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孙福明事件得以重赛,是因为她实力太强,而比赛看起来又打得太假。而本届全运会还有更多看似真实的假赛和无法重来的耻辱。  相似文献   

2.
陈迹 《新闻前哨》2005,(12):72-72
孙福明在第十届全运会上的“假摔”是有正面意义的,是她对教练无声的反抗,是向某些既定规则的挑战,也将全运会上不为人知的幕后摔到了台前。也许这不是孙福明的主观行为,但客观上,孙福明用“假摔”揭了全运会的皮。 体育竞技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公平竞争的代名词,但当她蒙上了金钱与政绩的阴影时,体育也就变得不再纯粹了。 本届全运会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最后一次全国大型体育盛会,是对我国体育竞技水平的一次检阅。总体说来,此次十运会堪称成绩卓著。会上,大多数运动员体现出了体育竞技精彩的一面,并在会上屡破世界及亚洲记录,  相似文献   

3.
李记 《新闻天地》2010,(2):74-74
如何在制度革新上杜绝极端事件的发生固然重要,如何用更智慧、更理性的方式处理那些容易使流言蜚语大行其道的极度敏感事件,无疑更是各级职能部门迫切需要补习的“功课”。因为.凡事都有“两个版本”,绝对不是好事。  相似文献   

4.
张愉 《声屏世界》2006,(3):19-20
被称为北京2008奥运会预演的第10届全运会闭幕后,在品味体育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同时,我们能感受到有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几乎从全运会开幕前一直贯穿到结束:“误判”、“假摔”、“让牌”……媒体在这场黑幕揭露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从新浪网的“钟玲事件”到《体坛周报》的《孙福明究竟输给了谁?》,中国的媒体掀起了一场关于“体育精神”的大讨论,新京报刊登了名为《除了运动员谁还需重塑体育精神》的评论文章。正如评论的题目所示,到底除了运动员,谁还需要重塑体育精神?大众传媒责无旁贷。大众传媒重塑体育精神要明确体育报道所要展示的体育精…  相似文献   

5.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中,两幅摄影名作中的两个人物在美国相会:一个是太平洋战争中将《美国国旗升起在硫磺岛上》的老兵;另一个是美国侵越战争中《盲目的战神》中的那个男孩。前者老了,后者长大了。但战争的苦涩同样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记忆里。 人们如此重视历史照片,因为它激活了世界的记忆。 开辟“战争回眸”栏目,正是因为照片会说话。照片形象比较语言文字,能够更直观、更真实地表达事件;尽管照片仅仅是捕捉住历史事件的一个瞬间,而瞬间却往往揭示着整个事件的内涵,让人们不忘历史。 “战争回眸”栏目,将为读者翻阅恢宏的战争画卷,回眸战争与正义的悲壮史诗。  相似文献   

6.
“毒香蕉”事件、柑桔“大食蝇”事件、香蕉乙烯利事件……眼前又冒出西瓜“膨大剂”事件,因为媒体报道了一起瓜裂现象,结果导致消费者误解,引起全国西瓜滞销。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农业领域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力进行审视。这几起事件都是媒体由于误导或炒作或报道不准确,  相似文献   

7.
周斌 《视听界》2009,(6):103-104
体验式报道,记者既是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改“听他说”为“我自己说”;改“你做我报”为“我做我报”;改“无病呻吟”为“内心呐喊”,新闻的感染力更强,可信度更高,评论更到位。  相似文献   

8.
刘英 《新闻爱好者》2008,(12):122-123
“范跑跑”事件的阶段性分析 都江堰市教师范美忠因为在四川大地震时跑得快而被称为“范跑跑”,一时间,“范跑跑”事件升级为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百度一下“范跑跑”就可发现相关网页高达342万之多。  相似文献   

9.
“小悦悦事件”引发了全国上下的道德大讨论,日本媒体也对该事件投以关注,矛头直指中国人道德失范,并将“小悦晚事件”与之前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相联系。日本时政节目主持人说:“因为有这样的前例,所以许多中国人都不愿意去救助别人。”  相似文献   

10.
“小悦悦事件”引发了全国上下的道德大讨论,日本媒体也对该事件投以关注,矛头直指中国人道德失范,并将“小悦悦事件”与之前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相联系.日本时政节目主持人说:“因为有这样的前例,所以许多中国人都不愿意去救助别人.”  相似文献   

11.
谢治国 《中国广播》2004,(11):48-50
新闻报道需要重视细节,并且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因为“新闻事实是由众多的细节组成的,在这些细节中,有一部分肯定更能体现新闻的主题、更能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更能说明新闻人物的性格。要把新闻写好,记者必须善于捕捉这样的细节,并在新闻中刻意加以描绘。”  相似文献   

12.
李斌  陈勃 《编辑之友》2016,(8):58-61
自新华网对2013年十大年度“反转新闻”进行盘点以来, “反转新闻”引起了业内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同那些重大的、正能量的新闻相比,频频热演的“新闻反转剧”似乎有时更让公众“津津乐道”.所以,基于其不同于其他新闻事件的特性,研究“反转新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从“反转新闻”的传播路径入手,在分析“反转新闻”成因的基础上,从立法、媒体和记者三个角度分析规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拉大旗,作虎皮”是很不少见的。“拉大旗”的目的却不仅仅在于“作虎皮”,而在于替那“拉”的人作“自我的服务”。大旗一拉,便有虎皮加身,结果便可遂一己的利益。 《工人日报》1993年11月21日有轶事如下:深圳龙岗区葵涌镇一玩具厂11月19日失火,烧死了81人。这应算作比深圳爆炸更重大的事件,因为人确实要比  相似文献   

14.
在纪录片制作中,我们可以从题材方面将纪录片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关于现实事件和题材的纪录片,一种是关于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现实题材的纪录片更重视事件的现场,它是摄影机在“现场”见证/亲历的结果,它的叙事语言是展示性质的,遵循纪录片“三一律”(时间和空间的真实、表现对象的真实、叙述结构和过程的真实);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因为它所表述和纪录的事件是已经发生了的,“现场”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它的叙事就必须还原“历史的现场”,探索/发现是它的表现特点,它的表述有多种形式,口述历史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王永亮 《新闻传播》2004,(10):25-25
除了2003年8、9月之间发生在江西省定南县的“收报事件”,早在1988年5月甘肃省武威县、2000年8月山东省临沭县也有过“收报事件”;2001年6月,《农民日报》因为曝光西南某县违纪购车事件,惹得县委书记发出紧急通知,将当天《农民日报》“全部收回并烧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美国媒体“9.11”事件的报道和“9.11”五周年的纪念报道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了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与灾难事件纪念报道的差异,认为灾难事件报道注重时效性和准确性,灾难事件的纪念报道更注重深度分析和理性预测,提出灾难事件的纪念报道的具体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新闻时间的模糊化现象,一般出现在非事件性新闻中。而在事件性新闻中,时间表达则趋向精确化,从“日”精确到“时”从“时”又精确到“分”或“秒”。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的本源是变动着的事实。有的表现为爆发式的突变,有的表现为非爆发式的渐变。突变事件一般总有明确而清晰的起始时间,当事人比较关心重视,读者也非常关注,采编人员总要千方百计把时间搞清楚。因为在突变事件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度的河北“沧州骄傲”新闻人物评选活动业已结束,十位涌现于读者身边的“草根人物”,成为令沧州百姓骄傲的典型。作为沧州晚报人,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典型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而能够称其为典型人物的,既有做出惊天动地、可歌可泣事迹的“大人物”,更有普普通通的“一介草民”。而后者比起前者来,因为他们生活在读者之中,所以,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那种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宋伟 《新闻天地》2008,(12):45-47
温州市委常委、鹿城区委书记杨湘洪“出国不归”事件,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关于“不归”的真正原因,因为官方一直保持沉默,媒体报道和网上发言令人“眼花缭乱”。  相似文献   

20.
西方新闻学概括深度报道“是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它不仅要说明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还要分析它的意义,预见事件的发展和影响”。这就是说,深度报道既要说明“怎么样”,“是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是什么”可以从画面中看到,“为什么”则需要报道者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