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爱一个人如何厮守到老 苏芳然是我认识最久的一个朋友了。因为父母认识的关系,我俩从小就厮混在一块儿。但我们的性格却截然不同,她外向,而我内向;她善于交际,而我却常常在生人面前紧张到不知所措;她朋友甚多,而我交际圈却很小。你看,我们真的是不同的吧。  相似文献   

2.
这是我去年接手的一个案子,它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这个案件中的被告人是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可以说谁都没有想到她会犯罪,但她却走上了被告席。我想,她所走过的路会给现在的父母和青少年一些警示。她叫明明,当时17岁,是我们这里一所普通中学的学生。当我第一次和她接触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女孩很文静,一说话就脸红,乍一看我就知道她是父母跟前的乖乖女。经过了解果然如此。原来,她学习成绩不错,父母和老师都挺喜欢她,而且,她家里三代生的都是男孩,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女孩,因此谁都宠着她。她想要什么,想吃什么、穿什么,…  相似文献   

3.
杰西九个月大时,初为父母的我们显得很外行。有一天我很受挫,就打电话跟父母诉苦:“我觉得我们完全被她牵着鼻子走了。她现在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我们就已经对她干依百顺了!这种情况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相似文献   

4.
认识海灵的母亲何一萍是在一次研讨会上。当时何一萍发言的题目是《叙说生命:一位小学生网络作文的个案研究》。她的研究对象就是她的女儿——海灵。她的论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同时也吸引了我。我的兴趣不在于她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我感兴趣是因为我的工作。对于网络,我们听到了太多的它对于孩子的负面影响——孩子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孩子沉溺于与网友聊天、与网友见面;孩子看到了他们不该看的内容……在做热线咨询时,我们也听到了很多父母的叹息甚至哭泣。面对父母“我们该怎么办”的追问,我们真的很无奈。《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宗旨是“父母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我们也一直在努力践行着这个宗旨。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却不能给父母提供有效的帮助。我们缺少成功的经验。我们不敢贸然地告诉父母该如何。我们为此愧疚,为此焦虑。何一萍的研究及她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一缕阳光。她是那么成功地让女儿走上了网络,女儿又是那么健康地在网络上成长,真是太好了。我急切地向何一萍约稿。感谢何一萍的理解与支持,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就有了这期的文字。何一萍的经验是一个个体的经验。这个经验不可能对所有的父母都适用,但是它给了我信心,让我真切地看到网络对于孩子来说不是洪水,也可以是滋润生命的小溪。您也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起码我们不要因为孩子接触网络出现行为问题。就把一切错误都归咎于网络。也许是我的想法天真,我曾经想。有时候一条狗之所以咬了人,可能恰恰是人的那种敌视与戒备惹恼了它。如果我们的内心是友好与温柔的。也许它的反应就不会那么凶猛。但是我们对狗的定势式的恐惧使我们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当然。如果能避开你不了解的一条狗,还是避开的好,但是当我们不得不交锋的时候,选择另外一种方式也许会有惊喜。有时候态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个比喻也许不恰当。但是也有一些类似。这就是我编发此文的目的。本来是想晚一点推出的,但是8月19日是何一萍的女儿在网上注册的日子。所以她想在这个月让这篇稿子与读者见面。也好。只要作者能写出来。我巴不得早些,一来让读者早日看到。再一也算我们给海灵的一份礼物——她的行为能让一些孩子受益,她已经有了贡献。她该为此自豪。这将是一个系列,此期刊出的是第一篇。我一直以为。父母的实践经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比专家的指导更有参考价值。我以此系列再一次表明我的观点。也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拿起笔写下您的经验与教训。或者打电话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5.
小公主     
我的女儿薇薇今年9岁了,是一个典型的小公主,在正常情况下,她连给自己倒杯牛奶都倒不好。记得当她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她的身上就处处呈现出了一种女王的气派。因此,她爸爸和我就经常开玩笑说,这小丫头在投胎之前一定是在父母簿里的“奴隶”项下发现了我们的名字,所以就找到我们做她的父母了。如今,我成了一个单身母亲。因此,她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我自然就成了唯一可供她差遣的人。上星期三,我突然患了感冒,浑身发热。午餐时间,当我颤抖着身子回家的时候,我并没有对她能让我安静地多休息一会儿抱多大的希望,更不敢奢望她能给我任何的照顾。但是…  相似文献   

6.
玲从小就被过继给了别人,养父母并不怎么支持她读书,但她一直很努力,想争口气,让父母知道自己真的可以。她有时候会找我谈心,说一说心里话。一来二去,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7.
12岁的园园已是初一的中学生了,学习成绩在班上是拔尖的,模样也很漂亮,可胆子却特别小。在课堂上,她不敢发问,也不敢大胆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即使回答了,也颤颤惊惊,似乎她做错了什么。她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我是女孩”。意思是说。就因为我是女孩,我是无法与男孩相比的。小小的年纪为什么有如此固执的念头?通过家访,我终于知道了原委。园园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两年前父母离异了。她是在父母的吵闹声中逐渐长大的,自从她有记忆开始,父母之间争吵总是以母亲失败而告终,父亲就以胜利者自居而大骂母亲。  相似文献   

8.
杨波  肖梅 《家庭教育》2007,(2X):18-19
“我儿子凡事三分钟热度,兴趣怎么培养”,“我女儿对音乐有兴趣,可让她学琴她又没兴趣了”,“我儿子对围棋感兴趣,我希望他学画,该怎么引导”……说到孩子的兴趣培养,父母困惑很多,本期,我们就请有经验的父母为大家解惑。[编按]  相似文献   

9.
我与同桌小红都是住校生,也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我们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在生活上彼此关照,就连假期外出游玩、参与活动都尽可能在一起,形同死党。可是,就在上一周,她却把我向她说的知心话——我的父母将要离婚的事情告诉了别的同学,以致不少同学都知道了这件事。为此,我找小红理论,她却不以为然:这有啥啊,父母离婚现在是  相似文献   

10.
易小初  天凌 《教师博览》2004,(10):34-35
在经历了多达30次的求职失败后,刚刚从南宁某学院中系毕业的我,成了一个“网上游荡”。白天,父母去上班我就睡觉。晚上则通宵与网友们在线相逢。2002年9月9日晚,我在网上遇到了我中学时代的一个熟人——她是一位编辑,姓夏,当时我们都叫她夏老师。她问起我的近况,我笑笑,打出一行字:  相似文献   

11.
台州读者楼明来信问:女儿今年刚上小学,每次逛百货商店她必定要求我买一样玩具给她,否则就大哭大闹。我受不了大庭广众之下别人的注目,每次都屈服于她的要求。我知道这样对孩子不好,但不知如何摆脱孩子的要挟。主持:孩子往往利用父母的爱,以不肯吃饭、不做作业、不上学等手段强迫父母答应自己的要求。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过同样的情况,该如何摆脱孩子的要挟?我们来听听有过这方面成功经验的父母怎么说。观点一尊重孩子,和孩子签订协议。我以前认为我是孩子的家长,我让孩子干什么孩子就得干什么,无论是叫他学习,还是双休日让他参…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     
听说父母要带我去看刚出生不久的小表妹塔塔,我表姨的小孩,我很不乐意。新生儿,我想像中,他们都是又小又红,哭声凄厉嘶哑,小脸脏兮兮的,拖着两条黄脓鼻涕……更可怕的是,你把给他的娃娃送到他边上时,他会在娃娃衣服上淌满口水。医院到了,我抱着那个送给表妹塔塔(我不清楚她干嘛取这个名字)的布娃娃,跟着父母进了病房。一进病房,我就看见一张小床上躺着一个女婴,她身穿一件粉色天鹅绒小睡袍,手里摆弄着一只长毛绒小狗,她看见了我就朝我眨眼睛。我走过去把手伸进小床,她就放下小狗,用小胖手轻轻捏我的手。父母叫我留在这儿…  相似文献   

13.
我终于理解了她北京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高路我要理解的她,其实就是我的妈妈。在我两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了。当时的我,并不懂事。4岁时,妈妈移居去了法国,从此,我们母子便极少有机会见面了。就像一只无助的小鸟,只能蜷缩在爷爷奶奶的羽翼之下。在儿时生活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14.
我们班来了一位叫李丽的新同学。不知是老师有意还是无意,把我们两个外地来的学生分在一个桌。或许全班就我们俩是外地的吧,很快我们就熟了起来。我特别喜欢听李丽讲她老家的趣事。但李丽的父母却把她管得特别严,平时打工的父母上班去了,李丽放学只能呆在那间小小的出租屋里。有几次我去找她玩,只见她一个人不是看电视,就是写作业。李丽说她很想到野外去,像在老家一样捉蝴蝶、捕蜻蜓。可在这个城市,父母担心她的安全,不让她出门。唉!李丽真成了笼中的小鸟。有一天,在一节手工课上,老师要同学用纸剪成心目中的飞行器。同学们很快展开想象,有…  相似文献   

15.
镜头里保留的每一刻部是珍贵的。决赛中拍摄的这张照片替我寻觅到了书给我们带来的无穷韵味。9号选手是个很有个性的女孩,我决定采访她。她8岁就与父母一同移民去澳大利亚,父母担心她会像许多生活在国外的孩子一样忘记母语,随即让她去爸爸大学的图书馆借中文书  相似文献   

16.
阿雨热线     
原来心与心可以如此贴近98距离是爱情的杀手阿雨:四年前我考入了一所大学,并在那里与外地的女同学恋爱了。我爱她,她也爱我。毕业分配时,由于当时的思想不太成熟,就谁也没说怎么办,便回到了各自的家乡。现在,毕业已经两年了,但我们的关系丝毫没受影响,并感觉谁也离不开谁了。她父母同意把她调到我这儿,但为了调工作,我们费尽心思也没办成。现在我们很苦恼。难道命运注定要让我们伤心一辈子吗?你能帮我们想想调动工作的办法吗?正阳县章建军王红娟老师:散文家张晓风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天热了,学校离海不远,老师就把学生带…  相似文献   

17.
在我生命中,永远不 会忘记一个人,是她改变 了我一生的命运── 我是从偏僻的乡村 考入县属高中的,读书的 费用,全靠父母土里刨食 的血汗钱。高一时我学习 成绩还是中游靠上,到高 二时,成绩直线下降,考 试成绩总是全班最后几 名。尽管这所学校被称为 大学生的摇篮,升学率很搞,但我心里清楚,我已 断送了父母寄于我的希犷崖,迈不进大学的门坎了。 那年初夏,班主任患 病住院,替代她的是一位 姓宁的老师,当时她也只有二十四五岁。她对我们的学习抓得非常紧,她督促着我们,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但是,我的学习成绩仍是起色不大…  相似文献   

18.
花儿与少年     
一那年,我和我的父母从历史悠久的北方老城迁居到了依山傍水的南方小镇。恰巧我的远房姑姑生活在这里,于是我们就暂住在她家。她独自一人生活,有些孤独。我们的到来,可以给她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欢乐。她很欢迎我们和她住在一起。我的远房姑姑以卖花维持生活,她在小镇的中心开了一家不小的花铺。花铺的生意很好,经常是清晨开门卖花,不到中午就销售一空了。她的店里卖的大都是当天清早刚摘的,还带着露珠的鲜花。  相似文献   

19.
快乐:你好!我想请你帮个忙。在去年2月份的时候,我通过《东方少年》认识了一个笔友,我们互通过数十封信,彼此很要好。可就在前几个月,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我转学到了另外一个城市,然后我们断了联系。当我再给她写信的时候,她就再没有给我回过信。我很想念她,我不知道她出了什么事  相似文献   

20.
人的一生,总会有件难以忘却的事情。在我的脑海里就时常浮现学骑自行车的经历。一天下午,妈妈用自行车把我带到街上。这是邻居的车子,因为我们没有一辆我能骑上去并能够着脚蹬子的车。妈妈先扶我上车,然后开始在街上来回推着我走。起初,我畏畏缩缩。但不一会儿,我就懂得了坐稳自行车的诀窍。这时,妈妈让我自己去踩脚蹬子,因为她推得越来越累。于是我便加快了速度。你们知道父母总是喜欢跟小孩子开玩笑的。真的,妈妈告诉我她还扶着车子,但实际上她并没扶,我一发现她没扶着车子就立时摔了下来,摔破了膝盖、双手和肘子。尽管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