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称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称数的不同,可以把西周汉语中的“余(予)”“朕”“我”“印”“吾”五个第一人称代词分为两类:一类是只指称单数的,如“余(予)”“朕”“印”;一类是既可指称单数又可指称复数的,如“我”“吾”。对每一个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情况进行论证和统计,重点讨论“我”在称数方面的历史变化及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现有的西周汉语的语料中,有“我、余(予)、朕、卬、吾”五个第一人称代词。上述第一人称代词有其语音和语源问题;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在语音上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孟子》中出现过的第一人称代词有"余(予)"、"朕"、"我"和"吾"。其中,"余(予)"和"朕"已是古语词,使用频率低。"我"和"吾"使用频率最高且以表单数为主;在句法功能方面,"我"的功能较齐全,而"吾"只可作主语和定语,分工已较为明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论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从使用对象、句法功能、称数三个方面对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朕”进行具体的讨论和研究,以考察它们在这三个方面所呈现的差异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上古和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最明显的差别在用字不同。如第一人称代词,现代汉语只有“我”而上古汉语除“我”之外还有“余、予、吾、台、朕、印”等。《尔雅·释诂》就说:“印、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第二人称代词,现代汉语只有一个“你”(有时用敬称“您”),而上古有“尔、汝、女、若、而、乃”等。第三人称代词现代汉语用“他(她、它)”,上古和“他”大体相当的有“其、之、厥、彼”等。  相似文献   

6.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系统比较复杂,到了战国时期,“吾”“我”成为最重要的两个第一人称代词.本文从语言的地域性差异角度出发,通过对战国时期楚方言的传世文献——《楚辞》以及楚地出土的战国竹简的全面考察,发现战国时期楚方言中的“吾”是比“我”活跃得多的第一人称代词;“吾”较“我”在宾语功能上存在不足;二者在语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称数及表谦敬功能上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7.
《国语》是记言性的史书,它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语言资料。在研究当时语言概况这个问题上,它和《论语》有着同样的价值,甚至可以说,它比《论语》更接近口语。下面仅就人称代词在《国语》中的情况,谈一点体会。 一、第一人称 《国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卬、戎、鱼、台、辞、均未出现,只有吾、我、余、朕、予等几个。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吾”,出现了308次;其次是“我”,出现了179次;再次是“余”,45次;最  相似文献   

8.
尹烨 《现代语文》2006,(12):44-45
一、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用来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 (一)第一人称代词:表自称,称代自己或我方.单复数都可称代.《诗经》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印、予、余、朕.  相似文献   

9.
《商君书》的人称代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君书》中的人称代词的用法,分为三类,第一人称代词“吾”,“我”,“吾”做主语和定语,“我”做宾语和主语,第三人称代词“若”,用于关系非常亲密的人,作主语。第三人称代词其时还没有形成,复指代词“自”,“已”,“身”做前置宾语及主语,“身”做主语,“已”做主语,宾语或定语。  相似文献   

10.
考察《论语》与《论语注疏》中的人称代词,发现从上古到中古,人称代词的演进状况大致是:①第一人称中“而”、“予”、“朕”已经消失,“吾”、“我”仍在使用,且“我”占主导地位;②第二人称“而”已经消失,“女”、“尔”一直使用;③第三人称“彼”、“夫”已经消失,“其”、“之”一直作为第三人称代词;④两部书中的“他”均作旁指代词。  相似文献   

11.
吾和我的区别是代词研究的热点问题。《史记》成书于西汉时期,书中大量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吾""我",本文从语法功能、语义特点、称数、谦敬功能四个方面对《史记》中的"吾""我"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描写和分析,比较了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老子》为语料,对其中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从句法功能和指代意义两方面进行辨析,并进一步讨论了"吾"与"我"在《老子》中共存的意义。"吾"在《老子》中可以做主语和定语,"我"可以做主语、定语和宾语;"我"是得道之人,是圣人,"吾"是未得道之人,是"道"的追求者;"吾""我"共存清晰地展示了"道"是"德"的目标和归宿,"德"是"道"的实践和追求。  相似文献   

13.
“吾”和“我”都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通过对《四书》中“吾”、“我”的语用情况进行考察、分析,指出“吾”、“我”的区别,纠正一些不全面的说法。  相似文献   

14.
“吾”和“我”都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通过对《四书》中“吾”、“我”的语用情况进行考察、分析,指出“吾”、“我”的区别,纠正一些不全面的说法。  相似文献   

15.
《山歌》中的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歌》反映了明末苏州一带吴语用词特色,其中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用例明显多于其他第一人称代词“我侬、我搭、我里”的用例;第二人称代词以官话“你”为主,也有“尔、尔侬”的用例;第三人称代词以“渠、他”为主,没有出现“伊”的用例。这些特征已和现代吴语的三身代词相近。  相似文献   

16.
吾和我的区别是代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考察了战国、秦至西汉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吾"、"我",比较了它们的发展变化,纠正了前人时贤的一些有失偏颇的说法,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本文对深入研究汉语代词史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玥 《滁州学院学报》2012,14(1):31-32,43
在词汇系统中,人称代词被认为是发展变化最为保守的词类,因此在研究中通常倾向于借由共时层面的语料去追溯历时的原型。然而吴语的人称代词系统却往往在形式上表现得参差不齐,难以循其规律。作为吴方言一支的上海话,其人称代词也同样具有这一特性。本文就此观点展开讨论,并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新派上海话的人称代词复数形式进行重新分析。同时对上海话复数人称代词中标记"拉"的语法、语音地位进行了考察和剖析,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考察《吴越春秋》中的人称代词,有助于全面认识《吴越春秋》的语言面貌。《吴越春秋》有三类人称代词,这三类人称代词既继承了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某些功能,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上古汉语向中古过渡时期人称代词演变中既继承又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内蒙丰镇话人称与指示代词的变读是综合应用变韵与变调来实现的。人称代词变读主要反映对指代对象的亲切、近昵或人际评价等功能;指示代词变读是体现其句法或人际功能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固始方言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和"俺","我"只能用于个体自称,可作主语、宾语和领属语;"俺"可兼指单复数,没有排除式和包括式之别,主要用作领属语,其次用作主语,较少用作宾语,与"我"相比,用"俺"自称常有客套、礼貌、谦虚等语用意义,无论是叙称还是对称,"俺"均可用在亲属称谓词前。固始方言第一人称代词系统具有北系官话和南系官话的交融过渡特征,本研究对于了解汉语方言人称代词系统的演化过程和发展趋势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