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媒体慈善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奇 《新闻窗》2007,(5):73-75
不知从何时起,“有困难找警察”已经被“有困难找媒体”悄然取代了。在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尤其是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当遇到突如其来的、无法承受的挫折时,就是找媒体。如安徽科技学院2002级学生袁雪华救母事件、厦门大学研究生杨德超寻找疯姐姐事件、陈易“卖身救母”事件等等,它们无不是经过媒体披露之后,[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邵志远  袁侃 《青年记者》2007,(16):29-29
“不怕通报,就怕上报”、“有困难、找媒体”都是人民群众对媒体监督功能的形象评价。但是媒体在其影响力迅速扩大的同时,其角色功能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异化,特别是其在行使舆论监督这一功能时,出现了错位和越位,对于政府行政、司法公正和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违反了社会主体各司其职的精神。“媒体审判”,也有学者称其为“舆论绑架”的现象开始频频出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在报业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只有那些真心实意地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境遇、热忱反映百姓呼声的媒体,才能受到百姓的欢迎,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唐山晚报》在这方而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从2000年起开没的“有困难找晚报”专栏,因为热心为广大读者和普通老百姓服务,成为连通百姓的连心桥。“有困难找晚报”也已经成了唐山百姓的流行语。  相似文献   

4.
媒体融合不断深化,新媒体记者的工作内容和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对其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长城新媒体集团融媒体创作团队以“会找、会问、会拍、会挑、会做”为原则,深入基层一线、践行“四力”要求,关注重大选题、深耕作品内容、创新表现形式,为新媒体记者打造融媒精品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5.
记者与新闻的“缘份”葛新德中国人喜欢用“缘份”二字,“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在我看来,记者找新闻也有个“缘份”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找新闻,新闻也在“找”记者。这一对矛盾,记者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新闻是客观存在的,记者们都在寻觅它、追求...  相似文献   

6.
无视舆论关切和现场媒体记者的强烈诉求,是巨大的策略漏洞. 今年全国“两会”一如既往是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这里既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很多媒体都派出精干的记者队伍扑上“两会”现场,“两会”现场成了新闻媒体的赛场,各路媒体记者各显神通,竞争异常激烈.但是,并不是每家媒体都有均等的机会,有的媒体近水楼台,有的媒体的则山高水长.为了不虚此行,不少媒体记者拼了,甚至用上“美人计”,用美女记者“诱敌深入”,可谓用心良苦.新闻信源稀缺,僧多粥少,稍有一点新闻资源,媒体记者就会扎堆上去抢食,一些媒体人“吃相”难看,影响观感.这固然与媒体人的职业素养有关,但实在是生存压力太大,一些媒体记者顾不上举止斯文、端庄了.  相似文献   

7.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07,(24):26-27
2007年是新闻业的多事之年,同时也是新闻人的多事之年。 盘点这一年发生在记者和伪记者们身上的是是非非,几乎找不到什么像2006年被称为“最美女记者”营爱文那样给同行们添光增彩的亮点,倒是盘点出“纸馅包子”、“最牛假记者”、“记者敲诈勒索被判刑”、“为获中国新闻奖造假”等一系列让媒体同行们黯然无光的不光彩事件。  相似文献   

8.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9,(21):49-52
在济南市城区,居民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有困难就找社区记者。”这里所说的“社区记者”,特指生活日报社区新闻部的年轻记者。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也日趋深入。采写新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事实的记录,而是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的更深层次的挖掘。“没有稿件见报,就没有饭吃”成了每个记者和通讯员都要面对的问题,大家常常因为找不到可写的亮点新闻而苦恼。  相似文献   

10.
引言:记者曝光上市公司负面新闻被算计,甚至有记者遭到全国通缉,而知名艺人郭德纲徒弟也曾殴打记者.一连串“打记者”的新闻频频发生,唏嘘之余更会启人思考.现如今,很多人在自身权益遭到侵害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记者”,然而,奇怪的是当记者的权益遭到践踏时,许多人却不以为意,甚至有点幸灾乐祸.这就是当下中国媒体人的真实处境.作为媒体一线记者,本文从实践出发,探讨区域性媒体从事曝光新闻的操作手法及运行机制.在传统戏剧中,红脸扮演正面角 色,为人处世隐忍宽容;白脸是反面角 色,待人接物尖酸苛刻.在媒体内部,记者大致可分两类:专门围绕不同行业 转,谓“跑线”记者;另一类为非跑 线记者,主要报道突发事件、负面新闻 等,舆论监督多半靠他们完成.如今的 媒体尤其是区域性媒体,某种意义上 说,记者也可分成“红脸记者”和“白 脸记者”两类.前者专司“跑线”,后 者则是专做负面报道.  相似文献   

11.
今年以来,从有媒体把南方某省的香蕉中常见的“巴拿马病害”说成发现了“致癌病毒”、有记者以茶水当尿送检并将“有炎症”的检验报告在媒体上公诸于世,到《纸做的包子》假新闻的出现.引发了一连串社会公众对大众媒体公信力的拷问。事后,虽然相关责任人受到一定的处罚,但是大众传媒在客观上所掌握的“话语权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判断和言行举止,对此,媒体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当记者从计划经济下的“党的新闻工作者”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从业人员”,如何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从源头上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媒体的公信力正在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本栏目刊载的文章从假新闻的危害、假新闻的成因及媒体职责等方面进行讨论,期望以此为鉴,时刻高悬新闻打假的利剑。  相似文献   

12.
不知从何时起,"有困难找警察"已经被"有困难找媒体"悄然取代了.许多事件经过媒体披露之后,也的确使问题得到了解决.于是人们习惯于一旦遇到不幸,马上就想到向媒体求助,而媒体也乐此不疲地穿梭在各种需要救助的人群中.  相似文献   

13.
望潮随想     
一、记者也要找市场“不找市长找市场”。这是记者写企业家的变化。其实,记者也应该作如此转变,至少要多找市场,相对地少找市长。市场,对记者来说有两个。一个是经济市场,一个是“稿件市场”。搞商品经济,市场是最能生动活泼地反映经济生活状况的场所——不是狭义上的那个搞交易的地方。市场是“晴雨表”,市场又是结合部:生产、流通、消费的结合部;经济和社会的结合部。许多好新闻从这里产生。可惜,现在公认有本领的“市场记者”还不多。善于从市场入手剖析经济现象的高手也还不多。随着我国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记者这方面的观念确实需要转变。“稿件市场”——版面,更是许多记者疏于研究  相似文献   

14.
眼下.“民生”是一个热词,国家领导人关注“民生”,媒体也在吆喝“民生”,但大多数媒体和记者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并没有好好地想想民生是什么。有什么价值.对媒体和记者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没有思考而盲目地行动。是很难有好的结果的。实践需要思考.磨刀不误砍柴工.让我们好好地思量一下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望潮随想     
一、记者也要找市场“不找市长找市场”。这是记者写企业家的变化。其实,记者也应该作如此转变,至少要多找市场,相对地少找市长。市场,对记者来说有两个。一个是经济市场,一个是“稿件市场”。搞商品经济,市场是最能生动活泼地反映经济生活状况的场所——不是狭义上的那个搞交易的地方。市场是“晴雨表”,市场又是结合部:生产,流通、消费的结合部;经济和社会的结合部。许多好新闻从这  相似文献   

16.
每年的记者节,虽然多数是奔波在出差的路上,我依然感到心里美滋滋的.找工作就像找男朋友,如果从事一项工作三年,依然觉得愉悦有趣,十有八九是找对了. 突然想起上大学那会儿,有老师不无遗憾地感叹:你们这一代没赶上媒体行业的“黄金年代”.这里指的大概是二十年前、十年前,新闻媒体一片蓬勃,记者们受人尊敬,收入也不薄.当时听了深感忧虑,如今看来,倒也不尽然.想讲三件小事,多少能反映一点我们这一批年轻记者所经历的媒体与新闻.  相似文献   

17.
李冰 《声屏世界》2007,(9):26-27
“我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管空气。”这是《东方时空》记者偷拍到的山东一个法官霸气冲天的“宣告”,让全国的观众强烈地感受到隐性采访的震撼和真实。一时间,隐性采访成了全国电视媒体的宠儿。然而,隐性采访犹如一柄双刃剑,媒体在享受掌声的同时,运用隐性采访不当所引发的纠纷和官司也让媒体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8.
最近郭德纲事件闹得很是红火,红火不仅因为郭德纲为徒弟撑腰、大骂了媒体记者。也因为社会各界对所谓媒体动用公权力“封杀”郭德纲,意见不一致纷纷攘攘有关。而在我看来.之所以闹成这样,原因本也简单,就是因为郭德纲是个“名人”。名人骂人引了公愤,媒体“封杀”了郭德纲,政府又在其中当了一回冤大头,成了替媒体挡箭的靶子,如此而已。  相似文献   

19.
说实话,我也不知该怎么形容这两年来的记者生活。虽然没有面临下岗,也没有吃不上饭,但在媒体工作的人都知道,身在其中的我们常常身不由己。有时,我倒挺羡慕那些小媒体里做事的同行,每天对付几篇稿子,编辑不会拿记者稿子“开涮”,即便动“刀子”也会手下留情,毕竟稿源不多,报纸总得靠稿子撑起来,总不能第二天开“天窗”吧。我想说的是,在南都这样的口碑不错的媒体里做记者,虽然收入可能高点,但对年轻记者来说,成长过程绝对不会一帆风顺,注定要磕磕绊绊。许多人心中都有个“结”:青年记者,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20.
每年的全国和地方人代会,各级各类媒体记者蜂拥而至,引发了一场场“新闻大战”。闭会期间,也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出了人大报道专栏、专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