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现场观察、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科研方法,对国家女子皮艇队2014年冬训的训练负荷特征及成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此次冬训按照基础能力恢复、高原有氧提升和专项能力强化三个阶段进行设计和实施;三个阶段的水上训练量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陆上训练量比例则呈逐渐下降趋势;水上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有氧能力、混氧能力、耐酸能力和速度能力四个方面,其中有氧能力训练比例在三个阶段均占首位,混氧能力训练比例在各个阶段居第二位,并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耐酸能力训练侧重于在冬训第二、三阶段进行,且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速度能力的训练量比例虽然最低,但训练课次比例高于耐酸能力训练;陆上训练的重点是大力量训练和力量耐力训练,冬训的前、中期突出大力量训练,冬训后期突出力量耐力训练;经过14周冬训全队的有氧能力、最大力量、力量耐力均得到提高,反映此次冬训完成了预定的训练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女子赛艇双桨队年度训练周期板块化训练创新设计与实施效果进行探讨,旨在探索赛艇项目年度训练周期模式,为该项目新奥运周期实施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小周期训练理论在竞技体育项目训练中的作用。结论表明:(1)奥运关键年训练计划可分成五个相互统一、内在关联的板块,即有氧准备期、高原训练期、能力巩固期、赛前准备期和赛前训练期。(2)在训练负荷安排上采取的是大运动量、高有氧训练比例的低强度训练模式,各板块训练量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特点,即有氧准备期大运动量、高原训练期减量、能力巩固期加量、赛前准备期和赛前训练期大运动量;在训练方法手段上创新性引入了呼吸肌专门训练,提高了比赛时队员呼吸节奏与动作节奏的匹配效果,有效增强赛艇队员的后程冲刺能力。(3)从训练的实施效果来看,女子双桨队年度训练周期板块化创新设计是合理和成功的,即血红蛋白和血尿素两项身体机能指标阶段性训练效果较好,测功仪最大功成绩呈曲折的上升趋势,世界杯、奥运会奖牌数目增多。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高水平运动队三级跳远队员的成绩进行比较,对他们这两年的训练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提高三级跳远成绩所采取的训练方法包括:制定大周期和小周期相结合的训练计划;应用“速度-平跳”技术;重视全面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分配好训练量和训练强度;重视训练后的恢复措施,以及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4.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访谈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游泳运动员年度陆上训练内容以及周期安排特征进行研究。结论如下:年度陆上训练安排主要以多周期进行,综合训练期由3-4个发展小周期构成,强调等长肌力和离心控制能力;专项训练期由3-4个发展小周期与冲击性小周期构成,以循环训练优化训练密度;赛前训练期由3周左右的冲击性小周期构成,优先发展爆发力,侧重向心动作为主的动作模式。赛前减量期由2周左右的负荷调整小周期构成,注重提高全身肌肉整体工作效率与单个动作不同环节之间的衔接质量。负荷体现出从综合准备期到赛前减量期,周课次与课时减少,训练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负荷量峰值出现在专项准备期,强度峰值出现在赛前训练期。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军事五项队员进行了系统的血红蛋白、血尿素测定,并在专项训练周期前后采用跑台进行有氧能力测定。结果表明,血红蛋白的升降值与训练量、强度相关;军事五项运动员血尿素安静值男子显著高于女子(P<0.05),专项考核后恢复值男女均偏高;专项能力训练提高有氧能力明显,其中男子上升显著(P<0.05)。从而提示了血红蛋白、血尿素可作为评定运动员机能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生理生化指标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国家女子自由式摔跤队39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运动员赛前训练过程中血乳酸、血尿、血氨、睾酮及皮质醇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和分析,全面把握和概括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内容及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赛前训练常用的实战和模拟实战训练强度是增强专项有氧耐力的有效强度;教学比赛的强度是有效的耐乳酸训练的有效强度;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的一个完整赛前训练在4~6周之间;赛前训练负荷安排总体上呈现训练强度增加,训练量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全运会赛前9周,对优秀游泳运动员为期6周的大强度训练并实施赛前训练监控,探索科学有效的赛前大强度训练模式,为游泳运动员赛前大强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9名优秀游泳运动员实施为期6周的以无氧能力训练为主的赛前大强度训练方案。在训练前后进行一次极限负荷运动(300米全力游)的气体代谢能力测试和血乳酸均匀度的无氧阈测试,并在训练前、训练中(训练2周后)、训练后(训练6周后),测定基础状态下的血红蛋白(Нb)、血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睾酮(T)和皮质醇(C)。结果:(1)与训练前相比,摄氧量(P<0.001)、摄氧量相对值(P<0.001)、呼吸频率(P<0.05)等指标显著下降;呼吸商(P<0.05)、潮气量(P<0.05)、成绩(P<0.05)和即刻血乳酸(P<0.001)显著升高;(2)6周大强度训练后,无氧阈速度、出现无氧阈拐点时的血乳酸和心率没有显著变化。(3)基础状态下,BU指标在大强度训练2周后,明显升高(P<0.05),C指标在训练中期明显下降(P<0.001),训练后期又呈现明显的升高(P<0.05),其它血液指标变化不大。结论:(1)以无氧能力训练为主的的赛前大强度训练计划达到提高运动员无氧能力的目的,同时有氧能力得到保持;(2)血液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符合大强度训练的机能变化特点,赛前大强度训练没有导致运动员机能下降。(3)极限负荷运动(300米全力游)的气体代谢能力测试,为游泳运动员的赛前训练效果的评价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亚高原训练期间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机能状态指标的变化特点。方法:以10名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亚高原训练期第1至4周的赛前训练阶段,第5至6周的赛中阶段和第7至8周的赛后调整阶段的每周休息日,使用美国Omega wave竞技状态综合诊断系统进行仰卧位状态身体机能测试,测试指标包括自主神经指标(Avag、Asym、TI、LF/HF)、心电变异及脑直流电位指标(ASI、ANSI、RP)和心脏系统状态指标(SI、FI、ARI)。结果:亚高原环境训练期间Avag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Asym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赛中与赛前阶段相比Avag、Asym和TI分别下降0.03%、0.09%和0.23%,LF/HF升高0.53%;赛后调整阶段相较于赛中Avag明显下降0.34%(p<0.05),Asym、TI分别升高0.15%、0.03%;LF/HF升高1.07%,显著高于赛前训练阶段(p<0.05)。ASI出现下降趋势,ANSI、RP指标呈现上升趋势;与赛前训练阶段相比,赛中阶段ASI下降0.03%,ANSI、RP分别上升0.02%和2.10%(p<0.01);赛后调整阶段相较于赛前ASI下降0.05%(p<0.05),ANSI、RP分别上升0.02%、2.33%(p<0.01)。SI、FI均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ARI在赛后调整阶段有所下降;与赛前训练阶段相比,赛中阶段SI和FI分别上升0.02%和0.15%;赛后调整阶段SI、ARI分别降低0.20%、0.09%,FI指标与赛中阶段相比下降0.21%(p<0.05)。结论:1)8周亚高原训练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自主神经变化特点主要受到低氧环境和训练负荷刺激,低氧环境刺激更倾向于影响初上亚高原时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而中后期主要受训练比赛安排的影响;2)8周亚高原训练对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对增强运动员抗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所帮助。3)8周亚高原训练结合高强度比赛造成运动员赛后调整阶段的迷走神经功能紊乱、有氧能力指数下降、疲劳恢复效率降低。应科学调整亚高原训练的时间和负荷强度,上高原前应强化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注重监控心脏系统状态和保护残肢末端微循环,保证残疾人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适应与疲劳恢复。  相似文献   

9.
选取备战2010年冬奥会周期国家速滑队外教组为期3周的高原训练,通过观察与分析高原训练前后训练周期的安排与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探讨高原训练手段在速滑运动员陆冰能力转换方面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在高原训练阶段的训练内容中,有氧训练和陆上的专项训练占了最大比例;2)3周高原训练前后相比,运动员的血红蛋白水平出现明显增高,但高原训练结束后两周,则普遍出现下降;高原训练结束后两周,运动员睾酮水平与高原训练前相比明显降低。该现象提示:高原训练前及高原训练阶段的训练质量影响下山后的体能状态;训练内容转换时,相关的体能储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摘要:传统的高原训练通常在一地进行,本研究尝试采用先在多巴进行2周训练,后到昆明进行2周训练的方式,以了解这种高原训练的训练特征和机能变化。本文采用实验法,对北京体育大学校游泳队7名健将级男子运动员进行跟踪观察并测试生理生化指标,训练时间为第十二届全运会前10周。训练后运动员参加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游泳比赛。结论如下:1)本次高原训练的训练学特征为:第一和第二阶段以有氧训练为主,负荷量较大;第三阶段重点在高强度无氧训练,负荷量减少;第四阶段以调整和恢复为主。 2)本次高原训练对于运动员的基础心率并无显著性影响,体重在上高原3周后显著性下降,下高原后1周即恢复至平原水平。3)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和血睾酮显著上升,说明高原环境和训练安排对运动员机体产生了适应性变化。4)在3个月时间内,7名高水平运动员全部提高运动成绩,说明这种全新的高原训练方式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成绩水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和视角,初步形成了对我国女子马拉松训练负荷安排特点的基本认识和了解:我国女子马拉松队伍整体的较大负荷年、周、日训练量分别集中在7 000~9 000 km、160~250 km和30~45km之间,日负荷基本没有超过50 km的,优秀选手年度训练量相对偏小;强度训练课安排的周期一般为3~4 d,两个相类似的大强度训练课的间隔则更长;持续训练中,教练员通常以400 m和1 000 m分段速度来控制训练强度。强度间歇训练一般以400 m间歇跑为主,文章也对我国优秀选手训练强度控制情况进行了实际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力量训练对有氧能力表现的影响及其内在的机制。从影响有氧能力的生理学因素入手,尝试从力量训练的神经肌肉和分子生物学适应方面,寻找力量训练提高有氧耐力成绩的科学证据,并探寻相关的生物学机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阅读。对不同耐力运动项目的力量训练方式和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其提高有氧能力的内在机制。结果:各种类型的力量训练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有氧耐力项目运动成绩,主要通过改善运动员最大摄氧量百分比利用率和跑步经济性来实现;其机理主要在于力量训练改善神经肌肉系统的适应能力,而间接提高有氧能力;但是力量和耐力训练对骨骼肌分子生物学适应方面还不太清楚。结论与建议:针对性的安排与专项运动模式一致的力量训练;且采用组合干预手段,训练负荷逐渐递增,最终保持在中等以上强度的力量训练方案;总的干预时间应在8周以上,每周2~3次,力量和耐力训练间隔最少8 h。  相似文献   

13.
减量训练对于防止运动性疾病和过度疲劳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对于促进心脏朝着有利于运动员机能提高的方向发展至关重要。研究利用72只SPF级7周龄雄性SD大鼠,经过1周适应性训练后,随机分为8组:3周大运动量训练组、3 d、6 d和2周减量训练组及其相应的对照组。3周大运动量训练采用中等强度和大强度交替进行,运动时间逐渐延长,然后进行减量训练。训练后取左心室肌组织,测定PI3K、Akt的蛋白和磷酸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结果显示:减量训练过程中,心肌PI3K P85蛋白表达有升高趋势。PI3K是减量训练诱导心肌保护的重要调节物。不同的运动负荷对Akt蛋白表达量和磷酸化产生不同的影响。在3周大运动量训练后进行减量训练,心肌Akt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在3周大运动量训练后进行6 d减量训练,AktSer473磷酸化显著增加,2周减量训练后,心肌AktSer473磷酸化显著增加。减量训练过程中,心肌Akt蛋白表达和AktSer473磷酸化有升高趋势。减量训练通过增加Akt蛋白表达和AktSer473磷酸化对心肌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Wistar雄性大鼠为实验对象,通过九周不同强度的跑台训练,以此探讨不同运动强度对同龄大鼠骨骼肌无氧代谢肌酸激酶(CK)的影响。方法:将37只大鼠分为对照组11只和实验组26只,实验组分为有氧组12只和无氧组14只。对照组常规饲养,不运动。有氧组和无氧组的训练方案不同,前两周两组均进行跑台适应性训练,从第三周开始跑速逐渐增加,到第五周时达到各自的最大速度,直到第九周都用最大跑速训练。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后对所有大鼠采血两次。用酶免法测定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结果:经过九周训练,无氧组血清CK的活性有了显著提高(P<0.01);有氧组CK的活性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较无氧组变化较小;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鼠血清CK值对运动负荷强度比较敏感,且能够反映运动负荷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原训练对轮椅竞速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8名国家队轮椅竞速运动员进行6周高原训练,采用红细胞系指标测试、最大摄氧量、血乳酸测试等方法对运动员进行有氧能力测试。结果:6周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显著提高;运动员EPO水平上高原初期升高,6周后EPO水平又下降,高原训练结束1周后EPO大幅度提高。结论:高度高原训练显著提高竞速轮椅运动员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值,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男子羽毛球运动员夏训期间身体机能的生化评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多个生化指标对夏训期间江苏省男子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了跟踪观察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训练周期开始尿蛋白、血尿素氮明显升高、后逐渐下降;血红蛋白呈现开始降低后期回升的趋势;而唾液睾酮、皮质醇则处于持续升高水平。提示:运动员对大运动量训练经历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整个周期中身体机能呈平稳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全球视角分析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Web of Science、PubMed、ESBCO、中国知网(CNKI)4个数据库检索,检索截止日期为2020年4月30日。结果:30篇有氧耐力相关研究被纳入分析,共纳入了15个国家6 613 795名5~19岁的儿童青少年。53年来,有35 324名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呈现上升趋势,6 566 338名呈现下降的趋势,12 133名不变。我国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1985—1989年,所有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1989—2009年,所有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开始较大幅度下降;2009—2014年,大部分年龄段呈现出止跌回升的趋势。结论: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提示需要定期监控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并采取积极主动的干预措施以及政策方针。同时,应注重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协同发展,有效提高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  相似文献   

18.
“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是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通过对12名达到运动健将水平的男子中跑运动员的训练和竞赛进行研究,指出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构建男子中跑专项主导竞速能力,高度重视多种竞速能力的协调发展和互补作用;提高个体乳酸阈水平,利用血乳酸控制专项速度能力训练,提高血乳酸的产生能力和耐受能力;建立运动员全程速度结构和适宜节奏的概念,充分发挥已经获得的专项速度竞技能力,建立起合理的全程速度训练新理念;在一定有氧耐力训练的基础上,应不断增加混氧、无氧代谢供能能力的训练(组合训练)。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对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为期2个月的跑动能力训练进行训练监控,分析训练的效果及机制,验证训练计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我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和训练监控提供实证参考。方法:在全国锦标赛前对19名男子曲棍球运动员,实施为期2个月的跑动能力训练,在训练前后进行有氧能力、无氧能力、专项体能的测试与评价。结果:1)训练后,绝对摄氧量水平不变,相对摄氧量水平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递增负荷恢复期的血乳酸显著下降(P<0.01);最大功率、平均功率等指标训练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运动后的血乳酸与跑动能力训练前相比显著下降(P<0.01)。2)与训练前相比,3000m跑成绩显著提高(P<0.001);立定跳远、30m跑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训练前后无显著差异,5×25m折返显著提高(P<0.01)。结论:1)训练前,运动员的有氧能力达到优秀运动员的水平,爆发力低于国家队队员水平,而速度耐力高于国家队队员的水平。2)研究所制定的有氧能力训练、无氧能力训练和混氧能力训练计划可有效提升运动员跑动能力,运动员的爆发力、速度耐力和有氧能力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不同强度的减量训练对大鼠骨骼肌供能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减量训练对骨骼肌供能系统的影响.将成年S.D雄性大鼠52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NC,16只)和快速力量训练组(PT-Power training,36只).快速力量训练6周后,PT组又分为训练对照组(PTC,12只)、减量训练1组(PTT1,12只)和减量训练2组(PTT2,12只),PTC组继续原训练,PTT1组和PTT2组进行6周减量训练,最后对左侧后腿腓肠肌进行组织化学实验,观察减少不同的训练强度对大鼠骨骼肌能量供应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原训练强度的80%减量训练主要影响了机体的磷酸原供能系统,使其能力有所降低,而有氧代谢能力得到改善;以原训练强度的50%减量训练使原有的训练效果丧失,肌肉的无氧供能能力明显减弱,有氧供能比例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