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现实印象进行创造性加工的产物,是作家生命力量实现的结果。文学创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组镜像反映。作家的文学创造过程就是拿自己的生命体验来照镜子,通过透视、折射和反射等各种途径来展示自己的生命力量,从中艺术化地截取生命力量聚集形成的影像。本文旨在对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镜像反映做一些分析。并由此阐释作家和作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生成和嬗变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原理、优胜劣汰原理和二律背反原理。其中正态分布原理决定了超常作家作品和低常作家作品为数很少,而一般作家作品为数较多。超常作品是超常作家对整个种族乃至全人类思想文化尤其文学艺术进行权限相容和对人类生命意蕴进行极限体验,并富有独创性地诉诸语言文字符号的终端显现。优胜劣汰原理决定了超常作家作品受马太效应影响在竞争中获胜并得以流传,反之则易被淘汰甚或失传。二律背反原理决定了诸如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艺思潮和文艺理论等因素不是促使或阻滞文学生成和嬗变的关键,其关键在于它们是否有利于激励作家独创性地进行极限相容和极限体验。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作家不仅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带来深刻的生命体验.而且还用他的创作经历与经验给我们带来阅读作品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萧红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被鲁迅先生视为在创作上极有前途的女作家。近年来,萧红被“重新发现”,她作为一个作家的价值和魅力也得到越来越深入地认识。萧红小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牵动人情思的原因,是她在作品中叙写的“生命”主题。萧红对“生命”有着深切体验和感悟,她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5.
对于那种把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肢解,进行过多的理性切入,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题型,枯燥地反刍老师课堂上的分析内容的做法,我不想说三道四,评头品足。我觉得有一些常被我们忽略而又相当重要的问题,应当引起语文教学界的注意。 作家创作的作品,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承载着作家对现实人生的感受、体验、思考和判断等等。不管作家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评价,但使作品活起来、使作品具有魅力,使作品的主题具有震撼人心艺术效果的,最终不是抽象的理念,不是教师通常归纳出来的通过什么表现什么的主题条文,而是作家对生活、对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是作家生命体验的转换状态,而作家在生活中的痛苦体验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源动力,更是形成其作品独特风格的根源。从创伤体验的角度来阐释阮籍《咏怀诗》的发言玄远的艺术魅力,以求能在他传统任诞不羁的形象中寻找一个新的阮籍。  相似文献   

7.
台湾作家张曼娟在《青春并不消逝,只是迁徙》中,叙述时间处理及情景互照的叙述技巧和作品文学蕴涵两者的统一,为我们传递了生命的真实体验,引起读者内心深处对生命状态的思考和生命本质的挖掘,本文对这种叙事技艺及作品文学内涵试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美不是孤立的,它是具体情感的升华。生命个体体验到艺术品的普遍情感和美感,能激活被压抑到无意识层的心理潜流,从而使卑下的变得高尚,不再表现带有食宿龌龊功利的喜怒哀乐,而是体验着人的属人的情感。好作品都包含了作家的情感——对人类或生命本身的关怀,对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深刻领悟。教师要善于抓住作品背后作家创作的情感力量和人格魅力来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人生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域文化与作家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文化哺育了文学。但在同样的地域文化影响下,有个性的作家仍然能写出具有独创色彩的作品来。一方面,作家可以在“行万里路”的生命体验中吸纳四方灵气,写出风格不拘一格、色调变化万千的作品。另一方面,有才华的作家,又可以凭着自己具有创新意味的作品改变地域文化文学的传统面貌,写出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0.
路遥是一位具有强烈的主观情绪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中几乎都是作家根植于对人生的经历与生命的体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窥视到苦难意识在作家的创作心理中主要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持久的、难于摆脱的心理上的苦难情结。本文主要从路遥的具体作品中分析这一苦难情结。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学生直面作家、作品,用自己的眼睛阅读作品,解读作家的精神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抚摩作品,生成自己的人生感悟。"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用心灵去体验文本的深刻内涵,让学生深入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语文滋养每一个生命,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和方方的《风景,》都主要表达了生命。这三位作家都采用了诗性的叙述手法,以其不同的生命哲学来反馈各异的生命现象和真相。作家诗性的叙述在这三篇作品中产生让生命命题抒情化和诗意化的效果,使作品内容深刻而意蕴悠长。  相似文献   

13.
细读萧红的作品,可以看到门意象和窗意象与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紧密相连,两者都蕴含着家的寓言,门外的世界与窗里的人生构成了萧红的生命心象,而她内心深处交流的渴望与逃避的意识则贯穿于始终.  相似文献   

14.
情感是完美人格的组成因素,是幸福人生体验的构成基础。许多优秀的阅读作品饱含作家情思、蕴含生活哲理,选择其中适宜幼儿阅读的作品,采用有效的组织指导策略,引导幼儿在阅读活动中体验积极的情感,能培养幼儿知恩感恩、珍惜生命、珍爱亲情友情的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唐红梅 《现代语文》2006,(11):44-45
学鉴赏中的审美再创造就是指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以及审美趣味等因素,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去积极感知、体验并补充作品的形象,从而把阅读的作品创造性地转化为带有读个体色彩的更加具体、生动的“作品”。这种审美再创造既包括形象的再创造,也包括意义的再创造。学作品是作家用自己的灵魂与热血培育出的一朵朵“生命之花”,下面,我就从形象的审美再创造和意义的审美再创造两个方面来谈谈在中学生学鉴赏中如何让这一朵朵生命之花更加艳丽。  相似文献   

16.
“新体验小说”它通过作家我在体验本体存在的符号化去展示一个时代,表现一段历史,去显露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对生命意义的领悟。但对“新体验小说”的讨论往往过多地集中在对具体作品的一般性阐释或对这一文学活动本身的新闻性宣传上,而极少在理论上对这个文学概念的提出和实践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回顾和总结,甚至重新认识和审视。  相似文献   

17.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靠天才写作”的作家 ,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萦绕于其中挥之不去的悲凄与寂寞 ,体现出浓重的悲剧色彩。太多痛苦的人生和特殊的经历为她深刻体验人生、体验生命提供了契机。因此以女性空间为视角观照萧红及其作品 ,从“漂泊”和“回归”两个概念出发来透视萧红的情感历程和人生道路 ,以期达到对她的作品的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作家强烈的生命意识往往使其作品有一种形而上的意蕴。曹植政治抱负无从实现、骨肉相残、亲朋无辜受害等独特的经历,使他比一般丈人对人生有着更为深刻的思考和体验,从而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这是曹植诗歌取得巨大成就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核心应该是体验,是在体验之后的反思。的确,文学作品需要的是学生能够深入地去体验作品中的那个活生生的生命世界,而并非局限于对作家意图的探寻。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也不能够以简单的理解和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因为这样学生很难深入文学世界,只能在文本边缘上徘徊。因此,教师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对作品的体验,并在引导其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使之内化为自身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20.
肖洛霍夫是一名对生命极为敏感的作家,他把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融入小说创作中,展示了顿河哥萨克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并以强烈的现实精神在对现实的思索和追寻中展示了他独特的生命意识。对生命激情的张扬、对生命悲剧的感伤以及生命归宿的营建等生命意识始终贯穿着他的作品,使其充满着对生命的热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