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阳花木     
宋朝的俞文豹在《清夜录》中记载,宋代范仲淹镇守杭州时,他的僚属官兵都得到他的推荐与任用。只有一个名叫苏麟的僚属,作一个小小的巡检,因公外出,未得到范仲淹的重用。苏麟回来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向范仲淹进诗一首,其中有两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看了,知道他在发牢骚,就重新给他安排了满意的职位。成语“向阳花木”就是从这桩事引出来的,它和“近水楼台”一样,都被人用来比喻由于地位或关系近而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  相似文献   

2.
宋朝的俞文豹在<清夜录>中记载,宋代范仲淹镇守杭州时,他的僚属官兵都得到他的推荐与任用.只有一个名叫苏麟的僚属,作一个小小的巡检,因公外出,未得到范仲淹的重用.苏麟回来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向范仲淹进诗一首,其中有两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看了,知道他在发牢骚,就重新给他安排了满意的职位.成语"向阳花木"就是从这桩事引出来的,它和"近水楼台"一样,都被人用来比喻由于地位或关系近而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  相似文献   

3.
炮轰羽毛     
一位元帅手下有位年轻的将军,他不读兵书,不研究战法,但总是牢骚满腹地埋怨元帅不提拔他不重用他。一天,元帅对年轻的将军说:  相似文献   

4.
1040年,51岁的范仲淹被朝廷派到陕西抗击西夏的前线。当时边防懈怠,百废俱兴,范仲淹亟需一位顶梁柱将领来帮助他。经略判官尹洙向他推荐了下级军官狄青。范仲淹问:"他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吗?"尹洙说:"他打仗特勇敢,每次都身先士卒,受伤了也不下火线。他打仗的时候会戴一个铜面具,披头散发,看上去非常凶悍的样子,敌军都畏之如虎。"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著名诗人晏殊,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也十分好贤,名臣范仲淹即曾得到过他的举荐。有一年冬天,礼官们欲讨好皇太后,议定让皇帝率百官为太后庆寿。范仲淹得知,上奏力劝。此事被晏殊知道后,又惊又怕,他把范仲淹叫来狠狠地责骂了一番。可是,范仲淹不认错,反而对晏殊说:“我能得到您的厚爱,举荐得官,不甚荣幸。我常感到自己没有尽职,白食俸禄,所以总感到羞愧。没想到今天却会因为我尽职而得罪于您。”晏殊听了惭愧得无言以对。后来,范仲淹因故失宠于朝廷,被贬去饶州。百官臣僚为了自保清白,无一人前去送别,只有一个叫王质的人带病前去饯行。别…  相似文献   

6.
幽默的警官     
杰瑞是一个极富幽默的警官,无论遇到什么案件或难题,在他手下总能迎刃而解。有一天,有三位女士为了芝麻大的小事而大吵大闹来到警察局。她们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肯让谁先说,呱呱哇哇几乎把房顶都要掀翻,连局长都没有办法。这时杰瑞走过来说了句:“请你们中间年纪最大的一位先说吧。”  相似文献   

7.
幽默的警官     
杰瑞是一个极富幽默的警官,无论遇到什么案件或难题,在他手下总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8.
范仲淹曾任饶州知州,鄱阳老百姓世世代代怀念他。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是在鄱阳孕育的。范仲淹留给后人多方面的启示。高尚的道德和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才能永驻人心,留传久远。  相似文献   

9.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兴学育人的著名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努力扭转当时衰颓的学风,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范仲淹所处的时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对此他十分忧虑,曾多次言朝政得失,要求变更天下弊事.当时范仲淹享有很高的声望,于是宋仁宗在庆历三年(1043),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实行全面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在这期间,范仲淹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无论人品或学术都是封建社会的特出者,曾巩称之为“蓄道德,能文章”,绝非溢美之辞。他官至参知政事,不可谓不达,但在仕宦四十年中,“屯邅困踬,窜斥流离”,颇有世路岖崎之感,其间表现了他的“果敢之气,刚正之节”。庆历三年,宋仁宗任命杜衍为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富弼为副使,旋又以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任命欧阳修、王素、蔡  相似文献   

11.
范仲淹赠金     
范冲淹9岁时,听说山东长山有座醴泉寺,寺里的长老很有学问,他便一心想到那里去读书。后经过母亲的同意,他终于来到了醴泉寺。不过寺中僧多粥少,生活非常困难。 一天晚上,范仲淹在月光下读书,长老见了,拿出一块面饼悄悄放在石桌上走了。范仲淹专心读书,竟没有发现,起身的时候饼子被衣袖扫落在地上,他弯腰拾起饼放到原处。  相似文献   

12.
《奥赛罗》威尼斯大将摩尔人奥赛罗才能卓异,品格高尚,战功赫赫,赢得了美丽的威尼斯姑娘苔丝狄蒙娜的倾心。苔丝狄蒙娜出身名门,摈弃种族肤色的偏见和家庭门第的差异,与奥赛罗秘密结婚。这正是人文主义者所歌颂的建立在真诚理解上的理想婚姻,但它遭到了阴谋的亵渎和破坏。奥赛罗的旗官伊亚古因奥赛罗提拔卡西欧当副官、没有提拔他而怀恨在心,他玩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989年—1052年),吴县人,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迫于生计,母亲带着他改嫁淄州长山朱家。 范仲淹自幼刻苦好学,十多岁时就离家借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读书,时常伴灯苦读,直到天明,才和衣而眠。因为没有钱买米,他每天只能煮些粟米稀粥,凝冻后,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伴着韭菜和盐末而食。这就是后来被人们广为传颂的范仲淹刻苦好学的“断齑划粥”的典故。  相似文献   

14.
<正>我是1960年离开那吉屯回到呼和浩特的,我走后不久,高振山就被提拔为阿荣旗宣传部长了。无论从人品上看,还是从口才与文字表达水平上看,人们都说,旗领导选对人了!但是,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来得太快了!高振山在劫难逃了!他的妻子郭秀芬虽然成分不好,可并未影响他俩结为连理。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那就成大问题了:你高振山娶地主家的女儿做老婆,这岂不是对贫下中农的背叛?再联系到你当部长期间,重用虽有才能  相似文献   

15.
<正>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中进士。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任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在任时,他采取了一些政治改良的措施,但新政推行不到一年,就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范仲淹被免去参知政事职务,贬为地方官。先后出知邓州、杭州、青州。在被贬邓州期间,他创作了名篇《岳阳楼记》。文正公笔下的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但留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抒发千古忧思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相似文献   

16.
很久以前有个皇帝,他很聪明,也很狡猾。 虽然有许多老百姓和大臣,还有手下的将士都投诉他没有资格当皇帝,这个神圣的位置应该由其他人来坐。可谁都知道皇帝是那么聪明,有谁能比得过他呢?  相似文献   

17.
规则     
小柳是个男孩,今年九岁,是个“旅美学生”。去年,全家回国,定居杭州。 小柳学习成绩优秀,在美国的小学当过“班长”,到了杭州,他属插班生。上学第一天,老师就提议“提拔”他为班长,全班同学一致通过。这本是小事一桩,但小柳百思不得其解,回家与父亲说出了他的“不解”:在美国的小学,他的那个班长可不是老师任命的,而是全体同学选举的。即使后来他当上了班长,也有很多同学在反对他,认为他不够格。但在这里,全班五十多人,老师一句话,大家在不了解他的情况下,竟然全体通过,没有一个同学提出反对意见。  相似文献   

18.
范仲淹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卒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江苏徐州人。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少年时代读书非常刻苦,常常一人彻夜伴灯苦读。清贫的生活并没有动摇他矢志求学的决心,他在书本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为了见更大的世面,向名师求教,和饱学之士交游,他二十三岁时来到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应天府书院。范仲淹在这里向名师请教,和许多同学相互切  相似文献   

19.
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和岳阳楼吗?一些研究者在谈到《岳阳楼记》这篇千古名文时,都要说上这样几句:作者范仲淹是看了滕子京派人送来的《洞庭秋晚图》,并综合概括了太湖等江南湖泊的景色写成此文的,他一生并未到过洞庭湖和岳阳楼。这些说法相沿已久,似成定论。就是李...  相似文献   

20.
宋代名臣范仲淹,多次出现于元明时期的戏曲作品中,集中表现为三类典型形象:贤明官员、仁德典范和风流文士。早期戏曲中的范仲淹形象和正史记载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而入明以后又有了新的变化。导致范仲淹形象在戏曲作品中最终消失的原因在于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士人阶层所主导的社会舆论和下层民众审美需求的导向作用。戏曲中范仲淹形象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杂剧阶段的古典戏曲,无论在题材还是趣味上都迥异于后世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