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班级天堂的模样是怎么样的呢?我想用《中庸》中的一句话来说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大意是说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小的德行,好比河川分流,川流不息;大的德行,如敦厚化育,根深叶茂,无穷无尽,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道理。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引用了这个句子,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的外交  相似文献   

2.
《中庸》有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其意思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组织得很好的社会,不会像西方文化中所讲的"丛林法则"和"零和思维",而是一个"天人和谐"的统一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中,人与人之间是相生相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慷慨     
这个世界,永在的美,都是慷慨的。太阳播撒温暖不止不休,大地承载万物不辍不弃。云幻化无方,蹈美于穹宇而无尽;水激荡无形,献姿于川泽而不绝。但凡世间大美,能有大包容,必也有大慷慨;能有大慷慨,必有大气象。是的,时空的宏大架构里,任何贪婪和自私,任何促狭和狡诈,任何器小和悭吝,都不可能永恒。  相似文献   

4.
大美无言,作为哲学的美,已经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基因中,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生活生存的方式。大美无言,语出《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文人总是多情而又多愁。身世之悲.漂泊之叹,相思之苦;宦海沉浮之不可期,渺渺故乡之不可及,似乎成为了诗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情愫。于是雁鸣悲秋,猿啼沾裳,鱼传尺素.蛩寄凄婉.芸芸万物.大至鲲鹏,小至燕雀.无不被诗人们寄予了丰厚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李汉荣 《良师》2011,(6):4-5
万物皆是发明家,至大如浩瀚时空,至小如细微昆虫,都是大发明家。  相似文献   

7.
“和”是中国传统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化的宝贵遗产,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作“和”。“和”能产生新事物,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五味和,则可食。推及施政,则必须协调各种利益,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如果只是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不可能产生新事物,就不可能生机勃勃,而出现“同则不继”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佝偻承蜩     
庄周 《现代语文》2005,(1):26-26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平!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 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 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 蜩之翼,何为而不行!"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 人之谓乎!" --先秦《庄子》  相似文献   

9.
《庄子》文本中表现出了一种对万物转化、变形主题的出奇热情,这种对变形的信仰源于一种非实体化的万物一体的宇宙观。这种万物一体的观念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学作品的结构方式以转喻而不是隐喻为主。也就是说中国艺术作品对一个对象的描写总不是孤立的,而是将之放入万物相互关联的网络中去。  相似文献   

10.
《庄子·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在庄子看来,所有的一切皆在于道,道是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源。老子把道比作天地万物的母亲,有时也称它为玄牝。朱子曰:玄,妙也。牝是有所爱而能生物者也。美不是道中的无,而是生成的有,即是道在迷离恍惚、混沌莫辨的时间性绽放的具象——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齐物论》),万物本性如一,就物其为物本身而言,大美是物以自身本性对道的显现。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道”主张虚静至柔,而水最具有这个品格。它滋养利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居处安于卑下,心要保持幽深而明澈,待人真诚无私,说活恪守信用,为政有条有理,办事发挥所长,行动把握时机。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  相似文献   

12.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确,水因时因势而起,滋养万物,至柔至刚,来去自如,亦同佛家所云“缘起缘灭”,不强求万物羁留,动则风生水起,静则坚毅如石。  相似文献   

13.
李汉荣 《初中生》2011,(22):48-49
万物皆是发明家,至大如浩瀚时空,至小如细微昆虫。太阳发明了巨大烈焰,其惊人能量形成强大引力场,将周遭行星牢牢吸附,形成太阳系,以其源源不断的热量催化了生命和文明,却毫不居功自傲,真正的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14.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相似文献   

15.
刘欣佳 《留学生》2014,(15):17-19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讲:”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其意是说,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相似文献   

16.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教学实践给我的体会是:作文要“小”、“真”、“实”。一、“小”“小”是大的基础。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宇宙万物皆起源于“小”,故古人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相似文献   

17.
荀子所谓“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并不是指没有审美对象,其审美对象是伦理道德之“礼”。在其观照方面,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审美心境,其中的“虚”与“藏”、“壹”与“两”、“静”与“动”是辩证的关系,并由此进入“大清明”境界。“元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是一种精神态度,“大清明”是一种境界,而“虚壹而静”是持有这种态度、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经典晨读     
上善若水
  [丁玲]
  上善若水,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我着实喜欢。它的意思是至高无上的品德像水一样。
  水有两大善德,即“善利万物而不争”和“处众人之所恶”。首先,水乐意使万物滋长而不与它们竞争,它乐于奉献而又不为自己争取任何利益。不争,是一种睿智,是一种境界。
  水与物无争,就像没有过错的圣人。  相似文献   

19.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疴偻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二而不坠.则失者镭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猶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驹.吾执坠.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  相似文献   

20.
佝偻承蜩     
孔子适②楚,出③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④。仲尼曰:“子巧乎!有道⑤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⑥,累丸⑦二而不坠,则失者⑧锱铢⑨;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⑩;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11)也,若厥侏枸(12);吾执臂(13)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14)。吾不反不侧(15),不以万物易蜩之翼(16),何为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