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格林面面观     
《纽约时报》的一则有关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 )是“当代最伟大的英国小说家”的评论使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颇为恼火,他因此写了一首诗。诗的开头是: “你真魁伟,格雷厄姆老爹,”一位青年书迷这样领赞。“你身躯确实庞大臃肿; 可笔下的‘杰作’却如此的干瘪空洞——你会取得这样大的成功?”对美国中产阶级来说,这首诗简直不亚于当年的亵渎神灵罪。因为格林所享有的声誉是当今任何作家无法比拟的。正象他的护照上可以毫不费力地印上各国地名一样,“最伟大的”这一形容词也自  相似文献   

2.
冬泳俱乐部在罗道庄水域举行纪念“三八节”冬泳表演时,我再次见到贝丽诗女士。首次认识贝丽诗,是1998年7月在后海“黎明”冬泳队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32周年”的游泳集会上。俱乐部女子冬泳队也参加了这场纪念活动,法国友人贝丽诗是其中一员。贝丽诗50多岁,很随和,用汉语与她交流很容易沟通。她是一位教师,在法国教英语,同时还会好几种语言。贝丽诗的家住在巴黎市政厅对面的塞纳河小岛上,小岛周围一派怡人的水乡风光,上下小岛需小船摆渡。她说:“我第一次在河里游泳纯属偶然。那个冬天,我一不小心从船上掉入水坚持冬泳的贝丽诗。我月俱:中…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时期,《诗经》很少被称作《诗经》,当然,我们在《礼记.经解》、《庄子.天运》等中发现渐渐有了变化;当时称作《诗》,或《诗三百》。除过六首笙诗,共三百零五首。这三百多首诗的编辑整理,还是一个难以索解的问题,但大体上人们认为和鲁国的乐师有些关系。作为后来儒家的主要经典文献,《诗经》往往被认为是孔子删削整理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出的说法,认为诗原有三千,经过孔子的筛汰,留下了十分之一,人们称作“删诗说”。平心而论,司马迁的说法夸张了一些,通过对《国语》、《左传》等历史散文和诸子散…  相似文献   

4.
力量的平衡     
我在八、九岁时,写了自己的第一首诗。那时我父亲是好莱坞电影界的巨头,派拉蒙影片公司的负责人。我的母亲参加了许多次知识界组织的活动,帮助将“文化”带入声名显赫的好莱坞。我母亲看了我那首小诗后,禁不住哭了。她说:“巴迪,这首美妙的诗不会真是你写的吧?”我不好意思地、结结巴巴地说是我写的,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母亲对我大加夸奖,“噢,这首诗简直是天才的杰作!”  相似文献   

5.
一综合大学里学科齐全,属于广义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为什么还要谈大学与文化呢?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评论:“有些大学有科技而无文化”,这个评论虽然比较严苛,未必准确,但它可以促人思考,并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我们知道,文化是有层次的。易于为人们感知的,是文化的物质层次,包含服  相似文献   

6.
冯玉祥常说:“我虽是一军人,素昔好文艺。”他一生中共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出版的诗集就有十余册。抗战期间,在重庆生活的几年,是冯玉祥诗歌创作的丰收季节。仅1939年就写诗歌一百四十多首。这些诗作,亦诗亦史,亦诗亦志。他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怎样想,就怎样写;看见什么,就写什么。他曾自谦地说:我的诗,粗而且俗,和雅人所作的雅诗不敢相提并论。因此,我只好把他叫做“丘八”诗。时至今日,人们谈起冯玉祥的“丘八”诗,依然津津乐道,读其诗,如见其人,如经其事,从诗中可窥见旧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民革命的历史风云。这一时期,冯玉祥的诗作多以…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诗人和词人大都与酒有缘,男性自不必说,如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等,都是酒中豪客。女性文人,也颇有一些既会诗词,又能豪饮的巾帼英雄,生活在北宋到南宋这一段动乱时期的著名词人李清照便是这样一位酒中女客。她一生创作了许多精美的词作,其中有些词中留下了酒的痕迹。许多专家认为,李清照的词作可以按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根据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分为少女、少妇、寡居三期似乎更加贴切。词人在这三期内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活动不同,词作风格也有所不同,相同的是三期内的词中都有“酒”的出现。可以说,“酒”是贯穿于她词作中一…  相似文献   

8.
一天,我在办公室工作到很晚,妻子打来电话,不耐烦地问:“你还在那里做什么?要知道有客人来吃晚饭,你还不快回来!”她非常生气,而我还有许多工作未完成,也很着急,就生硬地说:“桑德拉,这不能怨我,晚餐是你安排的,就得由你来招待,该回去的时候我会回去的。”放下电话后,我感到妻子的责备有些道理。假如我重视这件事,假如我表示出对她的爱与理解,其结果会与此截然不同的。当我请人们说出生活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时,95%的人提及家庭或与家庭有关系的问题。约75%的人把家庭放在首位。然而当我们发觉想象中的完美生活与现实…  相似文献   

9.
在电话那头,她的声音听上去有些疲惫——当然,下午两点对一个习惯于夜生活,并以其摇滚背景而著称的小酒馆老板来说,的确太早了——完全可以理解。我们约好当晚9点在她的小酒馆里见面。“对你来说会不会太晚?”她很善意地问我。“没问题。”我告诉她,于是,采访的事就这么敲定了。晚上9点,我到了那儿。只有一个男人懒散地坐在吧台那柔弱的灯光下,一手捧着酒杯,一手夹着香烟,与酒保们闲聊着,声音压过那响亮的背景音乐。我一边等她,一边细细环视这个位于成都酒吧一条街的玉林西路上被称为“唐蕾的客厅”的70平方米的小酒馆。墙上、桌上到处张贴…  相似文献   

10.
历来对黄庭坚《竹石牧牛》诗的评论存在着分歧的意见:或认为这首诗没有诗的“意味”,或认为它饶有风趣;或认为它“理不足”、“于理似说不去”,或认为诗有政治讽喻含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1.
许凤才 《寻根》2014,(2):112-116
1934年10月9日,鲁迅在回复萧军的信中有这样~段话:“徐玉诺的名字我很熟,但好像没有见过,因为他是做诗的,我却不留心诗,所以未必会见面。现在久不见他的作品,不知道那里去了。”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初期在文学领域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的宗旨就是追求人性的解放。他们通过种种文学形式鞭挞旧的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表达了他们对自由人性的向往。当时人们思考最多的是对爱情的追求。在这众多艺术形式中,诗歌是最便于用来表达这种感情的一种形式,“五四”时期许多著名的文人都留下了他们的诗篇。鲁迅曾用白话写作一首《爱之神》(作于1918年),诗中写道:你应该爱谁,我怎么知道。总之我的箭是放过了!你要是爱谁,便没命的去爱他;你要是谁也不爱,也可以没命的去自己 死掉。诗中透露出被封建礼教束缚了几千年的“新青…  相似文献   

13.
《自由》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诗人保尔·艾吕雅(1895—1952)在德国法西斯占领的巴黎参加了地下组织“抵抗运动”,并在形势极其危急的1942年加入了共产不久,他写了《自由》。这首诗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特别。乍一看是一首爱情诗,写得动人,深情,但看到最后使人恍然大悟,深受感染。全诗21节,前20节的最后一句都是“我写作的名字”,直到最后一节才引出这个心爱的名字: “由于一个字的力量, 我重新开始了生活。我活着就是为了认识你, 为了叫你的名字:自由。”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喜爱海涅的诗。有一次,海涅写了一首八行的诗,马克思帮他修改,每一个字都推敲很久,直到他们认为没有可改的了为止。 1845年,马克思受到法国当局迫害,不得不离开巴黎去布鲁塞尔。临行前,他给海涅写了一封信,说:“亲爱的朋友:我将离开这里的人们,可是离开你最使我痛苦,我真想把你也打进我的行李中去。”  相似文献   

15.
你是我妹妹     
"天天吵架,渐渐长大,多少个日子一起趟水呀……",每当听到孙悦和她的哥哥唱起这首叫<兄妹>的歌,我的心里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一种不知道是失落还是遗憾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幽默四则     
不可胜数在词汇课上,小学教师正在讲解《不可胜数》一词。他说:“数量如此之大,以致人们无法计数。例如人的头发。”此时,一位小朋友举手发言:“老师,您举的例子不当。我爸爸的头发可以数出来!”快速致富佩罗走进书店,对老板说:“我要橱窗里摆的那本《如何快速致富》。”书商转身取下两本书。佩罗说:“我只买一本”。“我知道,”书商回答说,“这里一本是橱窗摆的那种,一本是《刑法》,我们总是将它们一起出售的。”等待秋天一对夫妇参观画展,丈夫驻足观赏一幅画作。该画为展示女性身体美,只在隐私部位加上几片葡萄叶。妻子见…  相似文献   

17.
"书香"何指     
刘书龙 《寻根》2004,(5):82-83
在汉语里,“书香”是一个极具文化韵味的词汇,如“书香门第”、“世代书香”等,这一点凡是读书人都是知道的。但如果问到“书香”究竟何指?恐怕现代的许多人就会感到有些茫茫然了,甚至会有一些人错误地以为“书香”就是指书卷间的油墨味。其实所谓“书香”,并非书籍本身的香味,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在离开博韦尔学校以前,就已经和杰西·钱伯斯,他书中人物米里亚姆的原型,成为朋友了。他们在哈格斯农场厨房的一间小屋里一起做作业。他常常先做完,然后就在一些小纸片上写些零散的诗句和整首诗,写完也总是随手乱丢。一个星期日的晚上,我妻子和女儿正做晚饭时,我们坐在炉火两边聊天。他突然探过身子大声说:“威利,我将要成为作家了。”我吃了一惊,说道:“是吗,伯特?好啊,如果你认为你有写作的才能,那就干吧。你必须做好经受得住几次退稿的准备。但是只要你有才华,某家出版社会发现你的才华的。”他回答时脸稍微红了一下:“我有创作能力!我知道我有。”我把这句话当做是一个知道自己聪  相似文献   

19.
教子惜时     
歌德(德国诗人)是个惜时如金的人。他在一首诗里写道:“我的产业是多么美,多么广,多么宽!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是时间。”有一次,他的儿子在一本纪念册上抄录了别人的一句话:“人生在这里有两分半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早在1797年玛丽·莱昂(Mary Lyon,1797-1849)出生的年代里,美国女子长到10岁,想上学读书是不可思议的。“多么可笑!”人们常嘲笑说,“女子当然要读书识字,当家庭主妇也应当会记帐算数,但有了这些本事也就足够了。”送女孩上大学,使她们受到真正的教育,在当时简直是不可能的。可是,这种可怕的社会偏见,并不能使玛丽·莱昂气馁。她气愤地说:“男人认为他们能干,但我们女子心里明白,他们并非都是如此。我们也要读书!”玛丽的家境贫寒,父亲没有钱给她买书,使她不可能从书本里学到许多奇妙的知识,于是她决心自己想办法。在她10岁时,她就帮别人干家务,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