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我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里“相观而善之谓摩”的意思就是相互观察、切磋、研究,取长补短。这样的活动就叫做观摩教学。在地理教学中,为了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观摩教学话动。  相似文献   

2.
冰心曾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有这样一个女人,她一脸温婉笑容.美丽智慧.干练坚韧。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科学界中,她犹如浩瀚星空中的一轮明月格外显眼。她是冰心所说的“真”、“善”、  相似文献   

3.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古人将天地并称,有“天公地母”之谓,认为“天地媾精,化生万物”。不单神圣的“天公”能够创生出神奇的生物,“地母”同样具有这样的伟力。  相似文献   

4.
万世不欺     
罗小四 《知识窗》2014,(11):42-43
清朝末年,官商胡雪岩在杭州开办“庆馀堂”药店,店内牌匾林立,独有一块牌匾向内悬挂着,上题“不欺”二字,这是胡雪岩亲笔撰写的店训。“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余谋也可。为诸君之善自谓谋亦可。”唯恐店员不能悟其深意,又在后面写下了这段题跋,历数年经验,终形成“五不欺”,饮誉百年。  相似文献   

5.
李欣 《科教文汇》2007,(1X):28-29
“相观而善”的思想与互惠式学习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互惠式学习因会使学生间由于学习而形成共同体、形成理想的学习风格、会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等等而富有意义。把握互惠式学习就要合理组织四人小组、善于营造讨论的氛围、让课堂成为师生多向互动互惠的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6.
刘凤玲 《科教文汇》2009,(10):185-185
地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使地理教学真正成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巳成为地理教学关注的话题。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地理教学更加要求生活化和有效性,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载体,让学生通过“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因此,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对地理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贾晖 《青海科技》2012,(3):74-77
题记:“一人之识未周,不若合众议;一人之力有限,不若合公股。故有大会、大公司,国家助之,力量易厚,商务可远及四周”一一清末改良派名士康有为这样定义商会。商会是一个人和组织、人和人抱团来共同寻求发展的组织。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占有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一个群体就不同,它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陕西之于中华版图,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古之就有"秦州自古帝王州"之谓。这不仅是说政治、军事之地理优势,而且指涵盖了更为深广的历史文化精神层面。因而中国历史周、秦、汉、唐,及近代延安属于强大王朝,无不应天顺民开创了几代盛世太平,由此聚拢了华夏民族鼎立于东方之林的国运气脉,奠定了秦地地缘上风善水之文化优势和民族精神根脉。这就是,秦地——中华版图之重;秦地——民族文化之魂;秦地——共和国精神之脉。对此予以深层文化认知,有助于秦地秦人秉承历史文化精神大气,提升区域民众的学养和素养。  相似文献   

9.
彭锋  谭长银  林晨露 《科教文汇》2014,(12):164-165
地理新课程改革强调地理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教材中“活动”的增加则是对于地理新课改的具体贯彻实施。湘教版地理教材中“活动”注重学生获取、处理、应用和评价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突出地理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锻炼,“活动”的分析处理对实际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提出了一些关于“活动”教学处理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陆振华 《科教文汇》2008,(28):133-133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鼓励质疑,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二、提供材料,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三、诱导想象,在动脑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四、联系生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要在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地进行创新教学,只有这样创新教学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刘汉杰 《百科知识》2007,(11X):54-55
龟,本是水陆两栖动物,在漫长的文化延续中,被国人注入了诸多的文化寓意:或灵之,“四灵”(麟、凤、龟、龙)、“五灵”(麟、凤、龟、龙、白虎)之一者,“介虫(有甲壳的虫类、水族)之精者”;或宝之,“天下之宝也”,获之“家必大富至千万”;或寿之,“寿蔽天地,莫知其极”;或贬之,有“龟奴”、“绿帽子”、“缩头乌龟”之俗谓,等等。  相似文献   

12.
中國地理學會創始於民國廿二年,時國内新地理學方在萌芽,國内重要大學,如中央大學、中山大學均已設有專門之地理學系,清華大學亦設有地學系,以地理與地質合爲一系。過去之地理學,一般多視爲文科科目,大學中之地理多與歷史合設一系,自地理在大學中獨立成系,且改設於理學院後,於是新地理學,亦即科學的地理學,方有確立之基礎,而步入正確之軌道。顧名思義,地理學之名稱,原示研究“地”理之學問,地為無機體,則此研究“地”理之學問,當然屬於自然科學之範疇,而不屬於人文科學之範疇,此事之至顯然者。  相似文献   

13.
高延凤 《科教文汇》2008,(8):123-123
教师自觉地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使课堂出现张弛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调控态势,这是现代地理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调控方式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4.
<正>王阳明,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其心学集儒、释、道三家,并形成了阳明心学的理论体系。“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所述,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一般视此四句为王阳明大半生心性学的总结概述。对“四句教”的理解诠释历来有异议,如持赞同观点的有王阳明的弟子王龙溪,持质疑否认观点的有明朝的刘宗周、王夫之等。此四句,本无对错,因为语言传递的实意其实是在语言之外。正如《指月录》中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  相似文献   

15.
有效教师属于业务精干型教师,具有教学风格的个性化。有效教师的素质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有效教师的素质构成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热爱教育,热爱教学。二、广读博览,开阔视野。三、取长补短,长善救失。  相似文献   

16.
王云 《发明与创新》2005,(12):12-13
《韩非子》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人,非常擅长纺织麻鞋,他妻子也是织绸缎的能手,他们准备一起到越国做生意。有人劝告他说“:你不要去,不然会失败的。”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人回答“:你善编鞋,而越人习惯于赤足走路;你妻子善织绸缎,那是用来做帽子的,可越人习惯于  相似文献   

17.
外交官说话办事自应彬彬有礼。既然有礼,碰到不想说、不好说、不能说的事情怎么办?那就得拐着弯儿、变着法儿说,让人心知肚明,却又不直言犯忌。运用一种温和、含蓄而婉转的说词,叫做“委婉”。语贵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中之善义。”(《诗说》)“含蓄往往比口若悬河更可贵。”(英国思想家培根)“用字太硬,用语太直,形容词太凶,效果反而不好”(毛泽东)。  相似文献   

18.
武玲珍 《科教文汇》2007,(10X):138-138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单元第五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之一:“地方时”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其中关于日界线的时间计算则为难中之难,所以本节课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日界线”成为教学关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张广元 《金秋科苑》2008,(6):244-244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借鉴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而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互相听课,目的是让教师通过听课,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听课对教师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梅贻琦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1931年至1948年间任清华大学校长。他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点出了大学的实质,在如今这样一个各大学纷纷大兴土木却大师寥寥的时代里,更是被反复提及。不过依我所见,梅先生的标准之外,我们可以再加上一条:大学要有大树。大学没有大树?显然不可能。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中,除了大小不一的公园,大学应该是绿化率最高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