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金融全球化在促进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同时,为金融市场带来了监管者恶性竞争、监管套利以及系统性风险。上述风险积累后引发金融危机,冲击了传统的金融监管标准、手段、模式,推动了金融创新发展。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效力从实体法角度和程序法角度都得到了提升,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结构开始向统一化、综合化、国际化发展,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价值取向也变成效率与安全并重。而我国应顺应上述潮流,强化宏观审慎的监管体系,协调其与微观审慎的关系;强化机构监管的同时,注重功能监管的建立与健全;并进一步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5,(9):38-41
我国金融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农村金融有明显不同于城市金融的特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改革的快速推进,农村金融风险状况变得越来越复杂,系统性风险时有显现,风险监管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果将宏观审慎监管局限于城市金融,既不符合我国二元金融结构实际,也不利于农村金融稳定。本文对如何构建我国农村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体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构建了基于效用函数的风险承担渠道理论模型框架,分析了货币政策的经济调控效应与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效应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阐述了货币政策工具与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且利用VAR脉冲响应分析法构建了用于度量经济金融体系中系统性风险水平的金融形势指数,再依据理论分析结论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了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目标变量、风险承担水平与宏观审慎监管四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经济变量与风险承担之间是显著相互作用的,货币政策应当与宏观审慎监管措施相互融合,形成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货币审慎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4.
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已成为中国金融机构从分业经营过渡到多元化混业经营的现实选择。但在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不完善和法律制度滞后的条件下其发展伴随着各类风险。因此,加强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下实现对金融控股公司有效监管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当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有着强烈的市场需求,适度发展我国金融衍生产品,成为金融机构与监管部门的普遍共识。首先阐述了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及其在国际上的发展和新形势下中国银监会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政策扶持与监管措施,以及我国现阶段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发展环境进行调查分析,指出致力于发展衍生产品交易的金融机构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正在从内部控制着手,在制度建设上、人才培养上为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健康有序发展创造有利环境。预示在严格监管、审慎经营的前提下,我国金融机构的衍生产品交易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金融机构在获得全球化带来的正外部效应的同时,也在承受着不同程度和方面的风险。在众多风险中,信用风险作为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面临的首要风险,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管方式,是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制度和历史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并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提高我国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银行资产质量恶化、日益显露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以及金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所带来的风险等方面.而从其形成机制与外化形式来讲,主要是一种制度性风险,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风险相比,有很大的差别.本文着重从产权制度、金融市场微观基础、金融市场管理体制及金融监管体系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金融风险产生的特殊根源.  相似文献   

8.
金融行业的创新一直没有停止过,而银行理财产品就属于金融创新的一种。目前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势头迅猛,既给普通投资者拓宽了投资渠道,增加投资收益,但同时在理财产品高收益的背后也蕴含着一定的财务风险。为防范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财务风险对策如下:构建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完善财务监管制度和监管技术手段;完善理财产品发行银行内控制度,建设"防火墙"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结合当前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对开放式金融市场与封闭式金融市场的运行模式、风险特征和监管等进行了比较。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开放程度加快,金融监管面临着更多挑战,本对我国金融监管提出了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本结合当前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对开放式金融市场与封闭式金融市场的运行模式、风险特征和监管等进行了比较。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开放程度加快,金融监管面临着更多挑战,本对我国金融监管提出了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1.
金融衍生工具是以风险转移为手段的一种金融创新的产物,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套期保值。但它也有风险,会造成金融市场的动荡。因此,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同时,必须对其风险进行充分研究,严格防范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衍生工具具有杠杆性、复杂性、价值受制于基础工具、规避风险的特点;其次又从违约、监管、信息等方面探讨了其发展面临的风险;最后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有关部门严格监管、金融机构加强自我管理等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章按照巴塞尔协议Ⅲ推荐的逆周期资本缓冲计提方法,对我国银行业2011-2021年度数据进行试算,得出逆周期资本缓冲计提方法基本符合我国实际,并结合金融业逆周期监管前后各要素的实证分析提出以下建议:在宏观审慎监管理论框架下,结合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践性与局限性来选择资本限制工具,并基于各地区政策发展情况计算逆周期资本缓冲来适应当前金融全球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金融创新导致了金融市场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全球化、全能化和集团化发展,并使金融监管机制由分业监管走向混业和职能监管。我国金融创新相对落后,而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引发我国金融创新高潮,同时也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4.
构建逆周期金融监管体系与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各国反思金融监管政策的有效性.逆周期金融监管可以克服传统顺周期金融监管的缺陷,有效控制金融系统性风险.我国应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积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15.
当前,进一步推进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金融体制改革,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分析了面临的风险,就如何推进利率市场化,在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推进银行经营体制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并防范其经营风险、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金融创新与金融体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入,金融创新突飞猛进。金融创新的发展直接加强了金融机构之间、金融市场之间、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及金融监管的行为,削弱了金融体系抵御局部风险的能力,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也随之降低。并且,金融创新又更加推动了以金融业务国际化、金融市场国际化、资本流动国际化为主要表现的金融国际化趋势,致使局部的金融风险更易转化为全局性的金融风险,影响了金融体制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规范监管的前提下,通过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实行混业经营来推动金融业务创新,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金融控股公司在现实运作中包含了诸多风险,因此,应尽快建立包括监管内容、监管组织体系以及监管法律体系在内的风险监管制度;改现行的分业监管为功能性监管。  相似文献   

18.
论金融机构创新与风险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在于金融机构过度创新,而金融监管的改革滞后于金融机构的创新变化;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是加强监管协调,扩大监管范围,限制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强化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约束以及提高透明度等.我国应确立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同时不断改进和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伴随着市场金融化的不断发展,整个金融市场的结构也出现了显著变化.影子银行作为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模式,对于金融机构的空缺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作用.但是,由于影子银行借贷规模地不断扩大,它给金融系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其不规则发展已经威胁到了我国的金融市场,所以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有利监管,促进我国及内容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影子银行监管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并指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构建了"双支柱"政策的DSGE分析框架,研究宏观审慎政策与不同类型的货币政策如何搭配,以实现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研究发现:(1)在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引入宏观审慎政策有利于减少经济的波动;(2)当产出和通胀面临冲击时,为了更好的烫平经济波动,宏观审慎政策应与价格型货币政策结合;(3)当金融市场面临冲击时,为了更好的烫平房价和信贷增长率的波动,宏观审慎政策应与数量型货币政策结合。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应重新审视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孰优孰劣,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