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我国媒介上市的困惑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怡洁 《新闻世界》2009,(1):113-114
中国传媒一旦进入资本市场,借用社会力量,就有可能实现几何级数的增长。但我国当前媒介上市的状况还处在初级阶段,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媒介还没有形成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奔跑的“骏马”。  相似文献   

2.
与中国的媒介资本市场相比 ,美国媒介上市的操作程序市场化与公开化的色彩更加突出 ,证券主管机关的权力仅在于保证媒介发行证券的公开条款得到遵守 ,保证媒介提供的各项陈述的真实性。在美国证券市场上 ,传媒业整体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但媒介的个股表现却是苦乐不均。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预期决定了媒介个股的市场表现  相似文献   

3.
资本运营:实现媒介产业超常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传媒的资本运营已开始启动,并且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美国IDG集团、澳大利亚新闻集团等纷纷进入中国传媒市场,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传媒市场正被国内外各种资本看好。中国传媒产业与国外传媒集团相比,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资本实力不足口如何实现我国媒介产业的超常规发展?媒介资本运营无疑是一剂良药,资本运营作为媒介经营手段在壮大媒介产业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无论中外,媒介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而又高回报的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媒介不仅是舆论导向作用的社会公器,而且是市场规模巨大、利润回报丰厚的产业部门。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的美国500家大企业中,20多家都是报业公司。我国的媒体在计划经济时代一直是意识形态挂帅,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宣传和经营才成为双驾马车。但因为中国的媒介产业长期与资本市场相隔离,资本进入媒介市场相对来说还是未曾开垦的处女地,资本的进入大多采用地下合作的方式。但面对中国媒介市场巨大的利润空间、WTO后中国媒介市场提供的巨大…  相似文献   

5.
透析中美上市媒介的激励机制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其他形式的媒介相比,公开发行股票的媒介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比较明显,所引发的监督管理问题也更为严重。尤其是中国上市的媒介国有股和法人股占有绝大部分比例,如果不存在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的话,这些媒介的经营管理人员更缺乏动力按照投资者的利益行事。上市媒介管理层长期战略眼光与其自身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媒介长远目标的实现,而实现这一目标又在于合理的制度推动。传统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6.
李冰  刘琳 《现代传播》2008,(2):150-151
资本市场与媒介产业的融合有三种方式:一是媒体的跨行业合并,从行业外得到自己的资源;二是媒介以上市公司的身份出现,直接从社会上募集资本;三是行业外大资本介入媒介产业的运营.我国的资本市场与媒介产业融合情况怎样呢?如何规避传媒资本的运作风险呢?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2005,(7):28-31
随着我国媒介产业的加速发展,一方面媒体的发展对增量奖金存在迫切的内在需求;而另一方面,媒介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高额稳定的投资回报也对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可以预见,虽然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我国媒介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相互渗透注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媒介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相互渗透将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过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企业上市融资已形成一股新的浪潮。本文在分析分拆上市与整体上市路径利弊的基础上,结合政策导向的调整变化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对我国新闻出版企业上市方式的发展方向作了探讨,认为我国新闻出版企业的上市方式将由分拆上市逐步转为整体上市。  相似文献   

9.
出版企业转企改制后,面临着选择何种途径才能尽快实现由传统单一产品经营型模式变为通过资产资本运营进入资本市场筹措发展资金的问题.IPO和买(借)壳上市是出版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融资问题的快捷之路.对其进行必要研究和分析可为出版企业选择上市方案提供一种分析思路和机会选择,可以回答究竞采取哪种上市方案更符合出版企业自身情况,更具操作性,更加便捷和有效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全世界媒介组织最为商业化的是美国.特别是 20世纪 80年代以后,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松动,特别是在资本力量的主导下,美国媒介产业兼并联合、风起云涌,很多跨地区、跨形态的媒介集团纷纷上市,从资本市场筹集巨额资金以满足全球扩张和技术更新换代的需要.在我国,随着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和 WTO相关条款实施时间的临近,媒介产业化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前不久传出的所有出版社除人民出版社一家之外都要改制为企业的消息更是拉开了媒介实质产业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11.
黄进 《视听界》2006,(5):69-7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媒体实现了巨大变革,从单一的“宣传本位”向“媒介本位”回归,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型。中国媒介开始了自我积累、自我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化历程。在媒介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业外资本的导入是巨大的推动力量。一方面,业外资本看好媒介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媒介也需要业外资本来发展壮大自己。本文探讨了业外资本进入媒体的必然性、导入模式以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李京丽 《新闻界》2008,(1):78-80
媒介终端化和终端媒介化是两种新的市场现象,也是两种营销模式和媒介发展趋势。对这两种关联现象进行分析和梳理后发现,媒介终端化和终端媒介化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其实质是在新媒体营销背景下,媒介和终端在经过市场价值裂变过后,各自功能和地位发生变化,从而引发的一场市场话语权的重新分配。  相似文献   

13.
骆正林 《声屏世界》2006,(10):42-44
当提到资本市场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证券市场,在证券市场上,媒体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直接融资。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能够让成长中的中国媒体获得宝贵的发展资金,因此,能否上市成为中国媒体的一个梦想。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发行和买卖证券是资本市场的核心内容,它能够直接使资本从没有投资机会的人那里,转到能够把握生产性机遇的人手中,从而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因此,对传媒来说,只有在证券市场上有所作为,传媒资本市场才能显示出活力,传媒发展才有后劲。中国传媒上市的模式选择上市公司涉足传媒业,和传媒公司上市融资,是一个最敏感的…  相似文献   

14.
胡忠青 《新闻界》2005,(1):47-49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传媒产业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制高点。中国传媒业也必然面临国内外的直接竞争和自身多种因素的碰撞。当前,有着巨大媒介消费增长潜力的中国传媒市场已吸引了众多国际传媒“巨鳄”的关注,这些有着强大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实力的跨国媒介集团早就以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我国市场,它必然会促进我国传媒市场运作机制的变革,催生出多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新闻集团。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国外主要以欧洲和美国为代表)关于传媒行业资本准入的政策规定,以及国内社会资本已经进入媒介领域的不争事实,并对我国进一步放开媒介市场的可行性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资本市场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媒业一直进行着产业化运营的努力,对资本市场充满了热情,并且已有许多传媒公司直接或间接上市进入资本市场,融得了大量的资金.但是,通常人们关注的是这些公司是如何上市的,上市融得了多少资金,却忽视了上市后融得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传媒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问题,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陈鹏  孔德钦 《新闻世界》2009,(12):159-160
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使报纸生存举步维艰。2005年中国报业已经进入拐点,而2008年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则将报纸进一步推向崩溃边缘。而跨媒介集团可以通过大信用、高影响力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获利,并以此解决媒介本身的高投入问题。跨媒介集团还可以通过集团规模经济效益实现对广告市场的占领,并实现媒介内部的管理标准化与专业化。  相似文献   

18.
郭淼 《当代传播》2003,(2):46-47
本概述了国内资本市场传媒上市的主要方式,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媒体介入资本市场,进行资产重组与融资的必要性,以及由于受现行媒介政策和行业发展的限制,借壳上市就成为了媒体上市时选择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诸多电视节目,尤其是电视娱乐节目或是直接引用国外模式,或是在对国外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后推出的。比如,像《幸运52)、《开心辞典》。面对我国逐渐开放的媒介市场和相对宽松的传播政策,西方的文化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让中外媒体相互了解,同时也加速了我国电视节目的发展;丰富了国人的精神生活。但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不容忽视,西方传媒普遍重视“全球化思考,本土化实施”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邵薇 《军事记者》2001,(4):11-11
回顾过去这一年的媒介市场,我们可以看到如下若干经济现象与趋势,它们可以粗略地概括为这样 8个关键词——   报业集团:加快组建步伐   行业报:政策生存关与市场生存关   WTO:进入倒计时阶段   市场扩张:竞争趋于跨地区无疆域   竞争:激烈残酷呼唤规则   重组:创刊改版改刊频频   上市:资本市场炙手可热   上网:不甘落伍争先恐后   (《新闻记者》 2001.1) 国内媒介市场的8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