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专题<荷>中选有"咏荷诗歌五首",其中有一首署名苏轼的诗<莲>:"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笔者在编写"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助学手册"的书稿过程中,为了弄清楚该诗的确切意思,对它作了一番查究,发现这首诗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失误:一、诗的作者不是苏轼,原来的题目也不是<莲>;二、首句中的"卖"在原诗中作"买";三、对"抵"等词语的注释及诗句的理解是错误的;四、诗意的解说偏离了原诗的主旨.  相似文献   

2.
绍圣二年,苏轼写了一首《(歹带)人娇》词,赠给他的爱妾王朝云,词中许下了“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的意愿。可是苏轼来不及写出这首好诗,王朝云便于绍圣三年七月五日病亡了。这时,苏轼只好把对朝云的敬重和深情,把他们之间二十三年来朝夕相伴、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生活,化为无边的思念,化为沉痛的诗篇,写下了《悼朝云》。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苏轼的这首诗就是对王朝云的还愿。我们今天读来,觉得这确实是一首构思新颖,情真意切的好诗,是一首别开生面、大书裙带的好诗。  相似文献   

3.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诗是苏轼一生坎坷历程的真实写照。透入苏轼的字,苏轼的词,苏轼的情,我们仿佛能看见他那跌宕坎坷但乐观旷达的一生,更让人明明白白地体会到苏轼虽宦海沉浮,却初心不改的超凡脱俗之气;领悟到他那赤壁怀古的万丈豪情;感受到他那面对萧瑟风雨的淡定……  相似文献   

4.
艾小芳 《海外英语》2011,(6):228-230,238
英国哈代与中国苏轼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哈代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对日常生活的追忆。比较哈代的几首"爱玛组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可以认识到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5.
苏轼这首诗,历来为人所称道。人们常把此诗和《吴中田妇吟》《乡村五绝》等诗放在一起,作为一组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歌。就这么一首诗,解放几十年来,人们评价起来并不一致。当说到苏轼诗歌的人民性时,就在这首诗里分析诗人如何表现劳动人民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受压迫的苦难生活。当说到作者反对王安石变法时,又从这首诗里分析诗人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题画诗共计157首,内容丰富。这些诗不仅反映出苏轼其诗画理论观、艺术观,其实也让我们窥见了文人生活的一个侧面,看到宋代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人生——高雅的艺术爱好;平凡的交际应酬;以及宋代文人的进取精神与趋于平实的审美风貌。题画诗是文人感受世界的媒介,是文人交际往来的媒介,亦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相似文献   

7.
诗画自古相提并论,但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画本质的是苏轼。而东坡论诗画莫若于"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与"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二句。文章从此两首诗入手,论述苏轼在艺术创作本质和美学精神高度上将诗画二者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8.
定心以应世     
<正>宋朝大文豪苏轼(东坡),有一天,在书房里写了一首五言诗,诗曰:"稽首天中天,豪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苏轼愈看愈得意,便喜滋滋地遣人将之送往好友佛印处,并请佛印赏评。佛印有意捉弄苏轼,便在该首诗的旁边写了一个"屁"字,并着来人带回。苏轼一看,不禁勃然变色,马上气冲冲地过江找佛印理论。佛印笑对苏轼说:"不是说八风吹不动,怎么一‘屁’就过江来了?"苏轼顿时满面羞惭,转身而去。(注:八风系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相似文献   

9.
长时期以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下简称《念》词)词已成为苏词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当然就是这首词的主旨。 写《念》词时,苏轼至黄州贬所已经二年半了。"乌台诗案"以及由此导致的谪贬黄州是苏轼一生中所遭受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10.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写这首诗的人是一个古代才女。叫苏小妹。不知道?那她的父亲和兄长可是鼎鼎大名的哦,是“唐宋八大家”里面的“宋三苏”:老苏苏洵、大苏苏轼和小苏苏辙。 这首诗其实就是苏小妹调侃苏轼…(苏东坡)的,因为苏轼的脸长得特别长,有点像马脸,辜负了他风流才子的美誉。  相似文献   

11.
传统评价苏轼这首著名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多从其情感、内涵、题材、本事等方面来赏析和考察。文章拟从"对面落笔"的艺术手法来重新解读这一经典文本,从而窥探东坡"以诗为词"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道光《褒城县志》所载苏轼牛头寺诗,各种苏轼诗集皆未收录,但这一记载渊源有自,明清相关方志可为佐证,此诗题目当为《赠牛头寺明上人》。苏轼至少两次经过褒城,具备创作此诗的条件和可能,且此诗深层意蕴与熙宁元年苏轼除父丧还朝时心境若合符契。牛头寺诗存在并未收入苏轼诗集、仅在褒城地区长期流传的可能,诗作本身也没有任何有意作伪痕迹,因此,我们认为这首牛头寺诗为苏轼佚诗当无可疑,应当据以补遗。  相似文献   

13.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辛夷坞》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4.
《辅导员》2011,(Z2):124+88
欣赏谜语诗词,既增文才,又长智慧。同学们开动你聪明的小脑瓜,解诗意,猜诗谜。1、传说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有一天与黄庭坚、秦少游结伴去游西湖。秦少游吟出一首谜语诗:"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轮转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苏轼已猜到这是什么,却佯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次荆公韵四绝》是既有重要文献价值,又有文学价值的一组诗,其中第二首诗歌,不仅反映出宋代当时浓厚的理性精神、苏轼对客观世界的深刻思考;也反映出宋代诗坛用工深刻的习惯,以及苏轼在诗歌创新上的努力;且从这首诗中,亦可以窥见苏轼受庄禅影响而形成的委顺自适的心境,对其诗歌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将一个字或一个词用到最精准,方能体现对文字的热爱和熟练运用。苏轼,北宋时期文学家,自幼博览群书,在诗歌方面很有天赋。寿昌书院的教书先生刘巨很有学问,这天,他写了一首《鹭鸶诗》,先读给学生听,然后征求学生的意见,鼓励大家说话,借此也可以考查学生的学问是否有所提高。"哥哥,这首诗写的是白鹭吗?"苏辙坐在苏轼一旁,轻  相似文献   

17.
苏轼是我国题画诗创作的巨擘,他的《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是其题画诗的翘楚之作,但千百年来却屡屡被人所误读。通读这首诗,可以发现,"天工与清新"是该诗的中心思想,也是苏轼画论的灵魂与表征。  相似文献   

18.
周璐 《语文知识》2012,(3):97-99
苏轼《芙蓉城》一诗取材于当时广泛流传的王迥遇仙一事,苏轼作此诗的真正意旨是规劝王迥不要贪恋女仙,回归正道。苏轼注重对诗意的追求和诗境的营造,从而使《芙蓉城》这首叙事诗充满了空灵奇幻、自然淡雅的浪漫风神。  相似文献   

19.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然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相似文献   

20.
正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历来是文人骚客流连忘返、文思泉涌的地方。在苏轼吟咏庐山的二十多篇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就是这首《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产生也绝非偶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