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競  张莹 《兰台内外》2007,(1):33-33
档案职业价值,主要是指其社会价值和主体价值。社会价值体现在它必须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利用的需求;主体价值体现在它也需要受社会对档案从业人员的价值满足,即社会人对档案人付出的职业劳动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的度量。它表现为职业的魅力或吸引力。如何提升档案职业价值,提高社会主要群体的价值取向对档案职业的“人文关注”,寻求保证档案职业良性循环和发展状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是我们更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所谓“职业价值“,是指能够使“职业人“通过付出职业劳动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的度量,它表现为职业的魅力或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匡定发 《档案时空》2003,(10):15-17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档案事业迎来难得发展机遇,同时也使档案职业处在所谓的既有可能被图书、情报管理所同化,又有可能被性能优良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所替代的“夹缝时代”。档案人对档案职业的生存与发展给予了极大地关注。面对众多的未知和社会的快速变革,囿于传统的理念与老化的知识技能不能及时得到更新,特别是面对社会对档案和档案工作价值的认识和重视并没有与时俱进地同步提高的现实,我们有些人对档案职业的前景心存迷茫。档案事业的发展前景特别是信心问题,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认为,破解“夹缝时代”档案职…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档案管理活动演变历程出发,探析档案职业空间拓展的路径。文章指出,档案职业人员数量减少、档案职业客体资源“稀缺”和档案职业中女性占比大并不一定意味着档案职业的“边缘化”。文章分析了档案职业中女性所占比例较大的原因和意义,同时提出欲扩展档案职业的发展空间,“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文章认为,档案馆领导的个人能力、专业背景和档案馆馆员的人员结构等是拓宽档案职业发展空间的关键,从档案馆领导和档案馆馆员方面改善档案职业主体的构成和内在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张鲁君 《兰台内外》2020,(13):77-78
档案工作者的职业价值感关乎着档案群体对社会回报的满意度,影响着档案队伍的建设和稳定,进而影响着整个档案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有研究人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认同现状的调研,分析得出多数人因责任感而能够胜任档案工作,但在价值实现和职业情感方面却表现低落。文章试图以霍兰德职业兴趣六角模型为切入点,分析和探索提升档案工作者职业价值感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档案干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的精神为指导,通过学习教育和锻炼提高,牢固树立“奉献、开拓、求实”的职业精神。奉献,是无私的给予,它来源于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来源于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它体现了档案工作者埋头苦干,不求索取的价值观,是做好档案工作的思想基础。档案工作面广量大.繁杂辛苦,付出的是默默无闻的劳动。作为档案工作干部,必须甘于吃苦,乐于奉献,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具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高尚品德。要切实避免等价交换原则渗入档案工作之中,防止将工作商品化。坚持做到事业第一,工作为先。开拓,是档案工作者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朱音璇 《兰台内外》2023,(36):47-48+51
档案队伍的整体状况是影响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系统分析新时代档案职业面临的问题,认为其存在着“边缘人”的身份认同、“孤岛式”的活动场域、“候鸟式”的职业期待,并分析了其影响机理,认为需要从加强宣传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倡树正确价值观、强化职业立法等方面努力加以解决。希望能为破解档案队伍建设难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当前档案工作者自卑感的心理学分析与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自卑”是当代档案员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自卑“意指自我评价偏低”。产生自卑原因很多,其原因主要是:一个人在与他人或某种标准进行比较时,发现自己在某方面不如他人或不及标准。档案员作为从事一种特定职业的人,会产生一种与其职业相联系的自卑感,即把自己的职业与别人的职业相比较,感觉自己的职业或职业的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苦恼。这种自卑感不仅有损档案员的心理健康,而且影响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应该引起有关单位领导和广大档案员的重视。要热情帮助有自卑感的档案员调整心态,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9.
王瑞英  刘敏  宋琦 《兰台世界》2006,(24):56-58
档案人必须重新审视自己职业的价值和职业行为规范,努力克服自身职业价值认识的误区,从自身思想上、行为上找差距,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档案馆"资治"、"存史"和"文化传承"功能辩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档案和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可以抽象地概括为“资治”、“存史”和“文化传承”。三者之间存在“资治”为源、“存史”为本、“文化传承”为实的辩证关系。“资治”是档案现象的成因 ,也是“存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的源泉。“存史”是社会赋予档案馆的最高使命 ,是档案馆的根本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的提出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对档案职业的一次“重新发现” ,是对档案馆社会功能的高度涵盖 ,它具体体现在档案馆的“存史”、“资治”功能之中。狭义的档案文化效用不同与广义的“文化传承”功能 ,它只是众多档案利用形态之一。在强调档案文化效用的同时 ,决不可本末倒置 ,忽视甚或忘却档案职业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杨光 《档案管理》2020,(2):10-18
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研究不仅对社会现实缺乏应有的观照,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缺位视为档案职业专业化低下的原因。合法性是制度可行性的核心,其兼备“既定程序上的合规性”和“社会价值上的正当性”两个相关的维度。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设想不仅在形式上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设定的行政许可范围、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的档案职业入口以及与现行的档案职称制度,也与我国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不相适应;同时在内容上违背正当的社会同一性价值,背离了劳动分工“职业化—专业化”的二重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12.
档案管理与应用脱节是当前各级档案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档案管理远离社会,客户意识淡薄,档案利用者又苦于“查阅”无门。二者的脱节影响了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工作人员认识不到自身工作的价值,没有职业自豪感,工作没有激情,疲于应付,更主要的是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缩小了档案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使档案管理的路越走越窄,甚至走向单纯为管理而管理的死胡同。 一、档案管理与应用脱节的原因 正如伊利诺斯州国家档案馆馆长玛格莉特·诺顿所说:“在大多数人眼中,档案这个词就意味着一排排尘封的故纸堆和腐烂的羊皮纸”,许多人包括档案管理人…  相似文献   

13.
“东方讲坛”档案馆举办点第23场讲座于2005年9月8日下午在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鸿杰同志作“中国档案职业状况分析”专题讲座。“中国档案职业状况分析”是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胡鸿杰同志在这次讲座上就这一课题从档案职业的形成和确立、档案职业的基本状况、我国档案职业组织体系、档案职业文化的建设等方面做了深入地讲解。  相似文献   

14.
所谓身份认同,就是人们对自身归属的主动寻求。在英文中,身份和认同是同一个单词“identity”,它的基本含义为在物质、成分、特质和属性上存有的同一的性质或者状态,绝对和本质的同一,以及在任何场所、任何时刻一个人或事物的同一性,一个人或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其他的状态和事实。那么对于档案的身份认同,我觉得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档案工作者的身份认同,二是档案职业的身份认同。档案工作者的身份认同是指档案工作者自我对社会所界定的档案工作者内涵的认知与体验,确定自己作为一位档案工作者,允诺和遵从作为档案工作者的规范准则,把档案职业作为自己身份的重要标志。档案职业的身份认同是指档案工作作为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一项职业,他所能为社会提供多少服务与贡献以及它能够被社会公众所接受、认知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档案价值表象说黄夏基在档案价值的认识上,吴宝康先生的档案价值观“档案价值的实质,是档案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意义,档案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①,得到较多人的认同。在人们的实践中,档案的价值或者说档案对人类的意义往往是客观存在着,具有客观性,人们...  相似文献   

16.
当历史的时针迈入21世纪的开端,在机遇和挑战面前,青岛市的档案工作找寻着自己新的定位。冲破了清闲清静、与世无争思维惯性的羁绊,而代之以干事创业、有为有位的追求,青岛市档案工作者毅然选择了一条以服务谋发展,以创新求突破的道路,并为之付出了自己的勤劳和努力。创新,为青岛市档案工作注入了勃勃生机,也促使档案部门从“幕后”走向“台前”,打破了“躲在深闺人未识”的封闭状态,重塑了档案部门开放、服务、有为的崭新形象。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出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是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落实的重要原则。体现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以人为本所指的“人”,一是指档案部门内部的“人”——档案工作者。他们直接参与档案部门的内部管理、直接服务于档案利用者,既是内部管理的主体,也是对外服务的主体,居主动出击地位;二是指档案部门外部服务中的“人”——档案利用者。档案利用者是服务的客体,居被动接受地位。服务主体优秀的职业风尚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服务的质量。因此,在档案部门内部管理中,以档案…  相似文献   

18.
职业的出现是以社会需要、社会分工发展为前提的,它的形成和发展会随着社会进步在其实践活动中渐进变化,档案职业也是如此。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需求的扩大,档案服务的社会化已经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政务信息公开等赋予了档案职业新的环境与条件,带来了新的变化,这对处于边缘化现实的档案职业来说无疑是长期的挑战。探讨档案职业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夹缝时代"的发展问题,关乎档案工作价值功能的发挥和档案事业的未来。一、新时期档案职业的现实困境首先,档案职业的客体——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发挥存在局限性。档案职业客体即档案信息资源的多少、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职业  相似文献   

19.
档案价值鉴定论作为档案鉴定理论是诞生以来认可最普遍的档案学思想,从档案的保存价值、价值判别主体、判别标准、价值内容等多个方面,逐步揭示了档案鉴定的一般规律,在中外档案鉴定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工作中得到普遍遵循。但是,价值鉴定论把档案的“保存价值”建立在档案“未来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不仅超出了档案工作者的能力极限和实践操作的可行性,而且使档案鉴定陷入“主观臆测”的悖论。对此,档案鉴定应立足于鉴定环节的基本职能,从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本质出发,以档案的社会记忆作用为鉴定依据和标准,判别文件的“保存价值”,从主客体和主客观方面建构档案记忆鉴定理论。  相似文献   

20.
档案被称之为“历史记录”,所以,不论何种档案,便和历史天然结为一体。档案工作者强调档案的现实性和现实意义,这是不错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档案都归结为“历史价值”。有些人一听说档案归结为史,便视档案为昨日黄花,就不重要了,档案工作也就不重要,可有可无了。事实恰恰相反,不懂得不看重档案的“历史价值”,也就无所谓“档案意识”。研究档案史的档案学者,在研究中国古往今来的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机构的发展历史的时候,总要联系到中国古来特有的史官和史馆。老子是周朝的柱下史,档案学者考证认为老子是周朝的档案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