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896年签订的《中俄密约》和1907年至1916年间日俄阿国签订的关于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四次《日俄协约》,在中国近代史和远东国际关系史上都是重要历史事件。但目前中学历史教科书对前者叙述简略,对后者则未提及,一般教材和辞书亦往往漏列。兹略述其背景、内容及其影响,以备教学参考。事情要从甲午战争说起。如所周知,甲午战争的主要祸根是日本军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企图先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侵略扩张,再进而  相似文献   

2.
1902年《英日同盟协约》的签订是近代东亚乃至全球国际关系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标志着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在东亚的形成。第一次英日同盟是如何形成的?它对近代东亚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试对此作一探讨。英日同盟是英俄、日俄矛盾冲突并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正是出于共同抗俄的需要使英日逐渐从对抗走向结盟。英日两国在东亚国际舞台上原本是一对冤家对头。这主要是因为,英国作为近代最大的殖民霸主,当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之时,为维护其既得利益,英国就必须维持现…  相似文献   

3.
“三国干涉还辽”,使德俄法在极其矛盾的心态中联系在一起,迫使日本把已经割让到手的辽东半岛退还中国.此事件之成功不仅对欧洲国际关系影响深远,而且对远东和中国的外交政策的转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中国满洲成为日俄争夺的主要目标和在中国攫取利益的一张政治王牌。“满洲”问题不再是中日俄三国之间的问题,而是上升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相互较量的一个国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筑铁路是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中国东北铁路主要控制在日俄的手中,它们借助铁路将其政治、经济、军事势力逐渐渗入到东北。为了抗击日俄,中国东北政府和人民采取了多种形式修筑铁路,不仅包含着抵制和反抗侵略的内涵,而且还带动了东北资源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美日俄等国所持有的东北亚国际秩序观及所致的安全困境严重地制约了该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任何国家都很难单独发挥对区域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治动员力。制约区域经济合作的安全困境不能通过军事手段本身来解决。这为中国进一步对朝鲜施加影响力,并将中国的经济实力转化为经济动员力,通过突出以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为载体的大规模经济活动,使区域安全问题自然退居次位,藉此整合东北亚国际政治结构,提供了可为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期,美国走向了经济上的繁荣,对外贸易的要求促使美国在中国东北积极地推行它的门户开放政策。中国东北特殊的资源和地理优势,使得它成为20世纪初期美、日、俄在中国争夺的焦点地带。美国在此期间审时度势。巧妙地利用日俄之间的矛盾结合外交手段在日俄战争之前较成功地推行了它的门户开放政策。但是日俄战争之后却颇为曲折,并最终在日俄的联合下宣告失败。美国在综合国力不足的情况下,在中国东北实现其经济利益的努力的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新崛起的美国为了扩张在中国东北的势力与日俄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通过剖析20世纪初美国在中国东北的经济扩张计划及列强间的矛盾,总结美国扩张计划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周启乾著《日俄关系简史(1697—1917)》一书正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九章,概括介绍了十月革命以前的日俄关系史,主要包括19世纪中叶以前沙俄及明治维新后日俄两国在远东的相互争夺、勾结及侵略中、朝等国的历史。回顾我国对国际关系史的研究,类似的专著还不多,本书的出版是填补了这项空白,是值得欢迎的.  相似文献   

9.
1911年沈阳国际防疫会议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正在东北肆虐的鼠疫问题,然而它却变成了美、日、俄三国在东北获取更多权益的争夺和中国为了防止东北权益进一步沦丧的一场政治斗争.日俄两国企图借机瓜分东北,美国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客观上支持了中国.  相似文献   

10.
朝鲜半岛地处东北亚的核心地带。独特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使朝鲜半岛成为列强竞相争夺和渗透的场所,而朝鲜半岛上发生的每一次重大变化也影响着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变化。本文围绕日韩合并后朝鲜半岛的局势变化,探讨了半岛的局势变化对地区格局、各国和各国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安全格局是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中带有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苏联在同美国的全球博弈过程中开始逐渐明确冷战中自身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取得第三世界亚非国家的理解和支持。苏联和美国都试图对这些新兴国家施加影响力,并控制这些国家倒向自身阵营,冷战中后期双方争夺的重点也开始转向这些新兴国家。美国在第三次印支战争期间,特别是中越边境战争期间的立场对这一时期东南亚安全格局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美国在第三次印支战争期间对苏联的一系列严厉警告是导致苏联最终放弃直接干涉企图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在谋划、实施和结束这场战争的全过程展现出中国领导人对当时中美准同盟关系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抗战胜利前夕,国民政府与苏联经过谈判,最后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双方关于外蒙的两个照会、关于东北权益和苏军进入东北有关事宜的四个协定,对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战后中国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日益呈现出一超三强的地缘政治格局。在复杂的政治、安全结构制约下,美、日、中、俄以地缘政治为视角,纷纷采取均势战略,以寻求在东北亚地区的权力优势。它们的均势战略博弈导致了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产生,也影响了安全困境的解决。但软实力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使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成为理解国际关系变化和外交政策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如果区域内各个国家都能重视软实力战略,那么各国就能逐渐由"零和博弈"向"竞和博弈"转变。因此,软实力理论成为了缓解甚至化解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直到19世纪70年代,日本官方在各种文件中仍承认独岛为韩国的领土。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在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期间强行将独岛划归日本所有(日本称"竹岛")。二战结束后,朴正熙执政期间,由日方提出的独岛归属问题成为韩日双方争论的焦点。整个冷战期间,由于韩日两国都是美国的重要盟国,每当韩日两国出现岛争问题时,美国表面上总是持中立态度,实际上存在着听信日本一面之词而混淆是非的问题。韩日岛争的问题不只是领土归属问题,也是一个是历史认识问题。同时,韩日岛争不仅是韩日两国间的问题,也应该加上美国因素,在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框架下考察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才是恰当的。美国作为调解者,理应选择历史上独岛主权归属韩国的立场,客观公正地解决韩日两国之间的岛争。  相似文献   

15.
走向大国的中国需要重视作为重点发展的东北亚地区的崛起,这种崛起不仅仅在于东北亚的中、俄、日、韩、朝及蒙等六国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实现持续发展中达致和平与稳定,因而教育的转型和崛起十分重要。在此,借鉴国际及珠三角教育合作经验,探讨全球化时代东北亚教育崛起的战略思路,建立区域教育合作发展机制,构建中国教育高地,推进地区繁荣与稳定,形成中国走向大国需要的重要区域环境和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北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开发较晚,资源丰富,且地处东北亚核心地带,近代以后逐渐成为列强角逐的重要区域。其中日本先后通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逐次夺取在东北的侵略利益,不断地辐射侵略东北,其目的就是最后吞并整个东北。东北地方当局崛起后,力图改变这种危机局面,在经济上采取措施对日本侵略进行抵制,力图用经济方法把日本经济侵略赶出东北,逐渐摆脱日本的经济控制。  相似文献   

17.
印度是中国的邻国,是最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中·美国的影响因素很大。他对中印关系具有促进和制约的作用。冷战期间,中国、印度和美国三方中的两方经常联合起来反对第三方。冷战后,随着国际格局改变,中国和印度都积极发展与美国关系,同时两国关系也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18.
战后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出发,在其主导下对日本进行了改革,随着冷战和美苏争霸的全面展开,美国对日政策由抑制改为扶植,减轻对日惩罚,对日改革半途而废,可以说美国的战后政策与日本右翼势力泛起密不可分;日本右翼势力再度泛起,对亚太和平特别是东北亚区域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9.
朝鲜亡国是20世纪初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朝鲜作为东北亚区域的传统国家.其被日本逐步吞并,一方面是受到东亚华夷朝贡体系逐步瓦解和西方势力入侵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日本近代以来推行大陆政策蓄谋已久的必然结果。朝鲜亡国对20世纪初的东北亚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一是标志着传统的华夷朝贡体系的彻底崩溃,二是极大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加剧了东北亚国际秩序的无序性。  相似文献   

20.
日俄战争是日本与俄国争夺中国东北的一场决战。在综合国力不及俄国的情况下。日本依靠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大力发展军事力量,进行了充分的备战,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营造出明显的战略优势,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