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那天思念亲人的情景。这首诗提到了重阳节的两个主要习俗:登高和插茱萸。你知道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相似文献   

2.
草药芳名     
我是极其愿意多认识些花花草草的。然而,自然的野性有时拒人于千里之外,比如说草丛中的蛇、田埂上的茅草毒,都是我所害怕的。于是,只能拿着几张草药单子去拟人拟物地遐想一回。山茱萸,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来。然而,"茱"与"朱"同音,脑海中总浮现着绿而嫩的叶  相似文献   

3.
在浩瀚的诗海中 ,一些优美的诗篇 ,不仅使我们获得艺术的享受 ,同时也使我们从文学角度认识和了解世界 ,获得宝贵的科学知识。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被称为千古绝唱。“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真挚地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同时还向我们描述了佩带茱萸避灾的民间风俗。茱萸是芸香科植物 ,茱萸未成熟的果实 ,含有挥发油 ,气味芬烈。现代药理证明 ,茱萸能治疗诸多疾病。一句唐诗 ,包含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诗圣杜甫晚年病痛缠身 ,在现存的 14 0 0多首诗中 ,有 …  相似文献   

4.
配合苏教版第五册第十四课《每逢佳节倍思亲》民间以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故又称“重九”节。重阳节有很多习俗。:佩茱萸。茱萸属芸香科落叶亚乔木。古人将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每逢重阳节,人人佩戴。唐代的名诗人以茱萸作出不少感物怀人的诗,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把异乡游子在重阳佳节怀乡思亲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而“每逢佳节倍思亲”更被用来表示游子心情。赏菊、饮菊花酒。九月已是秋天,菊花盛开,故九月又称“菊月”。九九与菊酒谐音,所以酒是节庆必备的饮料,人们要喝菊花酒。吃重阳糕。因“糕”与“高”同音,古人又相信…  相似文献   

5.
茱萸之谜     
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韬兮,樧又欲充夫佩帏。”显然认为极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一种恶草。樧,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  相似文献   

6.
每逢佳节     
《同学少年》2015,(10):42-43
<正>唐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每逢佳节,在乡的游子,谁不在心里低徊地背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实,在秋高气爽的风光里,在满眼黄花红叶的山头,饮着菊花酒、插着茱萸的兄弟们,也更会忆起"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王维,他们并肩站在山上遥望天涯,也会不约而同地怅忆着异乡的游子,恨不得这时也有他在内,和大家一起度过这欢乐的时光。我深深知道这种情绪,因为  相似文献   

7.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似文献   

8.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似文献   

9.
秋夜诗游     
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乙:请问,诗中说的这个“佳节”是什么节日?甲:你再听下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乙:噢,我明白了,是重阳节。古时候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节前节后,秋高气爽,我们  相似文献   

10.
[题目]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节日就是其中内涵丰富的一部分:我们在"总把新桃换旧符"中感受新春的喜悦,在"清明时节雨纷纷"中体会悼念的感伤,在"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咀嚼遥远的思念……  相似文献   

11.
【题目】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节日就是其中内涵丰富的一部分:我们在"总把新桃换旧符"中感受新春的喜悦,在"清明时节雨纷纷"中体会悼念的感伤,在"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咀嚼遥远的思念……  相似文献   

12.
茱萸是一种属芸香科的落叶亚乔木植物,唐宋咏重阳的诗词中经常提到它,通过分析概括,这些写到茱萸的诗词主要有四种内容:一是佩带茱萸囊于臂肘;二是插茱萸于发冠;三是饮茱萸酒;四是以茱萸节、茱萸会代替称重阳节。  相似文献   

13.
徐慧 《学语文》2014,(2):40-40
正杜甫晚年的诗歌常令我们心旌摇曳,诗人到底是用什么如此拨动读者的心弦呢?我想除了社会因素,更重要的是来自诗中所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一、不屈的生命意识古往今来,有不少登高的诗歌,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身世之感、怀才不遇之苦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抒发了对家乡亲  相似文献   

14.
<正>叫我大侠不喜欢吃月饼的我第一次自己去超市买月饼,好像这样就能有过节的温暖气氛似的。而事实上,月饼并不好吃,我也还是很想家。包子山神只能用一首诗表达:"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嘉人外面万家灯火,却没有一盏在等我。喵喵大小姐咦?外面怎么这么热闹?蜜丝李所有的孤独在瞬间被放大了百倍。  相似文献   

15.
据南朝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里记载,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的习俗源于汉代"桓景避难"的传说。传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有一次费长房对桓景说,某年九月初九有大灾,要他速速回家,告诉家人缝一些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系在臂上,然后登山饮菊花酒,这样才能躲过大祸。到了九月初九这一天,桓景按照师父的话做了,带着全家人登山,果然平安无事。  相似文献   

16.
聆风     
风,它是从古代缓缓而来的使者,带着悦耳的唐宋诗篇,带着悠久的元明文化,来到了我们身边。听那风!它带着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柔美与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凄清来  相似文献   

17.
<正>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此节重要的习俗是登高(登山)赏菊、饮菊花酒、赋诗。诗人们妙笔生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叙写自己的心情,语气凄切,感情深沉。后两句想象兄弟一起登高的  相似文献   

18.
故人:   曾驰骋在您"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的纷扰;曾感伤于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空虚;曾迷失于您"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仙境……我亦厌倦,亦思量,亦迷惘,亦消沉.统而言之,您的诗句已镌刻在我心怀,纵使它们亦悲悯,亦彷徨,亦迷离,亦凄凉罢!……  相似文献   

19.
王瑛 《辅导员》2010,(19):14-16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们又迎来了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儒家认为九是阳数,所以重九亦叫"重阳"。人们在该节日有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重阳起源中的茱萸事象入手,以茱萸植物本体的多功能和成熟期,追溯出莱萸与重阳的结缘因素,通过对“佩“、“食“、“插“、“看“等茱萸民俗事象的展示,阐述出诸种“事象“均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心理追求.唐诗中众多对重阳茱萸俗的高歌,既可谓是空前之声,又可说是绝后之势.最后,就新时期如何发扬这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