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扇子史话     
我国的扇子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追根溯源,最早的扇子是用鸟的羽毛制成的,故而称为“羽扇”。扇子的“扇”字中有“羽”字,便源于此。我国在殷代就有“雉尾扇”。俗语中常以“摇鹅毛扇的人”来比喻军师和善于出主意的人,这恐怕又和三国时蜀相诸葛亮手中的羽毛扇有关了。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诸葛亮手上总是拿着一把四季羽毛扇。其实,这是因为那把扇子和他的手是连在一起的。作为一个知道事情真相的人,身为他的朋友,我一定要大义灭亲,将真相和盘托出。在这之前,我要做一下自我介绍:敝人叫吹破牛皮(这是简称,全称太长,头衔太多,就不一一介绍了),与诸葛亮是朋友关系,是知道他得到四季羽毛宝扇真相的唯一的人。事情是这样的。相传,三国时期有一好汉屡托孙,他铸造了一把“四季扇”,拥有此扇者可保长生不死,智商超常。武林各派分头寻找宝扇,可宝扇还没找到,各大门派已拼得鱼死网破,再也无力寻找,只得回去养伤,只剩一些“顽固…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文,一直被选为高校文科和中学语文教材。然而,对文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中的“不毛”的释义,历来注家众说纷纭。或释“毛”为“草木”,“不毛”即“不长草木的荒凉地方”;或释“毛”为“苗”的借字,“不毛”即“不长庄稼(五谷)的地方”;或释“毛”为“生长在地上的植物”,“不毛”即“五谷不生、草莱未辟的荒凉地方”。这类训释,大同小异,不胜枚举,故不赘引。其实,这类解释都是误解,极大地影响了读者对该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及对历史事实的认识。故此,笔者不揣固陋,参之前贤之说,述以管见,以辨正之,并…  相似文献   

4.
夜,草船中———鲁肃:“这样真的可以借到箭吗,孔明先生?”诸葛亮:“相信我。”鲁肃:“我还是有些担心……”诸葛亮:“没必要。”鲁肃:“可是,你不觉得船里越来越热么?”诸葛亮:“这么说起来是有一点啊……有什么不对劲吗?”鲁肃:“是啊,天黑,我担心敌人射的是火箭……”诸葛亮:“哎!?子敬……你会游泳么……我不会……”中军大帐———诸葛亮(戴上眼镜,翻开点名簿):“张艺谋!”众将:“……”诸葛亮(扶了扶眼镜,仔细看了看点名簿):“张艺谋何在!”众将:“……”魏延:“军师……应该是张翼德吧?是张翼德……”诸葛亮:“……”诸葛亮一生厌恶…  相似文献   

5.
〔教例〕:“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师:同学们说说句子中哪些词是描写人物神态的?生:“鲁肃吃惊地说”中的“吃惊地”。生:“诸葛亮笑着说”中的“笑着”。师:大家能按提示语的要求朗读人物的语言吗?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这句话。(学生练读)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生读)师:你读得有声有色。同学们听他这么读,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形势这么紧张,诸葛亮怎么还笑得出来?生:诸葛亮不怕吗?生:诸葛亮真的在笑吗?师:大家读读这句话,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诸…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究竟是什么样的交通运输工具 ?由于缺乏可信的史料记载 ,1 0 0 0多年来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根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诸葛亮集》中的《作木牛流马法》进行研究 ,宋人高承认为 ,“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 ;流马即今独推者 ,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即把木牛流马俱视为“两种适宜在山区道路行走的运粮车”。这种推测颇有影响 ,后世学人贤达多从此说。在笔者看来 ,将“木牛”看成是一种靠人力牵引的运粮车没多大问题。《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初次采用木牛运粮是在祁山 (今甘肃省礼县境内 …  相似文献   

7.
优秀共产党员,六安毛坦厂中学校长张晋善,为了党的教育事业,整天象一架开紧的钟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即便是在病情日益加重的情况下,也从不松劲。一次有人向他“警告”:“诸葛亮事必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和旧剧把诸葛亮描绘成了一个有“夺天地造化之工,鬼神不测之机”的半人半神的人物,民间传说则把诸葛亮当成了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确实有智慧,他的智慧来自哪里呢?不是来自他的“神机”,而是来自他的求实精神。“治实”,是诸葛亮从事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是他获得成功的“秘诀”。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演义》的修定者毛宗岗称诸葛亮为“智绝”。但人们住住将诸葛亮的“智”看成是“智谋”、“计策”。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谚语。这从某种角度看是一种文化的近视。其实,诸葛亮的“智”是一种哲学智慧、文化精神,它以儒家的原始精神为主体,吸收了诸子百家的各种智慧,成为一个具有实践理性精神的“真儒”。透过这个“真儒”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罗贯中的反理学倾向。  相似文献   

10.
你们以为那本《三国演义》上所写的诸葛亮水上"草船借箭"只有一次吗?其实不然,有三次!只有一次成功了,诸葛亮怕丢面子,所以不让别人写出来。今天我就来揭露他!一日,周瑜见诸葛亮手持着"铁扇公主"那把"破扇"又在众士兵中高谈阔论,很是不服。  相似文献   

11.
在诸葛亮一生中并没有想“争夺天下,建立王霸之业的雄心”壮志,关羽不是“诸葛亮攫取权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诸葛亮也不是想“假吴人之手置关羽于死地”。他和关羽之间的关系只是蜀汉政权内部大臣与大臣之间的平等关系,他们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不存在所谓权力之争。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特征化艺术形象的典型———诸葛亮形象具有性格结构单纯性、性格稳定性、性格群体性特征。《三国演义》作者通过“略貌取神”的艺术手段塑造了诸葛亮“智、忠”形象 ,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3.
魏延被杀是魏延与杨仪为争夺权力而发生内讧的结果。对这场内讧,诸葛亮负有责任;他对魏延和杨仪两人的矛盾认识不够;他没有搞好权力交接;他不该在临终时有所偏废。魏延被杀与诸葛亮去逝一样是蜀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斩马谡一事,自古及今受到不少人的批语认为马谡罪不致死,被杀得冤枉,事实上,根据历史记载,马谡在街亭战役中丧众失地,违反上级的部署,不听部下的正确建议,兵败后又畏罪潜逃;按照三国的军法,他犯有败军失军。违抗军令和阵前逃亡三项死罪,诸葛亮对他处以死刑完全是合情合法的。  相似文献   

15.
街亭失守的原因历来就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罪在马谡,一种认为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其实,街亭之战本来是诸葛亮消灭司马懿的一个天赐良机。但由于诸葛亮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次机会就在他的眼皮底下悄然消失了,因而使他判断失误,指挥不当,致使街亭失守,从而失去了统一中原匡复汉室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罗贯中虽然极力在《三国演义》中美化刘备,丑化曹操,他的这种美化只表现在能够对人物形象产生重大影响的细节描述上,而没有对历史事件进行较大的更改。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的专权独大以及对事物处理的高人一等必然会导致其心理上的唯我独尊,难以容人。研读文本可发现,马谡、魏延、廖立这三人都是自认为很有能力(事实也证明其并非庸才)而爱发狂言。而诸葛亮对这种人的态度也是一以贯之:坚决打击。然而,所有这些错误都被罗贯中以生花妙笔或掩盖(如廖立)或美饰(如马谡),甚至成为证明诸葛亮智慧过人的"事实"(如魏延),而且这些内容随着《三国演义》的盛行而逐渐被人信以为真,诸葛亮也就成了近乎完美的神人,直至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迷信。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去世后各地图形立庙,表明诸葛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他一生立身行事表现出来的献身和进取精神为历代人们所景仰和称赞。  相似文献   

18.
曹操的屯田理论和就地取给、就近取给的“因粮于敌”思想;诸葛亮的“以粮为本”、重视军队后勤保障和在前线与后方发展生产、广殖财力、多渠道筹措军用物资的军事经济思想以及袁准重视农业生产的“富民强兵”思想,在客观上都具有维护农民阶级利益和发展经济的作用,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位智者形象-诸葛亮。他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三教九流具皆察晓,因而百战百胜。他择主而事,善于用人,明君臣大义,这一切无不体现着他高超的智慧。即便如此,也有智者背后的落寞与无奈。但是无论道路多么坎坷,他始终勇往直前,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以此而立万世之名成就其大智慧。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是一个“主观诗人”,不论是写景写物,还是写人写事,都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即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这种风格的形成,既有他个人的主观原因,也有时代的客观原因,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