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敏感问题,是指“容易引起群众心理波动和社会震荡的问题“①,例如灾难、事故、贪污、腐败、三农问题、就业问题、食品安全、住房改革、医保改革等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闻界解开了精神枷锁,开始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庭以来,“热点”二字很兴时。矛盾集中或突出的问题,叫“热点”问题;运用信息手段反映这些问题,叫触及“热点”问题;信息发表在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又叫“热点”新闻。这些新闻拥有众多的读者,往往引起“轰动”效应,最近的不少新闻学术刊物上也提出了“热点”新闻之说。从实际来讲,“热点”新闻已经是新闻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了。但是,什么是“热点”新闻,它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如  相似文献   

3.
谢佳沥 《新闻通讯》2011,(12):18-19
当前我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进一步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加强调查研究、反映群众心声。但随着“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一些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本文通过几个案例.来分析当前“走转改”活动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引起广大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李作为 《大观周刊》2012,(49):315-316
本文根据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问题意识”的理解,进一步探究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意义、学生为什么缺乏“问题意识”、什么是“问题意识”和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问题,并着重阐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敏感报道所涉及的一般是容易引起群众心理波动和社会震荡的问题,如物价问题、工资问题、就业问题、第二职业问题、住房制度改革和医疗保健制度改革问题、工农关系问题、干群关系问题,等等。按照十三大精神,“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这些问题新闻媒介理应触及,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切报道都要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敏感问题的报道一定要慎重”,这又是新闻改革的一项基本原则。北京新闻界提出的“挤门缝”观点,就是积极慎重报道敏感问题的形象表达。因为要触及过去视作“禁区”的题材,所以要有“挤”的勇气;  相似文献   

6.
2004年和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两年把“三农”问题作为第一号文件下发给全国各地,这是党和国家对农业问题和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对农民问题的最大关切。“三农”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也成为全国各新闻媒体新闻宣传的重头戏。潮阳县广播电视台,充分利用接近基层、贴近群众的有利条件,全面、及时、准确地采写、制作、播出了一批“三农”问题的专题节目,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其中,《“抛荒地”与“丰产田”》《马镇顺种粮发大财》等多个专题节目还被省台录播,并分别获2004年“广东电视朝阳奖”二、三等奖。在采写过程中,我们主要的体会有如下三点。  相似文献   

7.
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中国的改革已经进行了三十年,并取得了巨大成果。但是,按照民主、法治、市场等改革的既定目标来衡量,改革进程依然没有完成,仍有很多重要领域需要进行改革。推进这些改革,需要正确地处理所谓的“敏感问题”。每一次在制定某些方面改革方案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新闻记者》第4期上发表金东水同志《话说新闻改革的“京派”与“海派”》一文,这确实是值得一议的问题。我先要说,金文题目不够确切。应当是新闻写作的“京派”与“海派”,是就新闻业务领域而言的。金文说成“新闻改革的‘京派’与‘海派’”,新闻改革的范围比较广了,除了新闻业务问题之外,还包括新闻体制等等大问题。而且就“改革”而言,是不大好分什么“派”的。金文一开头讲在上海好新闻评选会上听到的。这话正好是我在会上说的。但这种说法的真正来源是在北京或其它地方。我在会上说,北京有一种说法:新闻有“京派”、“海派”之分,我  相似文献   

9.
当前,为什么“三项制度”改革如此难以深化?原因在于“利益问题”在作怪。 推行聘用制与竞争上岗,将导致一部分“老人”下岗,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又将使一部分“老人”收入减少。可以说,推行聘用制成了出版业“三项制度”改革积极向前推进的一道难关。在这道“关口”,存在着各方面利益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图书馆“问题读者”有增多的趋势,这些所谓的“问题读者”给图书馆的正常管理带来了危害和麻烦。本文针对图书馆“问题读者”的不同类型及特点分析,探讨了采用阅读疗法实现图书管理员与问题读者的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11.
2009年写作《拯救男孩》引起一时轰动的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发现,时隔5年,男孩的教育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改观。不仅如此,随着“独一代”开始养育“独二代”,不仅男孩的问题没解决,女孩的问题也没解决。真正的好教育是给孩子自由和尊重,需要关爱与管教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珠江经济广播电台(以下简称珠江台)开播之前,广东电台就已经提出了“稀释”、“淡化”广播节目的问题,并在一些专题节目和试办的大板块节目中作过尝试。珠江台在大板块节目中,充分吸收了近年来广播改革的经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广播节目进行“稀释”,使之“淡化”。开播一年来的实践说明,经过“稀释”、“淡化”的大板块节目,具有较强的可听性,引起了听众的热烈反响。本文试图就大板块节目如何进行“稀释”、“淡化”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广播界的前辈们。  相似文献   

13.
政治上与少数族裔一起受歧视的亚裔美国人。在教育问题上又同白人一起受”倒歧视”。近来一场关于要不要废除美国式“高考”的争论。更引起了亚裔的高度紧张  相似文献   

14.
论“强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阅读”问题上连结着新闻出版业的全部生产和流通环节,下牵动着国民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与养成,故笔者最近就“阅读”问题作了不同角度的探思。曾经研究过“阅读”如何作为国民基本生活方式的问题,曾经触及了“不阅读”、“浅阅读”和“功利性阅读”等问题。这里想提出“强阅读”问题,以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5.
兰兵  姜承 《兰台内外》2006,(4):17-18
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并把“三农”工作视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十分关注并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为此,党中央先后发出8个涉及“三农”的一号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其中,1982年至1986年连续发出5个一号件,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心声和要求,成功地指导了划时代的中国农村改革。时隔18年之后,中央一号件再次锁定“三农”问题,从2004年至2006年又连续发出了3个中央一号件,标志着中国“三农”政策体系框架的基本形成。上述8个涉农的中央一号件,不仅记载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前进步伐,而且体现了党中央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如今,回首8个中央一号件的主要精神和内容,一方面,能够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工作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的理解,增强对其重要性、紧迫必的认识;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和掌握新时期新阶段党对“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新闻前哨》2004,(5):12-12
据《中华新闻报》报道:贵州日报今年以来明显加强了有关“三农”问题的报道。头版长期设立了“全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扶贫开发百乡行”、“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三个专栏。春节后又在头版显著位置开设专栏“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专栏。这样,贵州日报每天头版有关“三农”的报道量平均都在70%以上。此外,在“省内新闻”版、“经济新闻”版还有相当比重的“三农”报道。  相似文献   

17.
田萌 《大观周刊》2012,(13):132-133
高校“问题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的出现有一定的原因,同时它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篇文章从案例进行着手分析了“问题学生”的产生和对“问题学生”进行转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刘半农首先提出用“她”和“他”并用来区分第三人称的性别问题。这个主张引起了刘半农的同事、好友的关注。周作人呼应最早,在其所译瑞典短篇小说《改革》的小弓哩披露了这个消息,“她”字第一次与世人见面(见《新青年》5卷2号,1918.8)。不过周作人虽然觉得“她”字极好,但考虑到印刷厂里没有这个字,铸造新字又会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没有接受这个“她”字,而主张仿照日语用“彼”与“彼女”区分第三人称性别的办法,用“他”字下面加一个字形小一半的“女”字表示女性的第三人称。他不只是口头提倡,并且积极实行,《改革})这篇…  相似文献   

19.
陕西日报开辟“陕西重点工程掠影”和“风流人物”新闻摄影专栏以来,短短数月,竟引起了广大读者和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普遍关注。让“重点工程”照片唱“主角”,这是“图文并重”、“文图互补”形式的一次尝试。它不仅对新闻摄影的改革和发展有推动作用,而且也提高了报纸的声望。7月10日,本刊编辑部邀请了一些摄影记者、图片编辑,就这两个专栏的长与短,以及怎样才能拍出真实生动的新闻照片,如何摆正新闻摄影的位置等问题进行了座谈。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前一段时间,国内新闻界有人在论及新闻的思想性、指导性与可读性的关系时,提出了新闻“硬”与“软”的问题。他们指出,为了强化新闻的可读性,可以将“硬新闻”进行“软处理”,使其以更为亲切可人的面孔出现在受众面前。于是,便进而引出了一番“硬新闻”与“较新闻”的议论。笔者以为,对于军事新闻传播从业者来说,关注这个问题,并结合军事新闻传播的实际进行认真思考,对搞好军事新闻宣传的改革,提高军事新闻宣传质量,是很有必要的。讨论研究问题的基本前提是明确并把握所论问题尤其是所使用概念的基本含义。对“硬新闻”与“软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