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2年,台湾省在台北举办"中国古典邮票展览",展出大龙、小龙、万寿和红印花,盛况空前,而最"抢镜头"的莫过于红印花,尤以"天下一品,举世无双"的小一元四方连为全场主角。此次邮展闭幕后,台湾省邮政总局接受集邮人士建议,决定编印"中国古典邮票专刊",以资弘扬邮学,随即指定有  相似文献   

2.
在古典华邮中,红印花邮票声誉极高。而在华人中开创红印花邮票研究先河者当属周今觉。1931年12月出版的《邮学月刊》第4卷的"三周年纪念号"(图1,刘广实先生藏品)上曾刊发周今觉《红印花小2分版式之研究》一文。此文乃周今觉看到英国邮学家克礼门(A.B.clements)在《斯科特邮票月刊》上发表的红  相似文献   

3.
三、集邮研究之道1994年,《集邮》杂志从第1期开始,连载发表赵人龙的长篇文章《集邮研究之道》。这是一篇内容丰富,指导性很强的邮学专著,赵人龙为此做了精心的准备,编辑部更是隆重向读者推荐。在第1期专门发表了一篇颇有见地的编者按: “收集邮票的人多,做研究工作的人少,这已成为集邮界一个值得重视并且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许多同志集邮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仍停留在收藏、欣赏的阶段,要他动笔写点文章,则有心无力,难以下手。究其原因,一是他们对集邮研究在整个集邮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对研究方法和手段缺乏了  相似文献   

4.
张敏生喜集中国古典邮票,其《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专集》展集在1974年台湾省首届自强邮展中获金奖,《中国一八九七年之改值邮票》展集在国际邮展屡获佳绩,素有"台湾邮王"之称。他曾多次将其集藏编印成册分赠同好共赏,其中以红印花邮票为专辑的有两册。  相似文献   

5.
解放区邮票中的“红印花”——“稿”字邮票,记入了中国珍邮的史册。关于它在集邮界的面世我们应该记住一位新四军老战士、集邮老人汤若泉先生。 汤老生于1919年,12岁开始集邮,最初集得宣统登极、中华邮政开办25年和孙中山国葬纪念邮票,引起极大的兴趣,从此与集邮结下不解之缘。他在1941年参加上海新光邮票会,为778号会员。与钟笑炉、马任全、王松麟等上海集邮家都有交往。钟先生向汤老寄赠《近代邮刊》,汤老请钟先生代购《斯科特邮票目录》,也为钟先生收集解放区邮票,两人交流邮识。互  相似文献   

6.
信息荟萃     
读作编再添一枚浙江 俞坚铭 《上海集邮》多次报道普无号与解放军图10分细齿票,本人早有关注,邮界前辈赵人龙在《2002年全国集邮学术研讨会论文》中发表Ⅸ新中国普无号10分  相似文献   

7.
兰青  晓风 《上海集邮》2014,(4):40-41
有关红印花邮票研究的文章,散见于境内外众多的集邮刊物上,也是集邮刊物“清代邮票研究”栏目的主要内容。到目前为止,全部刊载红印花邮票的相关文章,且以“红印花邮票研究”特刊形式出版的杂志型刊物,笔者仅知有两册。  相似文献   

8.
集邮文献名称编著者送展人送展单位送展省市获奖奖级《红印花加盖票古封录》留伯仙留伯仙浙江省集邮协会镀金奖《潮帮批信局》邹金盛邹金盛广东省集邮协会镀金奖《常增书集邮文集》常增书黄剑波陕西省集邮协会镀金奖《延陵集邮文存》吴廷琦昊廷琦青海省集邮协会镀金奖《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饶立新、曾耀辉饶立新江西省集邮协会镀金奖《邮人说信》仇润喜仇润喜天津市集邮协会镀金奖《沙鱼涌邮史研究》晏星晏星天津市集邮协会镀金奖《邮苑情缘》刘佳维刘佳维北京市集邮协会大银奖《麦克珍藏清民国邮品集粹》雷杰鸣雷杰鸣河北省集邮协会大银奖《河北集邮文选》河北省集邮协会李建伟河北省集邮协会大银奖《世界文化遗产邮票鉴赏大图典》薛大德薛大德上海市集邮协会大银奖《胶东邮史邮品研究》王景文王景文山东省集邮协会大银奖《邮释续笔》张立张立陕西省集邮协会大银奖《重庆集邮史话》蔡绍忠重庆市集邮协会重庆市集邮协会大银奖《中国司法印纸目录》李宝山李宝山山东省集邮协会大银奖《天津邮政老照片》仇润喜仇润喜天津市集邮协会大银奖荣获大银奖以上的集邮文献@陈京  相似文献   

9.
黄光城一生撰写邮文数以千计,尤以红印花邮票研究享誉邮坛。他的红印花邮票研究专著有两郜,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1976年编印出版的《红印花小壹圆票存世考图鉴》(下称“小壹圆图鉴”)。  相似文献   

10.
2017年,我依然徜徉在自己的集邮世界中,乐在其中,享受其中,快乐集邮。邮文写作在我的退休生活中,写邮文成为一大乐事,这一年我沉浸在邮海文山中,不亦乐乎。2017年,我在专业集邮报刊《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集邮报》和内部发行报刊《生肖集邮》、《洛阳集邮》《百川集邮》(洛阳)、《夕阳红报》(洛阳)、《化工邮苑》(上海)、《西游记集邮》(河北)、《麒麟集邮》(南京)上共发表集邮文章45篇,内容着重在邮票图案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兰青  晓风 《上海集邮》2014,(5):41-42
红印花邮票发行百余年来,在海内外的各种集邮刊物上发表的有关“红学”研究的中英文文章,可谓浩瀚如海、数以干计。这些文章是几代“红学”研究者探究和钻研红印花邮票的历程记录,篇篇都凝聚着作并的付出的辛劳和投入的智慧。大量的“红学”研究学术文章亦是集邮者了解和研究红印花邮票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上海集邮》2008,(10):5-5
“2008年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南昌”于9月19—23日在南昌江两省展览中心举行。 上海市集邮协会的展品有传统类展品4部:丁劲松的《中国1897年红印花加盖邮票》、荣正光的《华东解放区邮票》(8框)、黄履中的《中南解放区邮票》、陆明的《东北解放区邮票》;邮政历史类展品1部:王少梅的《新中国的早期邮戳》;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10,(2):151-151
2009年12月19日,由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中华世界邮票目录》编辑委员会联合主办,《收藏》《集邮》《上海集邮》《集邮报》《集邮界》、艺超网、北京市集邮协会、河南省邮电印刷厂、北京四方集邮联谊会等单位协办的中国第8届外国最佳邮票评选活动颁奖大会暨第8届外邮节在北京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14.
《中国集邮史》在介绍东北、华东及其他沦陷区的集邮活动时,说“1944年,日本人四川高岭等在大连发起成立日华邮票研究会,出版发行会刊《邮趣》,双月刊,只印3期即停刊。”(文中“四川高岭”应为“西川高岭”《邮趣》应为《邮海》)此外,《中国  相似文献   

15.
周炜良在列文斯顿主编的《邮学季刊》1952年第1卷第2、3期中,用近20页的篇幅连载了《中国1897年印花加盖票》一文(图1、图2)。他认为这些用未发行的3分税票加盖形成的邮票颇为有趣,亦特别受集邮爱好者所喜爱,且不说其中产生了几种公认的稀世珍品,其加盖版式也各有特征,很值得研究。粗分的话,红印花加盖票可以分为大字5种和  相似文献   

16.
《集邮博览》2012,(5):92-92
本刊讯2012年4月16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日子,中国邮票首次在邮票的故乡英国伦敦展出。在伦敦德文郡街(Devin County Street)41号,中国邮票博物馆携38框新中国邮票,孙蒋涛携五框海关大龙邮票、丁劲松的代表赵岳携五框中国1897年红印花加盖邮票共同亮相于英国皇家邮学会会所。为这个成立于1869年的世界顶尖集邮组织带来了全新的气息。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我真正迷上集邮后,已深知“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的道理。我从微薄的工资里抽出钱订阅《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中国集邮》等,并广交各地邮友,获得大量民间邮刊,既丰富了藏品,又积累了邮识。在收集邮政附加费邮品中深深体会到,是邮识在关键时刻使我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18.
李明 《集邮博览》2014,(5):8-16
正引言"红便邮"是集邮者对"苏皖边区红色‘便’字5分邮票"的俗称(图1)。该票是解放战争时期所发行的解放区邮票中最具集邮价值,或者说集邮重要性最高的邮票。据考证已露面者不超过10枚,因此,多年来一直倍受集邮者的关注,已成为解放区邮票中著名的珍品之一。最早报道该票的文章刊载于1947年10月在南京发行之《首都邮刊》创刊号上,是一篇署名"筱"(即张筱,系已故著名集邮家和火花收藏家)的《红辨士票在边区》。该文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案头又堆满了国内外寄给我国名邮学家赵人龙先生的集邮书刊和信件,正好我计划对赵老做一次系统采访,于是打车前往赵老家。赵人龙先生把我迎进了他的卧室兼工作间。室内陈设简朴,窗明几净,最显眼的是书橱和书架。这自然使我想起这种爱书籍、爱干净的习惯可能与爱好集邮有关吧。  相似文献   

20.
图书简介     
《甲戌邮票会史话》 文献集邮联谊会丛书之 第一本《甲戌邮票会史话》于 2005年4月问世,该书由中 国邮史出版社编辑出版。甲 戌邮票会是中国早期三大邮 会之一,曾为中国集邮事业 做出过重要贡献,其会刊《甲 戌邮刊》对中国邮坛也颇有 影响。这本史话以大量珍贵 史料记述了甲戌会员对新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