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该文探讨了沈从文在创作《边城》中所精心设置的各种叙事元素,包括设置叙事空间和控制叙述时间。笔者认为,作者博采传统与现代叙事艺术手法之长,创建出独特的小说文本,让我们在新旧湘西社会的日常生活形态中,体悟出《边城》理想与现实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2.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和空间总是相互联系的。巴赫金在《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中认为,小说叙事的时间形式是一种与人的生存空间结合为一体"时空体"形式。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边城》读者很多。《边城》的内涵经历史演变而成为“湘西人情美”的文化概念。我们曾概括过《边城》题目的含义:它是一个地理概念——偏僻的湘西边陲;是一个时空概念,作者所描写的生活背景是空间的,但作者所精心构筑的生活场景、人生图景却是一个隐喻的时间概念;它还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让人联想起小城文化、人情人性美及地域风俗图。这些都与《边城》的内蕴的理解有关。为了更好地把握小说,我们就《边城》意蕴展开讨论,其中不乏新意。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边城》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奇特的"湘西世界",给人展示了一种湘西农村所特有的山水美、环境美、人性美的奇美景观。寄托着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文章从人情、风情、人性、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分析沈从文《边城》的美学特色,揭示出《边城》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邵敏 《文教资料》2014,(36):80-81
沈从文的文体独特性,在其代表作《边城》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在此就"文体作家"的四个理解角度,《边城》的结构安排及其与《寒夜》的比较这三个角度作以浅析,发掘其文体的独特之处,感受这在现实中构筑的梦幻桃源。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坛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深受读者的喜爱。《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它历来被读者认为是湘西"人性美"的代名词,但仅看到《边城》人性美、人情美,难免会走向偏至。本文不否认历来对《边城》人性美的阐释,但侧重从人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文化悲剧三个方面挖掘《边城》深层次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依赖真善美的信念,通过《边城》具象与抽象,此在与远方,现实与理想,和谐与解构,压制与同化等意象纷呈的空间描述,构建了风韵多层的美学景观和"意义地图",塑造了翠翠、二佬挣扎于多维空间中至善至美的艺术形象。《边城》也是投射沈从文家国之忧、彼岸情怀的心理空间。《边城》空间叙事的核心在于处处彰显历史机缘、社会转型、文化混血,展现在该空间中的系列社会文化因素成为塑造人物和揭示文本主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关注美,歌颂爱,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正是这一主题的最佳体现者之一。《边城》通过对"充满爱与美的天国"的精心塑造,以及对翠翠这位"凝结爱与美的天使"的生动描摹,表现了翠翠这一集自然美与人性美于一身的完美形象。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边城》和川端康成的《古都》是同类题材的作品,都重现了文学追寻的主题。两位作家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各自故乡的自然美与人性美,也分别完美地再现了中日两国的"道"与"禅"的民族根性。  相似文献   

10.
《边城》是沈从文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以及"牧歌式"的文体构筑了一个理想化了的湘西边城,在那里人们宁静自足的生活,人心向善,正直、朴素,处处体现出人性美。从而使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在《边城》中描绘了一幅人性美的风情画,有人情、恋情、亲情之美。展现了理想化的边城风貌,从中灌注了作者关于自然人性的理想,描述了美好的人性所遭遇的不幸,表现了悲剧现实的无奈与苍凉。  相似文献   

12.
以《边城》一书对湘西世风的展现和人性庄严的刻画为切入点,从情、景、理三个维度探究沈从文以构建人性"希腊小庙"的方式对国民性进行的反思和批判。与鲁迅等人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不同,沈从文则试图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完成对国民性的反思。可以认为《边城》是一部人性诗学、更是一卷展现中国事理人情的文化地图。  相似文献   

13.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理论,认为“文学性”在于使熟悉的事物感知和语言表达陌生化。而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陌生化特色,这一特色集中体现在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代表作——《边城》中。文章以小说《边城》为例,分析其在语言组合和意义表达层面的陌生化,研究《边城》中语言作用于视觉、声音和情感所造成的阅读的难度和时延性,以此探究沈从文“陌生化”写作所带来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4.
纵览近十年的《边城》研究,其兴奋的视阈可归纳为牧歌说、悲剧—挽歌说、文化—原型批评说等三种类型。《边城》整个小说有着浓重、多层次的象征意义,用文化—原型批评的方法来审视小说中弥漫着的淡淡哀愁将会有全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边城》写于1934年,是沈从文最受称道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一个田园诗般的乡村中发生的爱情故事,展示了现代文明与田园牧歌的激烈碰撞。同时,这部小说也体现了在现代工业文明即将降临时的强烈忧虑和怀旧情绪。文章从三个方面——作品中牧歌式的大自然与生活、现代文明的侵袭、主人公的反抗及结果——来分析这部小说主题中的思想倾向以及它所表现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边城〉与〈大淖纪事〉文本互读,我们发现沈从文在文学史上更多的是扮演了一个诗性家园的寻找者;而汪曾祺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守望者,汪曾祺并不刻意营造"抽象的过去",构造所谓的"理想国",而以现代自由意志的生活方式和古典意趣的艺术化氛围的和谐结合为民间立场争取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它淡化情节,细腻地描摹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注重环境和氛围刻画。将中国传统的抒情笔法和现代白话小说相结合,创造了新的小说形式和表现内容,并作为乡土抒情小说流派经典文本在中国文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抒情”是《边城》最大的艺术特色,也是其魅力之所在。它和叙事方式相结合。通过情感体验内容的确认、情感物化的审美过程,产生了独特的情感张力效应。  相似文献   

18.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力作,也是其对人生探索较为成熟、对湘西世界描绘得最为酣畅淋漓的一部经典之作。本文立足于沈从文对书中人物在时代大风暴下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的关注上,从他们怎样对待生活、对待生命、怎样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角度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边城》是一部很有感染力的作品,作者通过对湘西小镇淳朴民情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纯净世界。文章虽然具有悲剧的色彩,但那淡淡忧伤中溢出的蕴含在亲情、爱情、乡情里的幸福情怀,却是一抹令人感到温暖的亮丽的春色,这也正是作品的魅力所在,人性之中的温暖也因此烘托得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