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4 毫秒
1.
文化身份包蕴着固有“特征”和理论上“建构”的双重含义。个体取得他所处的族群或社区承认的标志是获取文化身份的“同一性”,即“身份认同”。从身份意识的路径进行解读,《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白嘉轩从一个本色农民过渡到白鹿原民众“精神领袖”的过程,是他从对儒家“仁义”的企慕叹赏到对自己儒家文化身份的寻找、确认与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儒家的胸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之所以延续2000多年而不中断,在于其宽广的胸怀,有巨大的包容性。儒家先后与道家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融和,形成了儒道互补、三教合一、四教会通等形态,繁荣了中国的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3.
论先秦思想家主体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先秦“天人合一”思想的演进为主要脉络 ,集中论述了先秦思想家主体意识觉醒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黄河流域以儒家为代表的齐鲁文化 ,主体意识首先从自觉履行家族伦理和主动献身国家政治双重维度觉醒 ,以实现主体“参赞化育”的道德目的 ;长江流域以道家为代表的荆楚文化 ,主体意识率先从自觉遵循自然法则与主动回归原始和谐等维度觉醒 ,以达到主体“心与物游”的审美境界。不同的觉醒维度体现的却是中华民族对主体客观制约性、自觉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共同追求。由此可以说 ,先秦“天人合一”思想的初步形成 ,标志着中国哲学主体意识的真正觉醒  相似文献   

4.
先秦诸子散文中存在着两种文化差异。儒家文化孕育于史官文化的土壤,道家文化成长在巫卜文化的沃野,由于这两种文化所处地域各部落原始崇拜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环境,加之学术承传的相异,个体的文化差异导致了这两种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自觉精神 ,是指儒家知识分子进行文化反省、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精神。这一精神的主体呈现便是文化使命的历史担当精神、文化承传和文化损益精神、兼知兼行的文化实践精神 ,它们构成了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儒家的文化自觉本质上是一种主体自觉 ,即文化主体对“道”的自觉。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 ,儒家文化自觉仍有着其独特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文化意识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在社会文化氛围中是以文化实践为参照,在对主体文化意识的确证中实现自身对时代文化精神的体认,使对象世界发生属人的转变,达到文化意识的拓展和深化,而发展深化了的文化意识通过文化教育主导着主体进行新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文化的进步在其核心价值取向上必然是人的自我实现,即人的全面发展。鉴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化意识系统———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意志连蒂关系的探讨,对体现个体文化人格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间矛盾的文化无意识与文化意识进行教育的文化学和心理学的分析与思考,以文化实践为参照系,确认教育的人格心灵“唤醒”的价值核心,造就个体新的文化人格力量和现代文化意识,对社会文化进行再认识,再理解和再评价,体验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社会的矛盾统一,立足于现代文化意识的培植,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哲学内涵作了初步的探索与设定  相似文献   

7.
村镇文化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现阶段必须构建村镇文化理论,增强村镇干部文化意识,强化“主体”思想,加大乡镇企业文化对于村镇文化建设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陈艳 《班主任》2003,(2):9-10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主要指以儒家文化为主,汇合道家、佛家文化的文化系统。作为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的首要特点是以人伦思想为核心,以培养正人君子为目标。这个“君子”便是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理想人格。它包括以下标准:第一,君子必须是履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用英文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传记、随笔,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把文化乡愁具体落实在对中国社会的描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上,使之成为文化使者,更有了文化“根”的意识。林语堂认为中国古代以儒家世俗思想为主体,以道家的遁世与佛教向往天国的神学理论为补充的思想结构,适应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需要,也代表着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0.
道家文化与楚文化互相渗透的现象,使得保留浓厚楚文化色彩的湘西文化除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外,也染上道家色彩。这种道家色彩以一种集体无意识方式积淀在沈从文的内心,使沈从文的创作表现出了道家文化意蕴。为了找寻完美的人性理想,这位具有现代理性的“乡下人”对儒家文化中的积极因子表示出了认同,进而、形成沈从文自称的“新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1.
写作对象视域里的生活世界是物象、情感、认识统一的经验世界,生活写作本质上是写作主体对日常生活经验世界进行重构而创建精神家园的过程,这意味着生活写作本身具有促进个体精神成长的内在机制。生活写作能够促进个体感知世界、情感世界、思想认识的发展和主体性人格的形成,是个体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克服人生的有限性、实现永恒的生命存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愿望。在中国古代,它曾经典型地体现在道教的神仙理想及其长生理论与实践中。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阐述了儒道生死观,尤其是道教长生思想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探讨了西方宗教原罪意识的文化内涵,进而从生命伦理学的角度反思了未来科技文明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3.
师德既影响教师素质的发展,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师德的形成受到主客观两大因素的影响,在主客观因素的互动中师德得以形成与发展,但客观因素通过主观因素发挥其作用。其中,客观因素既包括社会期望、职业声望、现实地位等宏观因素,也包括学校管理体制、人际关系、群体观念、集体目标等微观因素。而主观因素主要包括职业社会知觉、职业角色意识与个人特质三个方面,其中,角色意识对师德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愉悦与享受作为“休闲”的第二个境界,是一种主体意识的兴趣与满足,是感官精神上的自由愉悦。坦然面对和化解自然规律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压力,以积极而坦荡的胸怀消除因各种压力而产生的“忧”、“惧”、“烦”的心理状况,以良好的心态尽情地享受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实现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这就是中国儒、道、禅“休闲”观的共同点,它与西方那种“放任个性、追求个人享受”“休闲”观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5.
高职语文教材中蕴涵着浓厚的生命意识,可以从儒、道、佛三个角度解读教材中的生命意识:儒家是执著人生,追求不朽;道家是超脱通达,渴求自由;佛家是一切本空,顿悟成佛。文章还对兼受儒道佛三家影响的苏轼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作了具体分析。最后探讨了受西方哲学思潮影响的鲁迅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丘浚把天当作最高主宰,强调“神道设教”,一方面肯定阴阳灾异说,另一方面又否定符谶说,这很少见。丘浚抨击佛道二教,无论是在精英文化还是在大众文化,都试图要消除佛道的影响。但丘浚与不少隐士、道士及僧人都有交往,留下不少诗文唱和,其中既有对佛道的批评,又有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7.
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仅是大众意识层面的通俗文学,实际上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教科书"。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以"清静无为"、"以柔克刚"的道家思想为依托,实现了传统道家文化的全面升华及其与儒家的完美融合。金庸武侠小说呈现的"道家意境",是其理想的人生模式,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待人生和为人处事的范例。  相似文献   

18.
杜威在《哲学的改造·哲学的在变化中的概念》中认为,意识起源于人们的感情和兴趣,它不是客观实用的经验总结,而是主观有效的自娱结果。感情,尤其是情绪上的偏好,对意识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本源上讲,思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消磨时光,为枯燥有限的人生添加乐趣和意义。然而,意识有能力将无数的主观倾向在功利目标的引导下聚集成强有力的社会力量,而这一切又是以强化人类自我意识的中心地位为开端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他认识到道教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对国民精神形成具有重大而广泛的影响,于是把对道教文化的批判作为救治国民疾病的重要方法,批判道教卑俗的信仰、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瞒与骗的生存方式,揭露其迷信虚幻的本质,启发民众觉悟,并提出以科学理性对抗道教神学、拯救国民的主张。  相似文献   

20.
儒道释三家的心灵体证和学术理解影响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书法艺术的文化精神契合于传统美学的意境体悟和生命意识.书法的文化传统折射出中国艺术的生命状态,成就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理念.中国书法是书家体悟宇宙生命的外化形式,书法创作是一种生命精神的创生过程,是书家体味自然,感物动情,将其主观意念下的宇宙生命运用自己的笔墨语言挥运于纸端,书法作品成为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生命精神的凝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