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为”是道家的基本观念。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无为”是与“道”以及“自然”紧密联系的。“道”是道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道是万物之本原(道原),是先天地而在的存在,也是事物之本体(道体),是某一物之所以成为某一物的根据。而“道”化生万物、成就万物,并非为了什么目的,完全是自然而然的,道之本性即是“自然”。“自然”的本义是“自其然而然而不强迫”。就自其然而不强迫而言,“自然”也就是“无为”。自然无为既可以合而言之,亦可以分而言之。合而言之:自然即无为,无为即自然,故日自然无为。分而言之:自然是道之本性,亦可称为道体;无为是道之运作,是人所应效法者,亦可称为道用。  相似文献   

2.
由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无为论》(李生龙著)是一部有特色的著作。其主要特色有: 一、考察全面系统,对“无为”这一范畴的界划明确。一般研究者论“无为”,多局限于道家,而且多局限于先秦汉初。对道家以外,汉以下的“无为”思想较少注意。作者则对先秦至明清与“无为”有关的许多资料都加以了注意。道家以外,对儒家、法家、玄学家、理学家、心学家以及道教等的“无为”思想都有论列。二、分析入微,对“无为”思想的复杂内容作了非常精细的剖判。历史上讲“无为”的人很多,由于各人讲的  相似文献   

3.
道家是先泰诸子百家中非常重要的一家,道家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清静无为,人们历来认为道家思想消极。然而几千年来,道家一直不被人们遗忘,道家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因为道家思想中有许多“真理的颗粒”,特别是在看待世界和处世哲学方面。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哲学主张在班主任工作中是可以借鉴运用的。这里笔者想根据班主任工作的经验,谈一谈班主任工作的“无为”艺术。  相似文献   

4.
道家以“道”为最高信仰,以《老子》为主要经典。《老子》言简意骇,博大精深,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富有诗韵的语言,探讨了宇宙、自然、治国和修身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以无穷的启迪。道家的“无为”思想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已经内化到当代中国人的头脑中。道家“无为”思想中的政治哲学思想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纵横家对道家之"道"的本体论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纵横家通过对道家理论的解释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纵横家首先把道家“道”的概念解释成政治捭阖术,继而将道家的“无为”思想改造成一种为政治阴谋活动开脱的功利主义处世原则。最后,他们与道家一样,最终以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的历史归宿。  相似文献   

6.
“自然”之道和虚静观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文艺观点,将它们与老庄的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和虚静观相比对探究,可以看出道家对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影响十分巨大,可以鲜明的感受到其中的道家存在。  相似文献   

7.
侯光国 《山东教育》2002,(14):12-13
无为而治是我国古代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无为而治蕴涵着三个概念:“有为”、“无为”、“无不为”。有为是对具体工作的管理,是做具体的事;无为并非不为,是从宏观上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因为无为遵循规律,因而可以把事物的整体、局部以及各个部分有效运转起来,达到无不为。无为而治是领导和管理之术,是驾驭有为之术,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艺术。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成功的管理方式仍被现代社会广泛运用,现代学校管理推崇无为而治的思想,必将进一步促进学校管理的创新。一、遵循规律,构建学校管理文化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  相似文献   

8.
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非常重要的一家 ,道家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清静无为 ,人们历来认为道家思想消极。然而几千年来 ,道家一直不被人们遗忘 ,道家思想依然熠熠生辉 ,因为道家思想中有许多“真理的颗粒” ,特别是在看待世界和处世哲学方面。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哲学主张在班主任工作中是可以借鉴运用的。这里笔者根据班主任工作的经验 ,谈一谈班主任工作的“无为”艺术。班主任开始班级管理的第一步是建立班规———班级规章制度。虽然学校有各类规章制度 ,但在具体的班级活动和班级管理中 ,依然需要根…  相似文献   

9.
“无为而治”与现代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无为”与“有所为”的辩证关系.从古至今无所不在。全国解放后至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证明.学习、认识扣掌握使用辩证法是极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有人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得意时都是孔子门徒,失意时都是老子门生,意在表明孔子与老子在对待社会现实上截然对立的态度——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标志着积极入世,有所作为;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消极出世,以无为消解不平。但实际上老子的“无为”思想本义是什么,老子提出“无为”的动因及社会意义如何,恐怕还得认真研读老子的《道德经》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出客观分析,才能得出真实的结论。本文拟从“无为”本义,老子提出“无为”的社会动因等方面略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相似文献   

11.
“日损”是春秋道家以“道”修身达到“无为”境界的重要途径。“清静”是一种做人和治人的原则,也是为道以“道”治国的最高境界。统治若能清康恬淡以自守,为无为、味无味、事无事,真正为“民之父母”,天下才能安定,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2.
在卞之琳的诗歌创作中,有着常有的传统化精神的体现,尤其体现了儒家的“仁爱”、爱国和道家的“无为而为”相对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道家的天道自然观,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也自然无为。表现在教育思想上,就是教育目的“合于道”,读“自然之书”的自然知识观,无为抱朴的伦理道德思想等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大”的范畴出现得很早。在先秦道家的美学思想中,“大”与其哲学思想的中心范畴“道”紧密联系,“大”体现了“道”自然无为的本性。与儒家美学中的“大”受到天命论思想的约束不同,道家美学中的“大”体现了天道的自然无为、无所不能的力量,是一种无限的美。  相似文献   

15.
道家哲学从宇宙到人生再到政治,其博大精深,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长远和多方面的,它的影响在中国历史和当代处处可见,同时也波及到西方。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人们的最高行为准则,“无为而治”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中,只要注入时代精神,井加以现代转换,可以为现代行政管理所借鉴和参考,在现代行政管理中具有思想启迪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推天道以明人道”是道家哲学展开的基本思路。就老庄道家哲学而言,基于“道常无为”这一“天道”原则,其“人道”思想主要表现为如何处理广义上的“人一物”关系,并聚焦于两个方面,即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人与功名利禄的关系,因而也就形成两种基本的“人道”主张:其一,“无为”而“利物”;其二,“无己”而“胜物”。在老子哲学中,“无为”而“利物”是其“人道”思想的立足点;在庄子哲学中,这一思想也得到多方体现,并进一步发展为“无己”而“胜物”的根本“人道”诉求。从当代视域来看,道家“人道”思想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智慧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由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无为论》(李生龙著)是一部有特色的著作。其主要特色有: 一、考察全面系统,对“无为”这一范畴的界划明确。一般研究者论“无为”,多局限于道家,而且多局限于先秦汉初。对道家以外,汉以下的“无为”思想较少注意。作者则对先秦至明清与“无为”有关的许多资料都加以了注意。道家以外,对儒家、法家、玄学家、理学家、心学家以及道教等的“无为”思想都有论列。二、分析入微,对“无为”思想的复杂内容作了非常精细的剖判。历史上讲“无为”的人很多,由于各人讲的角度不同,含义也就有别。作者按天道、认识、政治、道德、情欲、人生、养生诸问题加以分类研究,对每类问题又分别加以剖析,指出其异同,讨究其流变。三、考镜源流,对“无为”思想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影响有一个整体的、历史的把握。在每个类别的论述中,作者都按其时代先后加以钩稽,溯源寻流,使之九曲黄河尽收眼底。在绪论中,作者又以高度的概括的语言,对“无为”思想的总的发展趋势用了综论,使读者得以览其大体,识其本末。  相似文献   

18.
一、课堂无为管理的特点“无为”是老子提出的一种政治主张和处世策略,它是道家学说的精髓,体现了老子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周王室日益衰弱,诸侯争雄,战乱不休,社会处在大动荡大变革之中。面对诸侯暴虐、强权纷争、民不聊生的景象,老子认为社会上的一切纷扰祸乱都是由统治者“有为”造成的。因此他提出“清静无为”、“无为而治”主张。老子提出“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事物发展态势,尊重自然规律,其目的是达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立身处世的态度,“无不为”是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道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重视。道家崇俭抑奢、尚自然、欲无为,顺应万物自然变化的本性。这种克己无为的观念正是源于道家对人、社会、自然同源同构,天人合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道家艺术对自然无为的崇尚是沈从边城世界的主题,道家人格风致的美在林语堂笔下的道家人物中经常可见。道家尤其是庄子的诗化叙事艺术开启了整个中国学的诗化叙事传统,营造出优稚的诗化美(“情调美”)。道家艺术让中国现代学具备了逍遥美和对大自然(山水、民俗)的关注而生出的自然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