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的父亲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和之前的工作相比,新工作更轻松,薪水也增加了很多。这应该算是一件好事。很显然,我的父亲和母亲也是这样认为的。可是,我并不这样认为。我甚至觉得糟糕透了。因  相似文献   

2.
祈祷之手     
烟寒 《世界文化》2006,(2):22-22
公元15世纪的时候,在德国纽伦堡附近的一个很小的村子里,住着一户有着18个孩子的家庭。18个孩子!哦,要知道这该是一个多么大的家庭啊!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家之长的父亲每天为了这一大家子人的一日三餐忙得焦头烂额了。他是一个金饰匠,每天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之外,还尽可能  相似文献   

3.
朝举 《大理文化》2003,(6):10-12
我要给你说的是我父亲的故事. 我总习惯称父亲为"老父亲".这种称谓,并不是我的做作,在我能力有限的语言表达中,总觉得这样才能体现我那种源于心底的对父亲所经历的生活的厚重和沧桑感的认同.我的父亲与你的父亲和他众多的同代人一样,在近七十年的生活中,虽然经受了些风风雨雨,但无论怎么说都只是一个极为平常的人.在我对他认识了解的几十年中,如果撇开他作为我父亲的这个身份,把他当作一个生命的载体来看,有的时候我无法想象他竟然有如此坚韧强盛的生命力,就像石板底下的草一样,只要有一点土一点水它就能生长就能发芽.  相似文献   

4.
不要以为这是只有几岁的稚童才这样发问的问题。其实,每个人在内心中都不自觉地在这样发问,或者你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只不过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比如说填表。你在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同时,你就在给自己确认了一个认同:我是一个律师——这是职业的认同;我是我父亲的儿子,是我儿子的父亲——这是家庭角色的认同;我是中国人——这既是政治认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文化认同,因为文化认同涵盖了多种认同。上小学的时候,放寒暑假回来后,很多同学都会述说“回老家”的经历。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没有老家可回。我的父亲是…  相似文献   

5.
刘伟 《世界文化》2007,(10):12-13
威廉·布莱克1757年11月28日出生于伦敦,他的父亲是一个小本经营的袜商。从童年开始,布莱克就声称见到过幻象。4岁时,他看见上帝“把头放在窗户上”。大约在9岁的时候,一次在乡村散步,他看见一棵树上栖满了天使。尽管他的父母努力阻止他“说谎”,但他们还是注意到他与其他孩子的不同,没有强迫他进入正规的学校而在家里自学。10岁时,布莱克表达了希望成为一个画家的愿望,于是父母把他送进绘画学校。两年以后,他开始写诗。14岁时,父亲打算送他去一位著名艺术家门下当学徒。  相似文献   

6.
当我还小的时候,家里过传统节日时总是把精心准备的节日大餐安排在足球赛时间。中场休息时,父亲总要天上地下地聊上一阵子,然后美美地吃上一顿。圣诞节期间他也要找时间喝上一两杯啤酒,庆贺一番。还要打上他那个青枝领结。但他真正兴高采烈。眉飞色舞的时候,还是在情人节。  相似文献   

7.
正与普洱有着绵密的牵记,是因为兄长的缘故,最初的时候,普洱还不叫普洱,叫思茅。都说有亲人的地方就是故乡,那普洱也应是我的故乡。我的兄长在那,父亲的孤坟在那。当普洱还叫思茅的时候,我不曾去过,那时候父亲还在,可我和父兄还未曾相认。我一直住在距他们很远的巍山古城。兄长来信相认时,我刚刚成年,父亲刚刚故去,在我不知道的遥远的异乡故去,带走的是他兜兜转转的沧桑和牵念,还有我的难言的伤痛。如今说来,父亲已离世多年,住在异乡的一抷黄土  相似文献   

8.
他们活着     
父亲打算同管家先生去察看庄稼,玛露也要跟着去玩。她喜欢跟着父亲到野地里跑一跑。可是妈妈不同意,对父亲说:“不要总让她跟着你。已经十三啦,你去哪儿,她也跟着跑。”“这有什么?”父亲回答说,“她还是个孩子。一个十三岁的女孩连门坎都不让迈的时代已经  相似文献   

9.
沉默的父亲     
易冰 《大理文化》2001,(1):46-47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当过七年的兵,是一位老党员. 父亲有着朴实、坚韧、沉默的性格.可是父亲却用一种近似无言的教育影响了我走过的二十多个春秋,而且将影响我的一生. 父亲现在才四十六岁,可却已是满头白发.我知道那是父亲引以为骄傲的荣耀,因为那是他辛劳的见证.而对于我们来说那却是心头的利刀,也是我们不断奋斗进取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每当我们兄弟姐妹聚首一堂的时候,总不免谈起父亲。我们生活中所取得的成就全都归功于父亲,归功于父亲在火车上的一个夜晚邂逅的那位神秘的白人先生。我们的父亲叫西蒙·亚历山大·哈利,生于1892年,在田纳西州的农业小镇萨凡纳长大。祖父亚历克·哈利曾是刚强的奴隶,后为非全日分成制佃农。祖母叫奎恩。父亲是他们的第八个孩子。尽管祖母颇为敏感且容易激动,但她能使自己意志坚强,尤其在孩子问题上。她的渴望之一就是让我的父亲上学。在那时的萨凡纳,如果一个男孩到了能干农活的年龄还在学校念书,便被认为是“浪费”。因此当父亲上到六年级时,祖母就开始向祖父的自我主义发起进攻。  相似文献   

11.
西班牙圣家族教堂坐落在巴塞罗那市中心新城区和古城区交汇处 ,它雄伟壮观 ,是全市最高建筑物 ,几乎在市内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看到它利剑般刺向蓝天的塔尖。我相信无论谁来到这里都会被它恢弘的气度和伟岸的身姿所震撼和折服 ,都会为这一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感到骄傲和自豪。圣家族教堂始建于1884年 ,但至今尚未完工 ,还是一件“半成品”的建筑艺术瑰宝 ,至于什么时候能最后完工目前还是一个谜。圣家族教堂是举世闻名的大建筑设计师安东尼·高迪(1852~1926)未完成的杰作 ,他就是为了这一“作品”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来到…  相似文献   

12.
卡拉扬于1908年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医生家庭里。他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业余爱好吹奏黑管。卡拉扬回忆说自己的童年过得并不愉快,因为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对子女都不太关心,对培养他们的兴趣特长不很负责,反有点迟迟疑疑的样子。卡拉扬记得他的第一次竞赛是跟他哥哥展开  相似文献   

13.
独自在家     
因为时间太久,墙上那幅画的颜色已经变得很暗,上面的人物都看不清了。这是一幅18世纪的意大利油画,一点儿也不值钱,20世纪30年代我父亲买下的。他去世后,画就传给了我和妻子。将来,它又会属于我们的儿子。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常常会凝视着这幅画以及家中的其它摆设。虽然搬过几次家,但这些东西总是给人一种永恒的感觉。每一件摆设都是我们家庭生活的组成部分,它们与其它东西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整体。就拿这个书架来说吧,每一本书都能令人回忆起一个故事:吉尔想买,或者是我想买,也许是一件礼物,可能我们曾一起朗读过其中…  相似文献   

14.
张献军 《世界文化》2006,(12):28-29
“我爱你,鲍勃。”“我也爱你,南希。”这是在凌晨两点钟的时候,隔着我和父母的卧室之间的薄墙,我听到了他们的交谈。他们表示爱意的保证既甜蜜又感人——当然也令人惊讶。我的父母在经历短暂恋爱之后,于1940年9月14日迈入婚姻的殿堂。母亲当时年近30岁,知道到了该建立家庭的时候。当那位英俊、受过良好教育的男子经过她的办公室时,她想这个人看上去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他则为她的外貌和蓝色的眼睛着迷。这段浪漫史并没有持续多久。战争几乎随即就爆发了。母亲酷爱旅行,父亲则讨厌这种做法。父亲热衷打高尔夫球,可母亲并不喜欢。父亲是共和党…  相似文献   

15.
珍藏父爱     
在我内心深处,一直珍藏着一件事,每当我回想起它,就有一种深深的悔恨涌上心头.   我的父亲是一名下岗工人,后来父亲经过努力找到一份在工地施工的工作.每天他面对的是数不尽的建筑材料,他必须快速又要保证质量地完成工作,父亲才能挣点钱回来养家糊口.……  相似文献   

16.
正在伦敦吉尔斯东大街9号的墙上有一块蓝色牌子,上面镌刻着这样的名字: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特尼1880年逝世于此。这个名字,不仅现在的中国人不熟悉,就连在英国这个70%的居民每天都要喝一杯下午茶的国度里,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经历和来历。尽管他曾经做了一件对中国有着巨大损害,对英国有着巨大利益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红月亮》     
青年奥雷斯特.卡马拉诺是某有权势的卡莫拉帮派的后裔.作为法庭的合作人,他正在法官面前做证,讲述他成为他那个团伙中最后一个幸存者的经历.一个长长的闪回镜头从卡莫拉帮派之间为争夺地盘的械斗开始:奥雷斯特的父亲阿梅里戈在一场可怕的血腥冲突中得胜归来,但是他失去了一个女儿.在父亲安托尼诺面前,阿梅里戈吹嘘着自己的胜利.而其父安托尼诺正是某卡莫拉帮派的头目.  相似文献   

18.
伊平 《世界文化》2002,(6):22-23
青年奥雷斯特.卡马拉诺是某有权势的卡莫拉帮派的后裔。作为法庭的合作人,他正在法官面前做证,讲述他成为他那个团伙中最后一个幸存的经历。一个长长的闪回镜头从卡莫拉帮派之间为争夺地盘的械斗开始:奥雷斯特的父亲阿梅里戈在一场可怕的血腥冲突中得胜归来,但是他失去了一个女儿。在父亲安托尼诺面前,阿梅里戈吹嘘着自己的胜利。而其父安托尼诺正是某卡莫拉帮派的头目。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与美     
生活与美张岂之一、情趣生活中的情趣不是任何时候都有的。你要捕捉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日子过去了一大把,五十年代初我在古都西安南院门经历的生活情趣,永存于内心深处。那时我是一所大学的青年教师。校址在西南城角。学校百废待兴,刚盖起一幢两层的办公教学楼,...  相似文献   

20.
<正>"为什么大城市那么累,很多人还是选择留在那里?""我的野心那么大,只有最繁华的都市才能装得下。世界上只有这一个地方,大到足以容纳如此之多肆无忌惮、漫无边际的欲望。"写出上面这段话的,是一个叫斯蒂芬妮·丹勒的美国女孩儿。这个问题是很多追逐梦想的年轻人都曾有过的困惑,有的人没有去深究,有的人苦寻无果,丹勒却用近10年的经历,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写成了一本书——《你要像喜欢甜一样喜欢苦》。丹勒出生于南加州一个普通的家庭。母亲常年酗酒,父亲是个瘾君子,父母两人天天吵闹,根本无暇顾及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