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欣赏体育比赛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体育比赛要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又必须借助新闻媒体的"炒作"。本文论述了新闻媒体炒作体育赛事的原因、类型和应注意的问题,并针对目前广阔的职业体育比赛市场,论述了企业利用新闻媒体对体育比赛炒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欣赏体育比赛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体育比赛要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又必须借助新闻媒体的"炒作"。本文论述了新闻媒体炒作体育赛事的原因、类型和应注意的问题,并针对目前广阔的职业体育比赛市场,论述了企业利用新闻媒体对体育比赛炒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4月29日,北京青年报在C8版以整版篇幅刊发报道《透视“炒作”》,对娱乐圈中由来已久的“炒作术”予以翔实的曝光和剖析,对传媒人具有一定的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4.
娱乐圈当今盛行炒作,一部影视剧开拍前要炒,开播或放映之前要炒,一个新专辑推出前也要炒,一个大型活动举办前也要炒。炒作,已经成为娱乐圈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并日益变得合理化。炒作靠什么?当然要靠媒体。每当公司和个人需要炒作时,就放下了平时摆出的大架子,主动会为媒体提供各种“猛料”,  相似文献   

5.
网络炒作日趋泛滥,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网络炒作现象出现的背景、类型与动机,以及社会影响,并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6.
贾楠 《今传媒》2013,(4):98-99
不少个人、企业或组织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丰厚的回报,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效益,利用网络炒作推广公司、网络推手、网络水军、网络打手等网络炒作从业者对自身进行炒作,用夸张的形式去哄抬和炒作一些没有什么新闻或社会价值或者价值很小的事件内容,甚至为了炒作目标不惜编排事件内容,完全凭空捏造出一个“真实”事件.网络炒作者甚至为了获得预计的网络炒作效果不惜采用违背法律和道德的手段.网络炒作现象目前的泛滥,不仅危害了网络,更侵害了现实生活.对此,通过对网络炒作产业链的梳理,充分把握网络炒作的生成过程,以便后期能够制定有效的决策,将网络炒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相似文献   

7.
网络新闻炒作背后的传媒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音孜 《今传媒》2011,(6):112-113
像一股潮流般,网络新闻炒作倏忽间红遍了大江南北。如凤姐等以炒作而闻名的人物比比皆是、层出不穷,更有越来越多的人试图以此成名或因此牟利。长此以往,这样的行为必定会对传媒界、对整个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和恶劣后果。本文试图分析网络新闻炒作的因由与后果,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网络炒作日趋泛滥,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网络炒作现象出现的背景、类型与动机,以及社会影响,并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9.
情感类的节目再次亮相荧屏之后,由于片面追求收视率、炒作一些不该炒作的话题,节目的低俗化倾向明显,遭到国家广电总局的严厉批评并要求立即整改。节目的低俗化,背离了主流价值观,丧失了媒体的责任和道义,误导社会,也是媒介丧失权威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印兴娣 《新闻爱好者》2011,(16):154-155
情感类的节目再次亮相荧屏之后,由于片面追求收视率、炒作一些不该炒作的话题,节目的低俗化倾向明显,遭到国家广电总局的严厉批评并要求立即整改。节目的低俗化,背离了主流价值观,丧失了媒体的责任和道义,误导社会,也是媒介丧失权威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翟一晓 《新闻世界》2013,(7):162-163
【摘要】近几年“网络炒作”现象日益突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网络空间中网络红人令人应接不日殴,我们所熟知的凤姐、犀利哥、兽兽等,无一例外都是借助“网络炒作”而一夜成名的。本文通过对“网络炒作”的背景、特点和成因的分析,指出了过多、过滥的“网络炒作”对公众生活和思想道德领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针对网络炒作所带来的伦理缺失,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路径,旨在为杜绝恶意网络炒作现象、构建健康和谐的绿色网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炒作的历史,从大的方面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经纪炒作、媒体炒作、平民炒作炒作,《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通过媒体反复做夸大的宣传。"这一解释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这是炒作的动力;二是"夸大的宣传",这是炒作的性质。有人说,  相似文献   

13.
炒作大面积入侵了我们的生活。在网络时代,炒作以其出位的方式吸引公众眼球。但是,随着公众的窥私欲被不断激发和放大,炒作也变本加厉,一次次突破伦理、道德甚  相似文献   

14.
缘起 《视听界》2009,(3):11-11
日前,国家广电总局再下禁播令——严禁炒作名人丑闻、绯闻、劣迹。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有的电视台把“阿娇复出”当做一个事件来炒作是不被准许的,但广电总局并不是要封杀这些明星,只是严禁媒体炒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罗玉凤征婚事件为例,从媒体弱智论、受众心态以及社会价值等方面对低俗化炒作作一分析,并指出俗化炒作对媒介生态环境和媒体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笔者分析炒作事件中的新闻价值问题,以最新发生的一系列炒作事件为例,举出了炒作事件对新闻价值要素的体现与背离,提出正确判断新闻价值,善于运用炒作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网络炒作随着近几年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而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从犀利哥到凤姐再到小月月,随着这些草根人物的迅速走红,网络炒作现象也日益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本文以"hold姐"的网络走红为例,分析新媒体时代网络炒作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就此现象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伊人 《编辑学刊》2002,(4):68-69
说到"炒作",人们臧否不一,褒贬各异.但不管怎样,"炒作"作为一种功利性手段,在当今社会几乎是无孔不入、无域弗届,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图书行业中,当然亦不乏"炒作"的用武之地.关于"炒作"的是非利弊,容后再作辨析.笔者在这里要说的,是发生在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一宗书籍"炒作"个案.由此可以证明:书的"炒作"实是"古已有之",而到了商业及大众传媒发达的现代社会,不过是"于今为烈"罢了.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轰动全国的医疗事件,医惠矛盾不断加剧.媒体在对此进行报道和监督时,应扬长避短,发挥正确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避免因炒作和制造负面舆论而产生的消极作用,引导医患关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书业内外     
文化炒作:注意力是万恶之源?据《广州日报》报道:如果说几年前,明星丑闻还被作为一种隐私窥探的话,那么今天,“炒作”已经是—个路人皆知的概念了。就文化炒作,尤其是低俗的文化炒作而言,注意力是万恶之源。对于低俗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