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冯至笔下的自然经历了前期和后期的转变,也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冯至的自然与五四及以后时期诗人笔下自然的不同;冯至受存在主义影响,加之中国古典文化的浸染的“秘响旁通”对其诗歌中反复出现的自然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是自然让冯至完成了“蜕变”,探索山水自然在其诗歌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冯至的记行长诗《北游》不仅呈现了诗人北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而且发出了诗人因不甘沉沦,执着追求而导致灵魂裂变时沉闷的声音。诗作中关于人生无路的悲哀,个体存在的孤独,生与死的秘密等问题的探索,表明此时的冯至已具备了探索现代性的初步自觉。该文试图对《北游》的现代性作出解读,并试图从昨日的沉淀、现实的赐予、外来的养分三方面对这种现代性的产生作出阐释。文章认为,正是冯至对现代性的这种自觉,为他30年代留学德国时亲近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诗人里尔克等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更为他40年代《十四行集》的成功面世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3.
冯至的诗歌创作在1949年前经历了一次由“浪漫主义抒情诗”向“现代主义抒情诗”的巨大转变,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诗歌与四十年代的诗歌在主体精神的介入程度、描写对象和思想意蕴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在冯至留德期间,德语诗人里尔克以及盛行于当时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对冯至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在冯至诗风转变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冯至诗歌艺术个性最突出的特征,在表现内容上是对生命的独特沉思。冯至诗歌的沉思是主动积极地对有限生命的反思,是寻求意义、指向意义的活动。冯至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发展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并给予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个新的阐释。这使得冯至的十四行诗成为沉思的诗的典范,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不容替代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部志云 《文教资料》2013,(32):59-61
作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凭借其20年代浪漫主义抒情诗歌蜚声文坛。1941年,他运用十四行体的形式写出了二十七首诗,结集为《十四行集》。这部诗集与其之前的诗歌风格迥然不同,诗中流露出的人生态度、生存观念等均显示出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尤其是存在主义思想家克尔凯郭尔、雅斯贝斯的深刻影响,《十四行集》也因饱含“存在之思”而成为当时文坛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6.
冯至的十四行诗集中描写了人的生存状态不自由的荒诞世界,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孤独,个体面对命运的恐惶不安,一次次直接面对生命,逼问生命的意义.这一主题成为其十四行诗的主旋律.与此相关的另一主题,便是存在主义式的勇毅面临死亡的生命意识的觉醒,对死亡与苦难的坦然承受.冯至的诗是深沉的人性意识的高扬.冯至十四行诗的独特主题与诗风,既是冯至接受存在主义哲学的结果,也是对40年代黑暗政治的反拨.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的大量诗作开了我国新诗的一派风气,而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还是一位杜甫研究的专家。作为早期研究杜甫不多的专家之一,冯至的杜甫研究以其客观、深邃、在当时乃至现在的古代学研究领域还是有其积极的借鉴作用的。本就试图对冯至先生的杜甫研究作一个较为完整、详细的研究,为现在的冯至研究作某种程度上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诗人冯至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十四行诗被人称为“哲理诗”。诗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与大自然中提炼、挖掘出内在的哲理;特别注重从宇宙整体与个体的关系这一层面来思考,形成普遍、超越的人类经验和形而上的生命体验,并上升到生命哲学的层次;同时,冯诗的哲理性不仅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更具有深厚的东方哲学的底蕴。  相似文献   

9.
由于冯至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的三部重要文学作品:《十四行集》、《伍子胥》、《山水》也就具有浓厚的生命体验;所不同的是,冯至挣脱了存在主义非理性的孤独、绝望等现代“陷阱”,把对生命的感悟融入到对人生命运的勇敢承担之中,这就使他作品里的生命意识显得温情而又安详,在新文学发展时期关于“意义探询”的主题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0.
在诗人冯至的思想与艺术转变的过程中 ,德语诗人里尔克对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里尔克的艺术观与个体生命意识的梳理 ,以及对冯至 4 0年代主要作品的分析 ,阐述里尔克对冯至的精神世界及艺术创造的演变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由于冯至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的三部重要文学作品:《十四行集》、《伍子胥》、《山水》也就具有浓厚的生命体验;所不同的是,冯至挣脱了存在主义非理性的孤独、绝望等现代“陷阱”,把对生命的感悟融入到对人生命运的勇敢承担之中,这就使他作品里的生命意识显得温情而又安详,在新文学发展时期关于“意义探询”的主题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冯至。作为现代派诗人的冯至,其《十四行集》有着浓厚的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和里尔克式的神秘主义色彩,同时期的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同样也充满了对“存在”的叩问和生命的沉思。目前学界对这篇散文的解读往往失之明晰,总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如,统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对这篇文章的解析:“整篇散文是一个‘游’与‘思’互动互补的整体。作者步入森林、草原、山谷,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冯至《昨日之歌》的抒情内容和独特的抒情风格,认为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冯至<昨日之歌>的抒情内容和独特的抒情风格,认为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15.
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本文试从真诚含蓄的抒情、传统唯美的叙事,及宇宙凝重的哲理三方面探讨冯至诗歌抒情、叙事、哲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对冯至产生影响的一大批外国诗人中,里尔克是影响冯至最深的一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因为当时德国时代氛围的感召,更因为二者心理结构和情结表征上的相通而导致的艺术趣味上的相似。其影响有三个方面,冯至在里尔克的影响下仍保持着其独特的审美个性。  相似文献   

17.
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对冯至的抒情诗作出高度的评价,认为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对冯至诗歌作出如此高的评价,和当时诗坛以及鲁迅个人的审美趣味有关,同时与鲁迅个人的情感经历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讨论及触及的根本问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所关注和思考的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结合陶渊明的社会背景及生活经历,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视角对陶渊明诗文及其形象进行分析,试图探索诗人的存在方式、诗歌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对待死亡的态度及其对人生不断筹划与超越的特性,以期呈现一个更加全面、丰富并具有动态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19.
在无数读者的心目中,奥地利的里尔克是现代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他最早是经过中国诗人冯至的引荐,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如今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国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他的两首经典诗作——《豹》和《严重时刻》,此外他的《秋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诗文中体现的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对生命存在处境的关注、诗意地栖居以及对死亡客观存在的深刻认识,与存在主义哲学提出的很多命题都有着极高的相似度。这个与存在主义哲学发源地有着时空相隔的中国晋代诗人,以其独特高远的诗文特色,展现了具有中国本土意义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