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文萃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第五次全国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说,当前,中国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尚不具备,运用死刑惩罚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仍然是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肖扬说,“保留死刑”与“严格控制死刑”是有机整体。当前,中国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尚不具备,运用死刑惩罚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仍然是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同时,要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严格掌握标准,确保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  相似文献   

2.
在多种情绪交叉之下,对贪官受贿数额巨大的官员直接处以死刑成为相当一部分民众的态度《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中拟取消13项罪的死刑。自从30多年前中国开始恢复法律秩序以来,死刑之争论亦有之,但废除死刑的说法还从未这样登堂入室。一次留下记忆的通报批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储怀植表示,此次刑法大修减少13项死刑罪名,是动了刑法之根本。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游伟也说,对此大的动作,多少有些意外。而据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赵秉志介绍,1997年修订刑法典前,我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一些国家废除了死刑或者停止了死刑的执行。我国死刑存废之争至今悬而未决。笔者将着力梳理出一条中国古代死刑制度演变的清晰脉络,而后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死刑制度对当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四、张志新被判过两次死刑 陈禹山说,张志新曾两次被判死刑.第一次是1970年5月14日.盘锦地区革命委员会人民保卫组判处张志新死刑,立即执行.案件呈送到了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5.
樊帆 《大观周刊》2011,(25):66-66,58
在今年二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包括盗窃罪在内的十三个死刑罪名,使我国目前的死刑罪名由68个减少至55个,此举引起了国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因为这意味首中国政府向轻刑化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关于死刑罪名的讨论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本文中 ,笔者将着力为广大读者梳理出一条有关中国古代死刑罪名的清晰脉络,通过有关史夈,使广大读者对中国古代死刑罪名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26岁的陕西青年董伟,在死刑执行倒计时4分钟的时候,被一种没有及时启动却阴差阳错而启动的制度——死刑复核制度——从死亡的边缘拉回。 董伟是否能最终保有自己的生命,还要等法律按照程序和事实给出裁决。但如果4月29日他就失去生命,就无法引起国人对于一种制度的检讨。 这种制度就是死刑制度。 中国是保留死刑制度的大国之一。保留死刑,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公民的需要。但,事实告诉我们:这个制度在审判和复核上,曾经出现问题,曾经制造过冤魂。 最根本的是,中国现在的死刑太多。罪名从28种增加到73种,思想在依法和“从重从严从快”间摇摆,但也没有制止犯罪的增加。 我们不主张现在就放弃死刑。我们主张尽可能地尊重人的生命的权力。 “谨慎是一种美德。” 当我们今天讨论中国的死刑制度的时候,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柏克的话,听来有点让人心痛。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上判处和执行死刑人数较多的国家。专家认为,犯罪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死刑只是一种有消极作用的治标之举  相似文献   

8.
死刑不是惩治罪犯的灵丹妙药。对于刑事犯罪。中国的《刑法》并没有停止过“升级”。但却没有遏止犯罪率的持续上升。江西律师李云龙认为.中国应该酌情减少死刑.尤其经济犯罪并没有危及生命.应当不适用死刑。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刑罚制度尤其是死刑制度演变发展的重要阶段。数量繁多、种类多样,程序相对完善,成为此时期死刑制度的鲜明特征,且封建统治者为体现皇恩浩荡,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亦有数次减免死刑的改革举措。这一切都显得死刑制度在秦汉时期仍处于一个初步的成长阶段,但为魏晋时期死刑制度的快速发展与完善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正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中取消9个死刑罪名的内容引起激烈争论。专家认为,根据中国当前的现实情况,减少死刑不应该是立法上的直接消减而应该是司法适用上的严格控制:在死刑立法问题上,应该去“密室化”,让公众参与,进而消解争议。  相似文献   

11.
清代的死刑监候制度孙家红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人命至重,万有一不实,欲诉无由,以就赤族,岂不痛哉!——《新唐书》卷一九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四死刑乃是最近数年来中国刑法学界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不少学者贤达对此都发表过感触和深思,无奈其论证的依据的多为"西方的真理",研究的虽然是中国问题,嘴上说的却是法兰西、美利坚的哲学与经验。故此学界同仁感慨国人智识不明,未有人道主义之启蒙;民间草根却对学者贤达们的论述感到听不懂,犹如"听天书",故而埋怨学者们"书斋里的法学逻辑"。  相似文献   

12.
王梅 《大观周刊》2012,(43):100-10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限制和废除死刑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成为各国刑事改革的重中之重。限制和废除死刑似乎是文明发展的趋势,且世界上已经过半数的国家废止了死刑是不争的事实。我国是一个死刑适用范围广泛的国家,学界对死刑的存废亦争论不一。本文旨在通过讨论死刑制度的存废问题,揭示我国死刑制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提出改革与完善我国死刑制度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任素敏 《兰台世界》2006,(10X):72-72
死刑——剥夺犯罪者生命的刑罚,又叫极刑,是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惩罚方式。中国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历朝历代的法律都有关于死刑的规定。它同刑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死刑行刑手段极其残酷、野蛮、恐怖,而今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严刑苛罚已成为历史,寻求刑罚的人道性、科学性已成为社会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证券业界被判处死刑的第一人,中国银河证券北京望京西园营业部原总经理杨彦明于2007年3月13日在北京市高级法院出庭接受二审。此前,杨彦明被一审法院认定贪污6840多万元拒不交待赃款去向而获极刑。面对死刑,杨彦明在最后的审判中依然表现出一种令人吃惊的麻木和“糊涂”,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相似文献   

15.
13年前的3月8日,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因贪污受贿被依法执行死刑。这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被判处死刑的省部级高官,死前曾说"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对我而言,如同是牛栏关猫,进出自由"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强调,  相似文献   

16.
孙燕 《大观周刊》2011,(39):29-29,119
死刑是人类最古老的刑罚种类,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都曾占据过最重要的地位。但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死刑的威慑力和一般预防的作用受到了广泛质疑。本文分析了各国的现行死刑政策,死刑存废理论,以及我国关于死刑政策的研究与发展等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肖闻秀 《大观周刊》2012,(52):38-38
死刑复核程序是我国诉讼程序中的一项特殊程序,是每个死刑案件所必须经过的程序。本文着重分析死刑复核程序存在的不足和相关具体的完善,从而使死刑复核程序能起到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通常是"秋冬行刑",即死刑只在秋冬两季执行,这其中的原因涉及到阴阳五行以及"天人感应"理论。春夏执行死刑,会引起社会舆论的非议和谴责,甚至会受到法律的惩罚。窦娥在盛夏六月被处斩,明显违背了"秋冬行刑"的惯例,但也不是随意捏造。窦娥蒙冤受戮,其重要原因是她被认定为药杀公公,此系封建社会最严厉的罪行"十恶"中的"恶逆",此种罪行可以"决不待时";另外,元代法律较为特殊,它推翻了中国古代"秋冬行刑"的惯例,四季均执行死刑。  相似文献   

19.
自先秦开始,在法律上就产生了"慎用死刑"的思想,汉代以后,这一思想被不断继承和发展。死刑复核制度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唐代,这一制度更加完备,唐代死刑复核制度对后世死刑复核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曾赛刚 《兰台世界》2016,(9):151-153
我国春秋时期就有了限制和慎重使用死刑的思想,我国唐代则出现了死刑废止的实践与思想,清末由于受西方的影响我国出现了比较系统的死刑废止思想。然而我国历史上的死刑废止思想的影响非常有限,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有着强大的传统伦理刑法文化。我国传统伦理刑法文化重视内心、重视教化、重视国家,它抑制了死刑废止思想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