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红旗谱》的受宠绝非偶然,作品中蕴含着多元话语资源,包括民间话语、国家话语、知识分子话语、男权话语,这些话语资源分别迎合了人民大众、主流意识形态、知识分子和整个社会无意识的口味。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夫妇之间》多声部的话语合奏中,明显包含了以张同志为代表的政治权威话语、李克为代表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小娟和张同志等为代表的民间话语。在当时特定的语境下为取得时代共鸣的接纳,只能采取极力突出强化政治权威话语、压抑遮蔽知识分子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叙事策略。为此作者不惜采用政治高压、遮蔽扭曲、冷淡躲避、丑化改造等方法以期达到对话语资源的有效整合,但由于张同志身兼宏大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双重符码、政治权威话语的威力还不够强大、民间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联手对宏大话语的颠覆消解等原因,肖也牧在多重话语的张力冲突中也留下了难以有效整合的话语叙事裂缝。  相似文献   

3.
王小波走出沉默挤入话语圈的努力,其实就是退居边缘选择写作。对自身知识分子身份的确认和对知识分子的思考贯穿于他的杂文随笔创作中,他的杂文随笔是知识分子话语的表达,他在表达时实施的策略是发现“有趣”。  相似文献   

4.
“文革”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例特殊的“个案”,呈现出一种独特景观,一方面,政治权威话语将民间话语,知识分子话语等大面积覆盖,另一方面,民间与知识分子等形态又以隐形的方式在夹缝中突围。一方面,私人性话语被排挤出生活空间,另一方面它又在地下艰难地生长。因了这种突围与生长,“文革”文学令人在十分遗憾之余又有一丝丝宽慰。  相似文献   

5.
解放区文学中政治话语压倒一切,以作品热情图解政治和生活成了作家的自觉,丁玲也不例外。但从单一的政治话语角度反映复杂的现实生活必然造成作品的概念化和人物的简单化、类型化。对于个人自由的重视和妇女解放的追求是丁玲的思想核心,从知识分子个人话语的角度出发反映解放区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阴暗面使她成功地创作了《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等作品,但是却为她以后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厄运。丁玲作品中充斥着知识分子个人话语与主流政治话语的交织和互渗,尽管她试图弥合两种话语的冲突,达到一种平衡,但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她是无法走出这种话语的困境的,最后只能压抑自己的个性、适应共性。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话语表达,是认识和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一个重要视角。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话语表达具有三重逻辑:反思与批判话语表达的精神觉悟逻辑,是对自鸦片战争至五四以前学习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自省,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抨击。启蒙与救亡话语表达的五四运动逻辑,是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精神催动了新思想新文化新话语的生长,五四运动为先进知识分子确立了“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救亡新时代。改造与革命话语表达的马克思主义逻辑,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创造另一种新生活、另一种新社会的主流话语,坚定走俄国人的路的先进知识分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劳动群众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一个优点和特点。这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现实动力,指引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7.
民国的公民教育运动作为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进过程反映了权威话语和民间话语共同压制知识分子话语的历史。公民教育必须坚持知识分子话语立场,明确其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建构现代公民社会的目标,并且注重公民行为习惯的训练。  相似文献   

8.
知识分子的角色伴随着时代变迁和文化差异而具有动态性.在社会转型期,尤其是媒体彰显出强大影响力的背景下,知识分子的话语表达借助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一种取向.德布雷和布尔迪厄等学者对知识分子与媒体的结盟持批判立场,却忽视了知识分子在数字化时代的另一种选择,即凭借专业资本、根据媒介特性构建话语表达平台,以实现塑造自身良好形象,改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内在遵循。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主要由话语主体的引领力、话语内容的解释力、话语风格的吸引力、话语语境的渗透力、话语评价的助推力等构成。由于话语双方在主导性与主体性之间存在“内在张力”、话语资源的供给未做到“内容为王”、话语的表达艺术未达到“妙趣横生”、话语语境的创设未实现“润物无声”,而且缺乏“科学规范”的话语评价机制,受这些因素影响,高校思政课话语主体引领力弱化、话语内容解释力欠缺、话语风格吸引力不强、话语语境渗透力淡化、话语评价助推力不大,这使得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提升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对此,高校思政课应着力于跨越主体间话语“裂谷”、整合和创新多样话语资源、借鉴和融通多元话语风格、创设丰富蕴含的话语语境、构建科学的话语评价机制,努力提升课程话语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0.
论课堂社会的话语场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学处于一个话语场域中,教学话语具有精制编码和话语霸权的特征。话语权是课堂权力资源最核心的部分;教师通过宣讲、问答、命令和说教等方式掌握着话语的主动权。表情、体态和课堂的各种空间语言并不沉默,亦彰显着丰富的话语意蕴。  相似文献   

11.
范长江新闻作品之所以意义蕴藉深厚、价值多元,与他的话语直接相关。他在新闻层面用的是现代民众话语,在思维层面用的是知识分子的理性话语,而在表述层面用的是非虚构的文学话语,三者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范长江的独特的话语结构。  相似文献   

12.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当代文学史上出现过一个短暂的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局面,以"双百"方针提出为标志的文艺政策的调整为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在这个领域,国家意志(主流话语)、知识分子(个人话语)与民间话语都有所表现,但国家意志处于统治地位,而个人话语所彰显的一种真实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虽然是文字应该表现的却是时代共名企图刻意抹杀的.其作品虽也被时代认可,但作家的个性因素不能不与"共名"构成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表层来看,李洱的小说《花腔》模仿了历史话语的叙事方式,但其真正意图恰恰在于颠覆历史话语;作者通过惟妙惟肖地编造一个政治寓言,用个人的方式对个人与历史、知识分子与革命力量、人性与理性等重大命题进行形而上的思考,揭示了知识分子在独特的革命历史中的独特命运。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反思,其实是反思知识分子本身。文学话语的选择可以看出当代知识分子在一个选择的时代的精神建构与价值趋向。知识分子特有的人文精神传统是否能够超越自身和现实的环境,去进行中国社会的文化创新,这才是检验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智慧与人格力量的所在。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长征胜利周年纪念在话语资源建构上具有丰富内涵。长征胜利周年纪念的话语资源主要包括话语主题、话语主体、话语媒介等方面。长征胜利周年纪念的话语主题包括回忆长征历史、助推改革开放、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等资源。依托物质、文本、影音、网络等媒介资源,党的领导集体、红军战士、长征中的外籍人士等成为长征胜利周年纪念的话语主体。以《人民日报》文本为中心,从话语权的视角考察改革开放以来长征胜利胜利周年纪念的话语资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文化知识分子关于大众文化的知识生产与话语陈述,经历了一个从否定拒斥到理性反思、批判接纳的转型过程.这种话语转型,既反映出大众文化异军突起之后,当代文化场权力格局的嬗变与改写,也折射出话语主体身份症候与角色意识的历史性转换.当现代性启蒙文化随同精英主义的衰竭与世俗化浪潮的滥觞而走向匿名时,文化知识分子固守的现代性精英意识与美学趣味已然不合时宜.因此,祛除“立法者”之神圣光晕,在“阐释者”角色的历史建构过程中重塑大众文化时代的世俗化人文精神,成为文化知识分子新的现实使命.  相似文献   

17.
《在悬崖上》虽然在故事模式和人物设置上并没有突破用婚姻、爱情敌事来演绎政治意识形态的藩篱,但在叙述话语中却存在罅隙和裂缝,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话语禁忌年代知识分子的个人话语。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和叙事结构上。叙述者对加丽亚这一形象欲贬还褒的暧昧态度以及对套层叙述结构的运用,都是文学政治化时代中知识分子个人话语的曲折表达。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大跃进民歌运动一直是单纯地从文学艺术的角度予以否定和讽刺,而对它在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意义认识不足.21世纪初,有学者从政治话语对知识分子话语和民间话语的改造的角度将其纳入20世纪中国文学大众化历程中加以评述,认为它是文艺大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对于民间话语本身缺乏批判.民歌这种形式为什么会被权力话语选择而一跃成为时代的主流话语?这场运动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些盲点都有待于学者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语丝体"散文是1920年代现代中国文学知识分子话语的成功实践.在新文化运动陷入低潮与知识分子思想阵营走向分化的"后五四"时期,语丝同人显示出对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革命的继续坚持,这一点直接决定了"语丝体"散文主体话语的抵抗色彩.周氏兄弟作为语丝领袖,源于<新青年>时期文学革命身份的认同,使他们的"语丝体"抵抗话语在社群同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成为集中表现.作为一种理性的拒绝与批判,"语丝体"散文的抵抗式话语在制胜论敌的同时,还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由启蒙主义者向个体言说者过渡的姿态,成为其寻找确认自我、呈现生命本真的通途,"语丝体"散文主体话语的意义功能与力量价值也因此更为丰厚深远,从而使之具备一定的超越性质.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学话语是人们在思考和言说教育学问题时的习惯性用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教育学仍没有自己独立、规范的话语体系,有“失语”的嫌疑。中国教育学要发展,一是教育学话语要“本土化”;二是教育学话语要“国际化”;三是要对中国的传统教育学话语进行清理、爬梳,开拓利用有意义的话语资源;四是创建中国自己的教育学派,培育一批真正的教育家。中国教育学要有一套(或多套)自己的教育学话语体系,争得与西方教育学者对话与交流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