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涪陵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形成了推动城市工商资本下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五种带动模式,为城乡统筹发展作出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总结涪陵区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提出涪陵区城乡统筹模式的政策建议,对促进涪陵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处置,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转户农民"①自愿退出土地的比率较低。影响"转户农民"退地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有:配套政策未及时跟上、历史遗留问题、现行政策欠完善、土地利用未明确、改革资金周转困难等。"转户农民"退出土地,利于农村、农业更好地发展,利于其在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也利于缓解改革财政压力;而农民转户不退地,可能形成"城乡三元"人口结构,使农村、农业发展陷入僵局,也会阻碍下一阶段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应加强户籍制度改革的宣传,尽快落实户改配套政策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善现行户改政策和退出土地利用政策,拓展改革资金来源,为户籍制度改革提供法律保障,并允许"转户农民"退回农村,消除其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3.
重庆地票制度是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重要实践,以"先补后占"代替"先征后补",建成了城乡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显化了农村土地价值,优化了农用地、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对推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地票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运行情况良好而稳健;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应鼓励农民参与复垦,规范复垦验收环节,动态调控地票价格,扩大地票适用范围,完善地票价款收益分配机制,以深化统筹城乡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4.
农民市民化的核心在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本质是人的城市化。按照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要求,在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上应着力推进财力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县域发展等"六个统筹"。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土地征收改革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驱动和"民众诉求"推动两种。温州"民众诉求"推动的土地征收改革模式,其典型特点是政府回应征地群众的"民生诉求"问题,通过"三分三改"给予农民"携土地资源用益物权"入城的市民身份,并创造农民可以"自由择业"的"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经济环境,使得被征地农民生活"有依靠"、工作"有奔头"。从温州征地模式的成功经验来看,"民众诉求"推动的土地征收改革模式,本质是"民众诉求"推动与政府"回应改革",具有民主性、回应性、责任性特征,有利于化解城市建设社会风险和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发展农村土地金融的三大必备条件是土地产权完整、权利交易自由和农民保障完善。农村"三权"抵押和"三三法"抵押物偿债机制的建立、农村土地交易所和"地票"交易制度的建立、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村土地产权主体的多样化、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重庆初步具备了推行农村土地金融的条件。要逐渐建立"农民土地实物资产交易金融"和"农民土地权益资产交易金融"两类土地金融体系,制定农地金融扶持政策体系和农村非农地金融开发政策体系,培育农村土地资本化的内部积累和运行机制,促进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以及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7.
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市,在发展中存在着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城乡就业不平等,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以及城乡居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不平等等问题。为此,政府在城乡统筹发展中要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要从城乡规划、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以及教育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保障方面进行改革,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保障被征地农民现有生活水平"为政策基调的"保障式"土地征收模式,在快速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由于利益分配矛盾凸显而带来相应的社会风险和社会矛盾,进而引发了一些群体性冲突."保障式"土地征收模式,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土地管理法》与《宪法》及《物权法》之间的衔接矛盾以及土地征收政策效果与城镇化目标之间的政策悖论,在运行机制上则体现为政府(开发商)与农民之间只有"自上而下"的单向对话机制以及对土地征收"行政强制"的约束和监管不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家有经济能力对土地征收实施更高水平的社会赔偿,土地征收模式应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理论指导下向以"保护被征地农民长远发展权益"为目标的"保护式"土地征收模式转型升级."保护式"土地征收模式的建构,关键在于利益分配的公正和对话机制的公平,需要修订征地补偿政策,构建多元化的土地征收社会赔偿政策体系,并建立和完善"公示—反馈—公告"的民主决策机制以及"农民—政府—开发商"合作的平等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9.
我国进城农民工市民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外劳模式"的农民城市化,是一种"浅度城市化",产生了大量"准城市人口",并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土地换身份模式"是各地政府为解决"浅度城市化"、"准城市人口"相关问题,实现"农民市民化"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但其面临交易风险、就业及社会保险风险等不确定因素,且受到"局部性"的限制。"权利与义务对等模式",基于"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的原则,使农民工作为纳税人享受与城市人平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是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更加符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的"农民市民化"模式。为推动这一模式的实施,应积极推行城市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在基本层面建立覆盖全体非农业劳动者,进而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改革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的收益分配制度,让失地农民获得更加公平和充分的土地补偿。  相似文献   

10.
培养新型农民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环节,作者针对重庆市涪陵区农民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培养新型农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2007年重庆市被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其中户籍制度、地票制度、"三权"抵押融资等改革措施,有效促进了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利用合成控制法分析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对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没有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2011年重庆城乡居民收入比的降幅为12.7%,而重庆城乡居民收入比实际降幅为21.8%,即重庆的统筹城乡改革使其城乡居民收入比多下降了0.37。可见,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重庆的统筹城乡改革通过促进资源自由流动提高了农村居民相对收入水平,对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资源错配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和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破除对资源自由流动的限制可以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与城镇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保证城镇建设的发展,完成相应的指标,不得不扩大土地增收。这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广大失地农民群众的土地权益,甚至引发激烈冲突,给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极为不利影响,同时也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进。为此,着眼于我国城镇建设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缺失的现状,厘清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处理,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将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意识贯穿于城镇建设发展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新型城镇建设和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才能推进进社会主义和谐稳步前进。本文主要从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缺失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其具体原因,并就农民的土地权益如何保护这问题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3.
农业支持政策在发达国家有着很长的历史,而且和工业支持政策保持基本相同的变动规律,属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手段。"工业反哺农业"是中国城乡统筹战略选择下的特有经济范畴,其实质是提高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我国的土地产出贡献率基本上达到了目前技术允许的极限,单纯依靠进一步发展农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并不是一条有效途径;现代农业补贴政策的大部分功能在于保障粮食安全,并且受我国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及财力的制约,也不能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主要方式;因此,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主要方式应是加快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4.
有序推进离农农民市民化并逐步退出其承包地,是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根据Logistic模型对河南、湖南、四川和重庆4省市1 086离农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寻求最大化经济补偿收益及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是离农农民退出承包地的两大动力引擎;离农农民退地意愿和行为受退地过程中产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约束;离农农民非农收入水平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将对农民退地进城产生促进作用;对退地后工作稳定程度及生活状况的预期,是离农农民考量退地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不但要消除"城乡二元制度性壁垒",还必须消除"城乡二元经济性壁垒";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考虑农民退出土地的意愿,要充分保障退地农民的权益,切实降低退地风险;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购房补贴力度,以降低离农农民的退地进城成本;应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离农农民的退地能力。此外,还要建立传统身份农民退出与职业农民进入的联动承接机制,以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高速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也随地扩大。户籍制度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对农民利益剥夺的土地征用制度,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是造成这种差距的决定因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解决对策与建议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加快市场化进程;完善法律制度建设,打破行业垄断与权利资本的滥用;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实现规模化经营;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城乡统筹下的乡村发展与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任务,农村空间整合是我国当前及未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南京,强中心、弱边缘的地域空间特征非常明显,郊县城镇体系不完整,村镇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针对城乡空间特征和郊县村镇建设现状,南京市郊县农村空间整合应采取的主要策略:一是以"三城九镇"为重点,规划建设农村城市化三级平台--农村城市化策略;二是以村镇布点规划为抓手,重构农村生产与生活空间--农村空间整理策略;三是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发展策略.城乡统筹发展是农村空间整合的基本立足点和目标,建设农村城市化的核心载体是农民向城镇集中的前提和基础,整理与重构农村空间则是我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城乡统筹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城市化和农村空间重构的主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在统筹城乡、推进三化工作中,党中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决策,力图解决转型期农民的职业化发展路径问题。基于此,“未来谁来种地”体现了职业农民的培训问题,需要从培育机制的创新中,结合政策和制度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进程。本文将从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定义及需求发展上,立足我国农民素质实际,以职业教育配套政策健全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18.
城乡二元经济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认真解决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本文以位于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的郫县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作为成都市上风上水区域,是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地,提出了城乡统筹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以期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优美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在户籍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未到位的情况下,对农民在参与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从农业劳动者转为二、三产业劳动者的这一类劳动群体的总体称谓.可以说,"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工人阶层,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技术排挤"、城乡分治、二元结构下集中体现.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特有现象.本文分析了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以及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进程的不断加快,产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而土地资源的数量有限性决定了我们应对土地进行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利用实地调研等方法,以江南集中区为案例,分析了该集中区土地利用的现状结构,指出江南集中区土地利用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该集中区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的模式选择依据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该集中区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的主要适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