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事新闻批评报道的同志,深感批评难,促使被批评的人和事得到处理更难。从人民日报去年全年和今年1至6月一至四版批评稿及其反应的分析,也证实了这点。人民日报一至四版,一年半共发批评稿187篇,平均每月10篇,比各中央级和省市级机关报刊登的要多,这说明人民日报开展批评是比较经常的。批评后有处理结果的报道,计31起,占187篇的16.5%。由于有些批评稿是泛指的,不要求批评者公开答复;有些是不久前发表的,反应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知道,上述比例可能低了一些。但总的看来,是不够理想的。中共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搞新闻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苦恼:写批评报道难,写好批评报道更难。批评一个单位,往往得罪一个单位;批评一人,往往得罪一个人。许多人在口头上表示“闻过则喜”,而事实上则是“闻过则怒”,“闻过则跳”。 那末,批评报道难是否就不搞或少搞? 我在报社群工部门工作了十多年,所涉大多是批评稿件。我个人认为,批评报道并不可怕,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和改进批评报道,以适应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自己多年对  相似文献   

3.
现在都觉得批评报道难搞,一听说写批评稿,心里先怵了,因为这几年记者为写批评稿扯皮、挨骂、上公堂的不少,可是正确的舆论监督是报纸不可缺少的部分,写批评稿是记者的责任,关键在《正确》两字上。根据前不久我采写的《民工血泪谁人知》的经过,谈一点自己写批评稿的感受。写批评报道而要爱憎分明  相似文献   

4.
1月3日人民日报一版有篇短文叫《十拿十稳》。说有两位记者采写一篇批评稿,决心做到“十拿十稳”。他们搜集了大量材料,只用了亲自核实的一小部分,一时难核实的一律不用。稿子发表后,被揭发的人提不出半个不字。这种做法值得大大推广。经常有这情况,某篇报道出了“官司”,有关部门核查结果,只要做出“报道基本属实”  相似文献   

5.
我原是大兴县委宣传部的通讯干事,1986年调入《北京日报》郊区版当记者。我先后在报纸上发表各类批评稿件30余篇,其中影响较大的稿件有10篇。写批评稿件,自己吃过不少苦头,但也赢得了读者的好评和赞许。通过写批评报道,丰富了自己的采访经验,提高了写作水平,使自己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宁可“伤关系”说情不让步我在大兴县居住,并且负责大兴县的报道。因此,一些乡、村的农民常利用晚上时间来到家里告状、反映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感到很难办,因为  相似文献   

6.
和几位新闻界的同志在一起聊天。同行相聚,三句不离本行。一位同志叹苦经说:现在最难写的恐怕要算是批评报道了。被批评单位喜欢挑刺,分明写的是事实,也要和你搅个没完,这倒不怕;还有审稿人员,往往顾忌太多,怕得罪这个那个的,弄得人没有积极性。所以,记者对批评报道视为畏途。对同行所叹之苦,笔者自然也是深有同感的。现在,不少读者对报纸有这么个反映:批评太少且不够尖锐。原因恐怕就在于批评稿难写,不少记者避而远之吧! 我觉得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作为党的报纸,无疑要以激励、歌颂为主,但是,对于一些不良的现象,特别是对  相似文献   

7.
1986年3月25日,《衢州报》第四版登了一封读者来信,批评市人民医院中药房工作人员两次配药出差错。信上说:“医生对病人治病靠对症下药,还要靠药房同志正确配药。陈某某工作此如马虎而又不愿承担责任,职业道德哪里去了?”这篇批评稿引起很大反响。3月30日,市人民医院召开全院职工大会,要求各科室认真对照,虚心接受群众批  相似文献   

8.
搞新闻报道的常把写批评稿件形象地称作“揭烂疤疤”。从1985年1月至1986年5月,在教学之余,我向各级报刊、电台投稿,被采用了311篇,其中揭“烂疤疤”的就有83篇。写批评稿难,业余通讯员写更难。弄不好,还会给工作带来麻烦。通过一年多来的实践,我认为写批评稿至少要注意四点: 一、出以公心。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始终坚持原则,不以个人好恶行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我所采写的83篇批评稿件,被批评者没有一个与我有“私仇”,反而有好些是我的同学同事、亲  相似文献   

9.
党报工作人员,每发一篇批评报道,都要认真思考它会给读者带来什么影响。这里,重要的是让读者尽快地看到批评以后的结果。因此,我们力争做到“不把问题留给读者,不把问题留给版面”,采取相应措施,着力抓批评结果的报道。去年第二季度以来,我们一、二版和读者来信版发表的较有影响的批评稿有三十一篇,其中批评后有结果,并已在版上发表的有二十五篇,其余六篇所批评的问题,也大多  相似文献   

10.
党报工作人员,每发一篇批评报道,都要认真思考它会给读者带来什么影响。这里,重要的是让读者尽快地看到批评以后的结果。因此,我们力争做到“不把问题留给读者,不把问题留给版面”,采取相应措施,着力抓批评结果的报道。去年第二季度以来,我们一、二版和读者来信版发表的较有影响的批评稿有三十一篇,其中批评后有结果,并已在版上发表的  相似文献   

11.
开展批评报道是搞好舆论监督、实行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报纸具有战斗力的具体体现。但批评报道采访难、发稿难、人际关系应付难,稍有不慎就会引来官司。笔者在地市级报纸从事采访工作十余年,经常写批评稿件,却没有引起一起官司,不是批评报道没力度,而是把握了批评报道中立场、判断、采访、成文、结尾五个相关连的环节,从而在批评报道中敢于行动而又远离官司。政治立场关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党性原则,满怀工作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上明确指出:“党的报刊必须无条件地…  相似文献   

12.
今年1月12日《人民日报》第4版刊登了新华社记者写的报道《共建文明川藏线现场会大讲排场成都军区领导责成机关总结教训》,对这篇报道笔者有些不同看法。这次现场会既然是以四川省和成都军区的名义召开的,会议开得好坏,省和军区的主要领导自然负有重要责任。而报道却把这次会议大讲排  相似文献   

13.
报纸的批评报道要坚持。表扬,批评,声音都响亮。批评稿写的好,声音有时更响亮。我们坚持批评报道不能动摇。中央支持,群众欢迎,记者、编辑有很大的积极性。坚持批评报道,必须注意: 1、新闻要真实,事实要准确。考虑到广  相似文献   

14.
抽样说明:本次研究抽取1992至1999年人民日报每年每季度第一个星期的全部读者来信版,因元旦、国庆各有几天休假,只出四个版,读者来信版不出,故逢元旦,国庆抽样时间推迟三天。1992年至1997年读者来信每周两个版,1998年每周出一期《社会周刊》,其中第二个版为读者来信,1999年每周一个读者来信版,《社会周刊》被撤消。总共抽取了48个样本(版面)。 批评报道界定:本文所指的批评报道是新闻媒介对政府、政党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以及各种社会  相似文献   

15.
由于职业的关系,笔者每天总要阅览不少报纸,感到报上的批评性报道有所增加,这对改进有关单位的工作,无疑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同时又发现:有些报纸,在刊登一则批评稿后,紧接着又对被批评单位来一个表扬报道,有时批评的与表扬的竟是同一件事。我们询问一位报纸编辑后,方知其中奥妙:原来是为了设法“弥补”一下被批评单位的“声誉”。据了解,出现批评之后的“弥补”大体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是被批评单位上门纠缠。这是因为地方报纸所报道的多是本地的一些部门和单位,距离报道对象近。有的单位和部门,一受到批评,就会找上门来,即使无理,也要对你来个软硬兼施,迫得报社非  相似文献   

16.
1986年10月16日《新疆日报》三版头题刊登了本台记者梁松采写的一篇通讯。这篇通讯报道了3月4日一辆汽车在乌伊公路上遭遇车祸,酿成两人死亡、四人重伤的惨剧后,乘车路过现场的石河子市供销社土产公司四名领导干部下车看了看,却丢下伤员驱车而去。记者批评了这种见死不救的错误行为。见死不救的既成事实已经令人气愤,更使人难以容忍的是,见死不救者竟采取种种卑劣手段,阻挠批评报道的发表。  相似文献   

17.
今年1月12日《人民日报》第4版刊登了新华社记者写的报道《共建文明川藏线现场会大讲排场成都军区领导责成机关总结教训》,对这篇报道笔者有些不同看法。这次现场会既然是以四川省和成都军区的名义召开的,会议开得好坏,省和军区的主要领导自然负有重要责任。而报道却把这次会议大讲排场的责任全部推给“主办会议的有关部门”,军区主要领导似乎没有一点责任。问题发生前,军区主要领导“一再打招呼要注意勤俭节约”;问题发生后,军区主要领导又“先后三次召集会议,严肃批评有关单位的领导”。记者这样写,是说明军区主要领导对大讲排场的问题既警告在前,又批评在后,全无责任。但是读者要问,问题发生过程中,军区主要领导干什么去了呢?会前准备和会  相似文献   

18.
三明市委善于运用报纸批评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人民日报记者吴昊在《三明之“明”》这篇报道中(见今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已有论及。我想着重谈一谈我们编辑部如何创造一个开展报纸批评的良好环境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报纸开展批评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1997,(9)
写批评稿要注意把握好三个环节文/李建宁常听一些同行的朋友们讲,批评报道难,弄不好就会引火烧身和给报社带来麻烦。笔者这几年在报社虽然主要从事的是文化报道,但也写过一些批评稿。其中以“见闻录”、“目击记”为形式的批评稿件占有相当数量。回想起来,这些批评报...  相似文献   

20.
报纸“批评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企业报开展批评则更难。近几年来,我们注意下功夫抓好批评报道,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如何搞好批评报道,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职能?批评要鲜明有力度在报纸上开展批评,我们经历了一个由“软”到“硬”的过程。过去我们的报纸也有批评报道,但比较“软”。例如,我公司是个具有6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生产中“跑冒滴漏”现象一度比较严重。我们曾就此刊发了《请您珍惜蒸汽》的批评稿,不痛不痒地点了几个单位的名,收效不大。后来,我们的批评就“硬”了许多,主题是《还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