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互文关系,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发生的关系。新的文本,总是在旧的文本或历史文本的基础上发生,因此互文性写作的每一个碎片,呈现为一个“虫洞”,读者可以穿越它而抵达另一时空。《文心雕龙·隐秀》所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用互文性理论来表述,就是任何文本都处在一个巨大繁复的意义网络中,无法摆脱从“隐”、“奥...  相似文献   

2.
"互文性",也叫"文本间性",是法国符号学家、后结构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1966年提出的。克里斯蒂娃把"互文性"看作一种文本特性,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由马赛克似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文本与文本之间互为参照物,它们互相作用,形成一个开放的文本网络,构成一个文学符号的演变过程。"互文性"揭示了文学创作中继承与创新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审视了互文性与广告、诗歌翻译的关系。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文本都是用马赛克般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本文认为中西诗歌翻译和广告翻译具有大量的互文性特点,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诗歌与广告中的互文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的契合。  相似文献   

4.
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理论认为,每一个文本其实都可以映照出其他许多先于它而存在的或与它共时存在的文本的影子,它是对它们的模仿、吸收与转化.此后,许多理论家对文本互文发生的因为、形成情况和边界问题进行了探讨、描述和界定.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是一个文本(主文本)与其他任何文本(互文本)在语言、结构、主体、意象等方面存在着引用、模仿、典故、重写、原型等关系,互文性解读就是运用互文性理论通过研究互文本来更准确、更科学地解读主文本,获取文本的意义和内蕴。对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相似文献   

6.
正"互文"是我国训诂学上的术语,其理论的核心概念为"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就是"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互文性"(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在西方则是一种理论方法。它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  相似文献   

7.
刘秀丽 《教师》2012,(4):66-66
“互文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本理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家朱利娅·克里斯蒂娃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的核心要素就是文本之间是互为影响的,这一理论被迅速地运用到当下的文本解读之中。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构建互文性阅读教学呢?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的诞生对诸多文化理论领域提出了挑战,“互文性”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正在为文化评论家们所关注和认可。“互文性”文本是不同文本间的组合。任何一个文本置于一个庞大的网络中,构成一个文本对另一个文本的引证参照体系,“互文性”呈现了一种非线性的、开放的、多向的、呈辐射状展开。“互文性”具有文本的“破坏美”、意蕴的“播撒美”、体系的“开放美”三个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的互文关系。任何文本之间本就存在互文,每一文本会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的观点。依照此观点,文章对三部黄石矿冶小说《古巷道》、《洞火》和《古铜色》中纷繁的女性形象作互文性分析,并从文本、作者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三方面总结出产生互文性的根源。对女性形象的互文性分析,突破了以往对黄石矿冶文学的研究方法,为黄石矿冶文本的研究引入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探讨互文技巧在一种特殊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话语中的作用,来研究广告现有文本与背景文本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每个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岛屿”,而是与其他的文本相互联系的。在本文中,展示了由消费者在阅读广告文本中所使用到的互文性的两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引用,仿拟),这两种表现形式把消费者的个人叙述和围绕在他们身边的更大的文化话语联系在一起。本文用互文性的两种典型的表现形式来证明恰当的使用互文技巧有助于增强滞费者的购买欲以达到广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互文性否认文本的独创性,认为没有任何文本可以脱离其他文本而被阅读.延安文艺与俄苏文论有着密切的互文性关联.首先,就历史的、社会的条件而言,延安文艺的参与者之前的阅读经历、知识储备,都突出体现了对于俄苏阶级斗争学说的认同.其次,就经典文本而言,俄苏文论中很多具体问题的论述,被延安文艺所照搬照抄,或是被节略、改写、转换后使用,形成表层修辞层面的互文性.最后,就实践层面而言,通过整风、“党性”原则、普及优先、“写光明”、出版管制等措施,俄苏文论的思维结构或构造模式被延安文艺抽象、提炼、总结后套用,形成深层运作机制上的互文性.  相似文献   

12.
从互文性角度看跨文化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互文性角度来看,翻译可以说是在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众多层面展开的一项具有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在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必须将互文性纳入考虑范围,仔细揣摩隐藏在语言结构背后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从文本的体裁、话语和语篇出发,采用移植、补偿或省略等翻译手法,处理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的互文指涉。  相似文献   

13.
张薇薇 《考试周刊》2012,(79):19-21,41
互文性是指文本间的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关系,它涉及当代西方主要文化理论,如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符号学、后现代等理论。广告具有很强的互文性,本文主要通过对互文性理论的介绍从具体细节、体裁、文化等方面分析广告中的互文现象,以期为广告创作提供了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传媒时代加速了文学与影视的“互文”,这种“互文”关系无疑会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以张艺谋改编《妻妾成群》为例,用互文性理论来阐释在传媒视域下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首创以来,互文性这一概念就被各国学者赋予了各种新的内涵,而互文性理论正式引入翻译研究是在英国翻译理论家哈特姆和梅森的著作《话语与译者》一书中,书中提出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存在根本的契合。通过互文性理论我们可以得知,众多形式各异的文本间存在广泛而错综复杂的互文关系,对于译者来说,翻译时如何感知、理解并在译文及译语环境中恰当地反映出原文中的互文关系,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拟在互文性理论视角下,以互文性范畴中重要一环的典故为例,结合钱钟书本人的典故思想,探讨其名作《围城》题目的日译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理论为文本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视角,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思想与意义提供了方式与方法。本文从中职课文文言文的现状出发,提出了互文性理论在中职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一些方法,如互文文本的相互渗透:比较阅读;互文文本的改编:情景剧或是其他课堂活动;互文文本的引用等等,借此来提高中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相似文献   

17.
互文性理论主要以文本为对象,研究文本与它所吸收、引用、改写、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张居正传记文本的多样性和它们之间明显的承袭关系,很好地诠释了互文性的这些特点。分析张居正传记文本的语言层面、结构层面、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互文性在文本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是指其他文本或知识对当前文本意义的塑造。在文学文本中,相似的事件、场景、人物、意象、经验和感觉重复出现,构成了文本创作和阅读体验的基础。任何事实都是存在于巨大的事件网络和链条中,任何意义也都必须依赖共生的语境和意义。因此,互文性在文学文本理解中形成了庞大的意义网络关系。互文性理论之于文学批评的价值,在于可以避免从单一的视角或纬度去孤立地对待文本,在可塑的、交互的、动态的互文性意义网络关系中去分析和解释文本的多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互文性理念:"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它的内涵是,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以各种形式与其他文本相联系,这种联系跨越历史,跨越地域,在众多文本的相互"影响"下完成文本、主体、文化三个层面的对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注意到这些相互关联的文本所组织而成的网络,把一篇一篇独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梳理互文性发源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克里斯蒂娃的文本观等互文性理论,对《时时刻刻》和《达洛维夫人》两个文本进行研读,主要从《时时刻刻》的主题着手,分析它的创新手法,揭示互文性对文学创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