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别尔嘉耶夫神学思想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著名哲学家和神学家别尔嘉耶夫 (1 874- 1 948)一生与传统的基督教意识做毫不妥协的斗争 ,积极宣传一种新的基督教意识 ,他所理解的新基督教无论与东正教 ,还是与天主教和新教都有本质的不同。作为一个哲学家 ,他所探究的却都是神学问题 ,并专门撰写过神学著作 ,即使在其哲学著作里 ,也专门探究神学问题。别尔嘉耶夫对自由的理解是对传统基督教自由观的超越 ,对上帝、人、创造的理解也具有独到之处 ,本文专门介绍他在这些问题上的独特思想  相似文献   

2.
人是创造者,但如何认识人的创造活动,确立创造观念?别尔嘉耶夫批判了本体论、认识论思维的局限,提出了要从人的生存论的视域理解创造,实现创造观念确立的认识前提的切换,但他又把人的精神自由看作是创造性活动的本原,隐含着形而上学的危机,本文就此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别尔嘉耶夫从生存论的意义上来探讨人的精神自由问题,批判因主客认识论而导致的人的被客体化。这对当前的学校教育极具启发意义,因为它可引导我们关注学校教育中师生被客体化的问题,关注生存论意义上的人的精神自由问题。  相似文献   

4.
别尔嘉耶夫在《精神与实在》一书中就精神与客体化的关系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其中,精神在客体化过程中对客体化的战胜标识了自由的现实性。值得一提的是,自由涵义的不同方面分别为精神的客体化过程和精神对客体化的战胜过程所表征。于是,在精神与客体化的互动关系中,就产生了对自由涵义的双重理解。依照以上线索,就能找到别尔嘉耶夫自由哲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在别尔嘉耶夫看来,人的奴役在根本上源于自由人的意识的空场,即人的本性的异化,亦即人的本性被抛入世界之中。人的自由的实现在根本上需要人的意识结构的变革,即在生存时间里实现对历史时间的彻底突破。别尔嘉耶夫认为,与人的主体性相关的美才是真实的美;与客体性相关的美则是虚幻的美。完整的美契合于人本性的完整,破碎的美则关联于人本性的分裂。美在消解客体世界必然性的重荷和畸形的同时通过人的主动的创造性活动建构了自由的世界。而正是在此自由的世界即美的世界里,现代化世界中的无根的现代人的生命不再被抛离而悬空,而是回落至踏实,心灵不再被抽空而虚无,而是充实而永恒。  相似文献   

6.
作曲家、钢琴家赵晓生说:钢琴演奏的情感需要“发之于心”。他还说:“演奏者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演奏者处于半迷半醉之态、任凭想象自由飞翔之际。”心理学对想象的定义为: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成新形象的过程。而钢琴演奏的想象属于审美想象。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直接感受对象时不以机械、消极地感受为满足,而总是积极地调动和改造由于审美对象的刺激再现出来的过去记忆中的表象并创造新形象。此时此刻,审美主体的精神是自由的,它足以超越现实,创造一个他自己的理想世界,根据他所创造的理想世界用双手在钢琴…  相似文献   

7.
从《旧约圣经.创世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帝创造了世界的秩序。他不仅创造了世界万物,而且还创造了人类——唯一具有自由意志的理性的生物。人类这种潜伏的理性和自由意志由于夏娃偷吃了禁果而被激活,从而秩序被打破,人类获得了自由,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物种的人的区别显现了出来。个体的人要求唯利是图的自由,物种的人要求和谐合作的社会秩序。这种自由和秩序的矛盾使得人类依靠理性、利用符号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人文世界,体现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所有价值,并为实现自身管理,重建人文秩序而努力。  相似文献   

8.
毕加索打破了传统绘画对艺术家们的束缚。以全新方式的解释和阐述完成了现代绘画的视觉革命。解决了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的多维度空间在平面上的表现及多种绘画材料和绘画因素在平面上的结构这两个绘画的根本问题。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创作风格——立体主义,突破了定点静观的约束,把四维度的现实置于构想之中,把物体构造变形为主观精神所体验到的东西。深刻地体现了现代人对创造意识的尊重和对于周围世界的动态性把握,使现代艺术的结构主义革命得以完成。他以破坏现实的方式创造了崭新的现实。从他开始,艺术家有了全新的创作自由和空间,有了真正属于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艺的一般属性并不能把艺与非艺划分开来。将艺与宗教这样有着同一性的意识形态加以比较,确定其分野,可以更好地揭示艺的本质。艺与宗教在人类童年时期是同一的。艺与现代宗教也有着某种同一性。原始宗教在发展中失却了进取精神,成了否定人的本质的力量;原始艺术在发展中纯粹的幻想形式中走出来,以更积极的姿态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宗教的实质是宣扬上帝创造了人,体现的是人被神控制的精神;艺术的实质则表现人是世界的造物主,它体现了人追求自由的精神。这便是艺术与宗教的基本分野。  相似文献   

10.
泰戈尔审美理想的人文价值,是以美的象征显示人对世界的征服,从而在美的形式中去追求自由,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因此,就他的美学理论的科学意义而言,乃是印度民族创造世界性文化高峰的重要精神动力。它将作为东方文明新的精神瑰宝,沟通人类审美文化的联系,成为东西方精神文明交流与融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乔治·赫伯特是17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玄学派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抒发了对上帝的高度虔诚,他一直以来都希望用自己的诗歌来颂扬上帝.乔治·赫伯特的许多诗歌都是在抒发人们对上帝的尊敬和虔诚.在乔治·赫伯特的诗歌<人>中,虽然整首诗都是在写人的方方面面,人的伟大之处,然而细读之后会体会到作者其实是在赞扬上帝的伟大,人是上帝的创造之物,人类的伟大都是因为上帝的创造而伟大.  相似文献   

12.
《圣经》对环境问题的态度首先是探讨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地球属于谁? 第一种回答是直接了当的。《诗篇》24:1说:“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居住其间的,都属耶和华。”上帝是大地的创造者,通过创造,上帝成为地球的拥有者。但这仅仅是片面的答案。《诗篇》115:16说:“天,是耶和华的天,地,他却给了世人。“因而,正确的《圣经》答案是:地球既属于上帝,也属于人——属于上帝,是因为他创造了地球;属于我们,是因为上帝把地球交给我们。当然,这并非说上帝完全彻底地把大地交给我们,以至不保留丝毫的权力,也不再控制它…  相似文献   

13.
历史的意义问题是别尔嘉耶夫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他认为,尘世的历史是恶的自由的结果,是人类的苦难的悲惨命运。因而,历史的发展不应该是我们传统理解上呈进步趋势的,因为历史的发展进步不会使人达到自由的状态,所以,历史的意义在于终结,历史的终结即人类精神王国一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别尔嘉耶夫个体人格论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体人格有无限性的内涵;第二,个体人格是完整统一的;第三,个体人格是纯粹差异的;第四,个体人格的生存是在与他者的交会中实现的.个体人格存立于现实世界进程的阻断和终止之处,正是在此处,作为个体人格生存源头的内在性的精神世界和自由世界被开启.个体人格自身是一个整体,其拓展和实现完全不指向由部分建构整体,而是指向个体人格自身的创造行动.因此,通过个体人格实现自身的生存和自身的命运,人的异化悲剧才能化解.  相似文献   

15.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表述了他的社会历史观。他的基本原则或立场是坚持和维护人的自由、平等和个体独立性。他对自由的强调是相对于上帝而言的。他指出,人是不断违背上帝所制定的规律而生活,并且更改着自己所制定的规律。他对人的平等的强调特别表现在奴隶制问题上。他是一个彻底的废奴主义者。他在强调个体的独立地位时,坚决反对将公共利益同个人私益对立起来,反对将前者置于后者之上。他指出,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该用民法来处理,这时政府和公民个体的地位是对等的。此外,关于人的自然状态的思想也是其社会历史观的一个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6.
奥古斯丁通过把自由引入哲学在西方思想史上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文章从对他的《论意志的自由选择》分析出发,逐步廓清具有前设意义的善恶概念,进一步论述自由意志的来源与它的使用,从自由意志的角度重新整理上帝与人的关系,这一问题又进而关涉到奥古斯丁关于上帝的救赎论与预知论。奥古斯丁在神学背景下对自由意志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的主体与意愿的独立,同时进行了刑罚与责任这一具有道德基础意义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宗教艺术总要创造这样那样的神以及圣人形象。这些神的形象,并不是人们的随意创造,而恰恰是人本身形象与品质的折射,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人格的反映。费尔巴哈在论宗教本质时曾多次提出:上帝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本质。他说:“人之对象,不外就是他的成为对象的本质。人怎样思维、怎么主张,他的上帝也就怎么思维和主张;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就也有这么大的价值,决不会再多一些。上帝之意识,就是人之自我意识;上帝之认识.就是人之自我认识。”“因此,宗教艺术中的神的创造,极其深刻地反映出人类在自然困境与社会困境中的忧患意…  相似文献   

18.
教育在对人的塑造中有许多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符号学理论中的"解释项"是值得当代教育汲取的思想资源之。"解释项"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种方式,也是人的本质属性,把学生培养成为"解释项",可以革除当代教育的很多弊端,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由精神、对话意识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9.
作为超验主义的提倡者和遵从者,爱默生希望以上帝、精灵或超灵来替代传统对上帝的绝对信仰。爱默生坚决相信人和上帝的相连可以实现人的价值,形成真正完美的人性,这是对上帝的遵从。同时,他推崇人的精神的无限潜力,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加以利用,从而刻意削弱了上帝控制世界的权利,强调人类改变世界的能力,这是对上帝的背叛。而这一矛盾的综合体对在《论自然》中得到充分的阐发和体现。  相似文献   

20.
"五四"以降,面对东、西方文化问题,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多持文化激进主义,而文化保守主义者也不乏其人。林语堂的世界文化建构独具一格,且对今天的文化发展仍有重大意义。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在儒、释、道以及基督教之间优游自如,融会贯通,看似"矛盾"的思想表层下,是对"上帝的父性"的坚信及对生命精神价值的丰富和永恒的坚定追求。他通过人文主义思想这个"筏子"渡过迷津,孜孜以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与道德完善,并将现代基督教人学精神引入到自己的文化构想中,力图建立一种理想的个人主义的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