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曾经看过这样一组漫画,第一幅图:妈妈对要上学的孩子说:路上小心!第二幅图:孩子一路上边走边想着妈妈刚刚跟他说过的这句话:路上小心!第三幅图:这个牢记妈妈说过的话的孩子还是摔倒了。第四幅图:摔疼了的孩子终于明白妈妈说这句话的原因。他自己爬起来后就提醒自己:路上小心!结果很顺利地到达了,这组漫画不禁让我联想到在平时教学中,我会不会也像这位妈妈一样给孩子许多的叮嘱,而学生也像这位听话的孩子把这些叮嘱都牢记于心,但真正能理解其中含义的又有几个?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像这位“妈妈”一样,一味的叮嘱学生:“不要犯错”。黑格尔说过“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也许让他们经历过错误才得到的东西对他们而言更是一种财富。那么,如何对待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错误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下:  相似文献   

2.
宋新华 《教育》2013,(13):11
中国有句话:"哪壶不开提哪壶"。说的是专门说别人的短处,说不该说的话。说到和孩子交流,很多家长其实就习惯"哪壶不开提哪壶",眼睛专门盯住孩子的问题,挑刺。比如,孩子回到家兴冲冲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英语得了100分。"妈妈会说":不错,可你数学才得了80分,数学你还要努力啊!"一壶冷水泼向孩子。孩子兴奋地跟你谈起他想当歌唱家,你嘴一撇,斜着眼睛看了孩子一眼:"就你?五音都不全,算了吧!"朋友表扬你的孩子听话、懂事,你"谦虚"地说:"哪里!你可不知道他在家的那个淘气呢!"不开的那壶不说不行吗?你的孩子有心事,很想跟你说一说,可是说着说着,就来一句:不跟你说了。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不跟你说了吗?你是不是又提哪个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陈大超 《师道》2003,(9):28-28
这次回老家,遇到一个姓包的农民,他说他的大女儿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外国语大学。小儿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理工大学。我立刻就对这位黑黑瘦瘦但却显得很精神的农民充满了敬意,问他: “你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好办法呢?”他笑一笑说:“我的办法跟别人不一样,不是我教孩子,而是让孩子教我。”  相似文献   

4.
刚接这个班,还没有见到学生,就听班主任说我们班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叫小伟。他父母离异,现在跟着爸爸,每天穿的衣服也比较邋遢,可能是因为没有妈妈的原因吧。终于见到了孩子们,小伟果然"与众不同",他上课时从来不听讲,甚至都不拿出课本。后来,我又跟班主任交流,才知道原来他的智商有些问题,考试是不算成绩的。虽然我很同情他,但是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妈妈,您是一个很好的妈妈。我知道您对我的学习、生活都管得很严。但是,您没有发现吗,您每次教育我好好学习时,您老是跟您的同事的孩子还有我的妹妹攀比,您老是说:“人家的孩子在班里什么三好学生呀,什么小提琴拉到9级了呀,人家奥数考了102分,而你才考了101分,你怎么就那么不争气呀!”妈妈,难道我什么优点都没有了吗?妈妈,您这样每次跟别的孩子攀比我会没有自信心的。妈妈,我不就是胖了一点吗?但您在您同事面前说我像“肥猪”,妈妈您知道吗?您这样说会损伤我的自尊心。妈妈,在新的学年里,您能不能再也不要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攀比了;再也不说…  相似文献   

6.
Q编辑老师:您好!我的孩子今年上四年级,成绩不好,是老师眼里的"问题孩子"。据老师反映,他调皮好动,脾气急躁,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打架、吵架时有发生,还喜欢跟其他同学搞"恶作剧"。因此,同学们都不喜欢他,也没人愿意和他同桌。孩子也跟我们说,他在学校很孤单,没有朋友。我和他爸爸都是公司职员,工作很忙,平时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和孩子交流也比较少。他爸爸很严厉,当孩  相似文献   

7.
这次回老家,遇到一个姓包的农民,他的大女儿考上了成都一所外国语大学,儿子考上了北京一所理工大学。我立刻就对这位黑黑瘦瘦但却显得很精神的农民充满了敬意,问他:你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好办法呢?”他笑一笑说:我的办法跟别人不一样,不是我教孩子,而是让孩子教我。”他说:小时候家里穷得供不起我读书,要指望我教孩子,那只能是笑话,但如果我不管他们,由着他们瞎混,又不甘心。后来想了个办法,等他们上学读书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他们一起学。他们每天从学校回来,我都让他们把老师讲的跟我讲一遍,然后他们在那里做作业,我也在旁边做作业,我弄不…  相似文献   

8.
我在工作中,接触的家长多,发现了这样的情况:父母越是能干,孩子反而越平常;父母表现一般,孩子却十分优秀.比如以下几个例子. 例1:孩子A,高二,初中学习一直很优秀,但现在坚决不愿意上学了.与其沟通的时候,孩子说:"我爸爸太聪明了,每当我遇到问题的时候,我爸爸总能知道答案,他总是说'这道题这么简单你都不会做,简直笨死了!'" 例2:孩子B,遇到不会念的字,问妈妈这个字怎么念.这位妈妈没有像例1中的爸爸那样说:"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字都不会念?"而是换了一种说法:"这个字还不简单,来,妈妈告诉你."现在,孩子的妈妈发愁的是孩子遇到问题总是先问别人,自己从来不先思考一下.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我在收听省广播电台节目时,有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大致内容是:一位小学老师教学生如何关心和体贴别人,其中有一个细节颇耐人寻味,这位老师问全班学生:“你们都知道妈妈的生日吗”?不料竟有半数以上不知道。这位老师很吃惊,我心里也沉甸甸的。孩子年幼,不知道妈妈的生日,这怪不得孩子,倒是做父母的要好好反省一下:你那套培养孩子的方法是否有益于孩子健康成长呢?  相似文献   

10.
“一位同学病了,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的母亲在病床前精心照顾。这位同学很苦闷,他反复地问:‘妈妈、妈妈,我到底得了什么病,为什么医生们总不告诉我,我要死了吗?’他‘妈妈’强装笑颜告诉孩子:‘孩子,听妈妈说,你没什么病,医生说很快就会出院的。’可背过孩子...  相似文献   

11.
<正>不知不觉在教海虚度将近20多年了,曾以为自己已过了感动的年龄。偶然一次机会,和一位家长聊天,聊生活,聊孩子,没想到她说:"在家里我是孩子的妈妈,在学校你是大家的妈妈,你这位妈妈比我更了不起,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听了她的话,我心里顿时百感交集——我是大家的"妈妈",不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做老师,做班主任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知道那是一种久违的感动。联想到平日里经常看到的一幕:当孩子有事急着想汇报时,他往往会脱口而出:"妈妈,……"发现自己喊错时,又急忙用小手捂住嘴巴偷笑;课堂上,当孩子抢着回答问题时,我们也往往会听到,"妈,老师"可爱的错误发生。  相似文献   

12.
王莉 《父母必读》2021,(2):92-94
我的妈妈,也就是两个孩子的姥姥,是位非常开朗、开明,乐意为儿辈、孙辈出力的好姥姥.从第一次主动请缨来带孩子到现在,她一直任劳任怨,总说这是一段虽然累但特别快乐的时光.孩子们自然跟姥姥很亲,而我当然也特别感激这位好帮手,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了我巨大的支持.回顾和我家姥姥相处的点滴时光,我发觉她身上有3个"主动"的优点,让我们...  相似文献   

13.
我乐于跟我的未成年的孩子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我死了,你怎么办?你死我也死!孩子激动地说.说这话的时候他6岁.我看到他在这样说的时候脸是涨红的,情绪很激动、很气恼.  相似文献   

14.
我只是一个孩子的母亲,而我的孩子,正是你的学生. 我的孩子今年初中二年级,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也是个很淘气的孩子.可以说所有聪明又淘气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和弱点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反应快,好提问,上课好说好动,好接话,好提出不同观点,成绩也太不理想.于是,他成了你眼里的个别生、"差生".那次,他在课堂上对你提出了几个你无法回答的问题.据孩子回家说,你当时脸红红的,眼神里有一种愤怒的光芒.可我们无论如何想不到你竟然会在第二天把我叫到你的办公室,并当着孩子的面对我说"管你一个孩子的工作量是我管理班级工作量的一半,你们最好给他转学"!  相似文献   

15.
<正>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在生活中,"出错"也要趁早。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出错,有的错出得越早越好。有一天,上二年级的孩子回家,拿了一张纸让妈妈签名,妈妈一看就火了,原来孩子在学校偷了同学的一支笔被发现了,老师让孩子写了检讨书,让他拿回来给家长签名。爸爸俯下身问孩子:"知道错了吗?"孩子很内疚地说:"知道错了,以后我再  相似文献   

16.
胡桃 《母婴世界》2010,(9):82-83
请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你是一个孩子,从学校回来了,有事想跟妈妈说。进门,放好东西,跟妈妈打了招呼,妈妈正忙着在厨房里做饭。你说:"妈妈,今天……"妈妈一边忙活着,一边应承着,但不停下手听你说话,也不注视着你的眼睛。你,作为孩子,会有什么感觉呢?  相似文献   

17.
晚饭前,我带着我们中班的孩子玩"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我正边做动作边说着"请你跟我这样做",却听到小雨坐在小椅子上说:"我不跟你这样做。"我用眼睛示意了他一下,继续说道:"请你跟我这样做。"但小雨并不买我的帐。而其他的幼儿见状觉得很好玩儿,也纷纷学着小雨的样子,偷偷乐着低声说:"我不跟你这样做……"游戏似乎陷入了僵局。  相似文献   

18.
<正>曾经给一个班上了几节语文课,当我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时,发现一名学生的桌子上干干净净,我便小声问他:"孩子,你的文具呢?"未等他回答,周围的学生抢着说:"老师,不用管他,他是问题学生。"我的心一震,看到他游离的、茫然的眼神,想到了我的三个"问题学生"。强强是第一个,高烧导致说话不清楚,右手和脚不好使,智力很正常。我刚刚认  相似文献   

19.
我婆婆老跟我女儿说“妈妈不好,不要妈妈了,让妈妈回你姥姥家吧”之类的话。有一次我老公在单位值班,女儿问:“爸爸怎么没回来?”婆婆说:“爸爸不要妈妈了。”我很生气,叫她不要这样对孩子说话,她就说:“我说着玩呢,逗孩子呢。”每次都这样,我生气也没用,过后她照常说。  相似文献   

20.
李玉娥 《考试周刊》2014,(73):172-172
<正>下午放学,我刚准备回家,小林的妈妈打来电话说有要事跟我谈。我纳闷,小林在我们班品学兼优一切正常,一个学生家长除了孩子还有什么要事跟老师可谈?正寻思间小林的妈妈急匆匆赶来,一幅愁眉苦脸的样子。我赶忙招呼她坐下慢慢说,只见她压低声音很紧张地说:"李老师,不得了了,我儿子暗恋别人,已经深陷其中,他说‘生不如死’,你说这可怎么办呀!"看她着急的样子,我赶忙安慰她说没那么严重,让她慢慢说来听听。原来,她发现近来小林越来越喜欢上网,感觉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