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造是一个民族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条件,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发展水准的标志,是一个国家人才素质与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总书记指出:“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造,就没有科学的发明与突破;没有创新,文学艺术就会僵死;没有创造,人类社会就不会前进,历史就不会发展。培养创造力要从小抓起,特别是基础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造就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发散思维。作文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科学地指导学生的写作,有助于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于一个民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希望;没有创新,就没有国家与民族的强大。因此,从学生抓起,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是贯彻新教育理念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这一教育思想,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3.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进步的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活力和生机的标志。创造、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很重要,那音乐课堂与创新有什么关系,音乐课堂的创新又有什么意义呢?  相似文献   

4.
《新作文》2007,(7)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技术型人才,而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单位,一个人,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职业学校的实验实习,不仅是培养学生专业技  相似文献   

5.
国际教育界把二十一世纪定为"创新教育"的世纪,提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为了迎接一个新世纪的挑战,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有助于挖掘出潜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 江总书记也曾说道:"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是我们<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一个重要任务.确实,没有创新,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创新,就不会有科技的进步,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6.
"一个没有创造意识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以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都是前人创造的成果,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因此,在中学数学中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创新思维,而社会的未来发展也更加离不开创新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人才培养中愈加显示其突出地位,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笔者曾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进行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主席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新,人类就不会进步。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主席多次讲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反复强调,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创新思维,而社会的未来发展也更加离不开创新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人才培养中愈加显示其突出地位,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笔者曾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一个民族没有创造,就没有希望;一个国家没有创造,就没有前途。”以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为基本形态的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现代数学渗透到各个领域。因此,数学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中学生来说,独立的发展去获取新知识、新方法、新思路、新见解、新组合、新用法等,都是一种创新。创新并非神秘莫测,高不可攀,也并非天才所独有,它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发展的。这也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的一个彻底的转变。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于一个民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希望;没有创新,就没有国家与民族的强大.因此,从学生抓起,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是贯彻新教育理念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这一教育思想,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是广大数学教师需要探索的主要课题,而许多教师在经过一定阶段的探索与努力之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值得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和借鉴.笔者根据其他教师的经验和自己的探索,认为要想在中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2.
蔡钟琛 《考试周刊》2009,(41):79-79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历史,如果没有昨天的创新,就不会有今天的辉煌;同样,如果没有今天的创新,同样也不可能迎来明天的腾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我们教育肩负的一项历史使命。当今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全面发展的人。这种人不仅应具有科学精神、文化素养,而且应包含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的科技就会受欺,没有人文精神的民族就会虚无。  相似文献   

14.
创造是时代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任何创造都是思维之花结出的实践之果,没有成功的思维就没有成功的创造。只有创新者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人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人只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在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创新者才能拥有将来。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建设祖国的栋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靠他们去实现。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于今天的课堂,这已成为世界的共识。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发展呼唤千千万万具…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升华。可以说学习与创新同等重要。没有学习就不会有创新,不讲创新学习就没有方向。作为教师,我们又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已经到来 ,这将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 ,也将是中国人民实现世代梦想、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光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纵观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 ,谁创新 ,谁就前进、就发展 ,谁不创新 ,谁就倒退、就落后 ,最终不打自垮。创新如此重要 ,但创新的基石在哪里 ?在教育。国际 2 1世纪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 :“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纵观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谁创新,谁就前进、就发展,谁不创新,谁就倒退、就落后,最终不打自垮.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他又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道破了教育活动的真谛,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发展人的创造能力。因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也就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然而,课本知识绝大多数是前人的间接经验、旧知识,要使我们的教育对象通过学习这些前人的间接经验、旧知识,而要成为走向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新人,这似乎是一对矛盾。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主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人类的创造,社会就无法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谈一下看法。  相似文献   

20.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再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不是单单通过从上而下的"建设"方式实现的,而是民众共同参与互动的结果,因为文化说到底是一种生存的方式、生活的状态,是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加以创造、传承和丰富的。没有社会主体的全面参与和自由创造,就不会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