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薇 《新闻通讯》2014,(5):61-61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新华日报连续七轮开辟“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专栏,笔者也曾多次采写“走转改”、“联系点”报道。2月22日,由笔者采写的《拆了老公寓,不拆邻里情》在新华日报头版头条刊出,这篇讲述一群普通老百姓拆迁故事的报道,不仅在业内赢得认可,  相似文献   

2.
去年,笔者先后采写了《海安建立网络回帖员制度》、《海安以农村宅基地换城里住房一举两得》、《百家社团,社区管理离不开的"好帮手"》等稿件,1篇A-,2篇B+。笔者最  相似文献   

3.
正"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新华日报连续七轮开辟"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专栏,笔者也曾多次采写"走转改"、"联系点"报道。2月22日,由笔者采写的《拆了老公寓,不拆邻里情》在新华日报头版头条刊出,这篇讲述一群普通老百姓拆迁故事的报道,不仅在业内赢得认可,而且感动了许多基层的读者。"走转改"如何避免走  相似文献   

4.
标题就是新闻之“眼”.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文先看题.”对于标题,我永远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力求做到标题不出彩,稿件不出手.正因如此,作为一名在新闻战线上耕耘了14年的通讯员,笔者每年发稿200余篇,在《大众日报》、《农村大众》、《莱芜日报》的上稿率达到90%以上.如何制作推陈出新、画龙点睛的新闻标题呢?笔者结合在基层新闻实践中逐步摸索学习和掌握的方法,谈谈基层通讯员制作新闻标题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5.
一次没有方向感的采访笔者的第一篇联系点报道——《盱眙:村支书进入副科级干部后备人选,干得好照样有奔头》,其实是一次非常偶然的采访。  相似文献   

6.
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新”字。如何使一篇新闻稿件的内容新鲜、形式新颖、语言清新、底蕴深厚,使得读者过目不忘呢?这不仅是新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群众对新闻的要求。关于新闻稿件的写法,笔者略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安莉 《新闻知识》2006,(7):74-75
近几年来,笔者深入生活,连续采写了一些有深度的稿件,深受读者的好评,并连连获奖。如《能源大省何以拉闸限电》获得2004年陕西新闻奖二等奖,《悬河,如何叫人放得下》获得2002年第十一届全国市、区党报新闻一等奖、《布尔养产业何处去?》获2003年陕西省新闻奖二等奖。在这里,笔者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一是深入第一现场才能采写出新闻精品。这是笔者体会最深的一点。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首先要求作者要深入第一现场进行调查,才有机会捕捉到读者关注的热点和读点新闻,就有可能采写出针对性较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三贴近”的稿件。以笔者采写《悬河…  相似文献   

8.
一次没有方向感的采访笔者的第一篇联系点报道——《盱眙:村支书进入副科级干部后备人选,干得好照样有奔头》,其实是一次非常偶然的采访。  相似文献   

9.
《王大娘赶“财神“》是写一位农村大娘把上门送“财神”的人赶走的社会新闻,刊登在《新晚报》1992年2月1日头版头题,并荣获1992年全国晚报爱德杯新闻特写大赛三等奖。就这篇新闻的采写笔者想谈一下如何把一般性新闻写成好新闻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党报如何扬长避短,在其公认的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基础上,增强可读性?这是广大报界同仁和读者瞩目的一个问题。笔者阅读近期陕报,认为《地委书记的“责任田”》(见《陕西日报》1994年5月21日一版)就是一篇指导性与可读性结合较成功的佳作。  相似文献   

11.
韦名 《新闻三昧》2003,(8):31-31
笔者曾几度参加省级“两会”报道,并多次受省人大、省政协表扬。下面,笔者就地方工人报如何参与“两会”报道谈几点体会。善于取舍。地方工人报,由于受人力和版面等的影响,在宣传力度和报道的数量上无疑与地方日报有很大差距。这就要求工人报记者要在众多的“两会”消息中有所取合,有所为有所不为。2000年《南方工报》的“两会”的人大报道只发稿6篇。这6篇报道没有一篇是会议消息,也没报道人代会开幕闭幕,只选择了国企改革、职工、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8,(4)
听说《家具与生活》是个杂志,就猜想该刊内容无非是夸耀“赶时髦”的金桌玉椅,或者在替商家推销商品。笔者之所以如此地“主观臆测”,是因为以具体商品命名的期刊不少就是这样。然而一接触到《家具与生活》的内容,方知对此刊如此“臆测”确属“主观”了。笔者一篇不漏...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长江日报于去年夏季开辟了《三镇快讯》专栏,半年多来,这个专栏以“快、新、短”的特点,吸引了广大读者。据统计,去年10月份《三镇快讯》专栏共发稿139篇,其中报道当天新闻的有8篇,昨天的102篇,前天的27篇,事件发生与见报时间隔6天的2篇。也就是说《三镇快讯》报道的主要时间范围,昨天或今天发生的事约占80%。长江日报《三镇快讯》编辑同志的时间观念是很强的。笔者曾经两次到过这个编辑室送稿,一次是下午4点,一次是深夜23点,两次  相似文献   

14.
“树荫”,还是“树阴”?问及这一问题,恐怕人们十之八九要回答:是“树荫”。这有笔者对1998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两大报纸使用“树荫”和“树阴”情况所作的概略统计为证:1998年1月1日至2002年8月15日,《人民日报》使用“树荫”一词的文章共有90篇,而使用“树阴”的仅有3篇;《光明日报》使用“树荫”一词的文章共有43篇,而使用“树阴”的也仅有3篇。根据这样的词频高低状  相似文献   

15.
小疵三例     
“上午14时”是几点钟?《工人日报》2001年10月23日六版以《晋江发生罚跪工人事件》为题,对福建一起工人被罚跪事件进行了报道。看了这篇报道,笔者在对这起事件感到无比愤慨的同时,又对该文导语中提出的“10月14日上午14时”这一时间概念深为不解。“上午14时”是几点?“上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半夜十二点到正午十二点的一段时间,一般也指清晨到正午十二点的一段时间。因此。这句话正确的说法应该为“10月14日14时”或“10月14日下午  相似文献   

16.
肖依 《青年记者》2017,(14):33-34
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文化传播上却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人民日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报道,是一种国家叙事,是塑造良好大国形象的尝试. 通过“一带一路”报道树立国家形象 笔者在《人民日报》中获得标题含有“一带一路”字样的报道(截至2016年12月14日)共515篇,等距顺次抽取其中100篇样本,分析《人民日报》是如何通过“一带一路”报道叙事树立国家形象的.  相似文献   

17.
在《阜阳日报》参评2008年安徽新闻奖作品推荐中,《阜阳日报》2版《大家谈》栏目2008年3月3日刊登的一篇题为《新农村建设不能重“点”轻“面”》的小言论,引起了参与推荐的老总和同志们的共鸣.认为这篇小言论敢于指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了新农村建设中有些地方重“点”轻“面”.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现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一致推荐这篇小言论参评2008年安徽新闻奖。  相似文献   

18.
(四)如何克服同形字出错古人称误差为“蔽”。蔽就是事物的真象和本质被掩盖而给人以假象。战国时期的荀况写了一篇《解蔽》,来论述怎样克服误差的道理。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全识也。”“一曲”就是误差,“全识”就是事物的真象。“观于道之一隅”,就是只看到事物的一点点表面现象(轮廓相似),而不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同中之异),因而导致失误。吕不韦在《吕氏春秋·疑似篇》也论述说:“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而今我谓编校者之所患,患文字之形似音同者也。下面谈谈怎样克服同形字  相似文献   

19.
钟伦清 《中国档案》2003,(11):46-47
《广东档案》2002年第5期刊登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崔小娟、简小欢同志《关于“北水史料”保存的几点思考———写在我院发现“北水史料”之后》一文,介绍了“北水史料”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价值,提出了保存北水史料的对策。读后感慨良多,也引发出笔者的几点思考。一、“北水史料”是如何被“发现”的所谓“北水史料”,就是顺德市杏坛镇北水村1956年至1984年间形成的会计档案和文书档案,共32麻袋。据悉,“北水史料”被“发现”纯属偶然。1996年1月,广东省社科院的研究人员在顺德杏坛镇调研期间,到北水村档案室查档案。当他们看过档案柜里保存的…  相似文献   

20.
巫敏 《新闻窗》2007,(4):65-66
一、新闻报道没有细节就失去底蕴和内涵 一篇新闻报道,尤其是一篇具有一定深度的新闻报道,除了要把整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告诉读者外,还要尽可能地把相关的资讯展示给读者。贵州日报老报人张善炬在《拜托,留住细节》一文中说的“胸中存大局,笔下有细节”,就是这个道理。但如何做到“笔下有细节”呢?笔者认为,这不是为了追求细节而去牵强附会地罗列一大堆材料,[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