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共产国际解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斯大林始终不相信中国革命会取得胜利,因而也始终没有放弃同蒋介石国民党的合作。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其实质是要保持在中国取得的特殊利益。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召开的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决定了战后世界格局:美国想称霸世界,苏联想继承沙皇衣钵。美苏对峙,两大阵营形成。在美苏争霸  相似文献   

2.
《雅尔塔秘密协定》签订后,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杜鲁门政府不希望苏联通过参加对日战争的机会扩大其在东亚的影响;另一方面,太平洋军事战略又需要苏联的加入。1945年7月上旬中苏谈判开始后,斯大林对外蒙古特别是对中国东北的要求更是引发了美国官员的担忧。原子弹的出现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帝国主义支持下,不顾人民渴求和平的愿望,凭借其拥有美械装备的四百三十万军队,及控制着三亿以上人口地区的优势,以反革命的两手妄图消灭我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梦想恢复对全国的法西斯统治.为了保卫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党对蒋介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这空前尖锐复杂的斗争中,东北是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场,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四战四平又是东北战场中的一场硬仗.因此,研究东北解放战争就必须研究四平战役的战况及在整个东北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四平,位于东北中心,既是松辽平原上富庶的粮仓,又是东北重要的交通枢  相似文献   

4.
苏联在1945年8月9日百万大军进入中国东北的情况下,迫使蒋介石政府的代表于14日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其中有关旅顺口作为苏联海军基地的条款,为期30年。苏军占领旅大地区后,斯大林曾感慨地说:“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40年。”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规定,1952年底,苏军撤出旅顺。在朝鲜战争背景下,1952年3月28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提出:苏军继续留在旅顺。斯大林复电欣然同意。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党内围绕继承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赫鲁晓夫特别需要得到中共的支持,积极推动向中国提供…  相似文献   

5.
在抗日战争胜利原因问题上,中外人士曾有多种议论。有的说共产党是“游而不击”,只顾发展自己力量,为推翻蒋介石作准备;有的说国民党只反共不打日本,遇见日军就“一溃千里”;有的说苏联出兵东北是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有的说美国两颗原子弹炸得日本投降了,等等。这些纷云众说,涉及到如何看待蒋介石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作用和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作用,如何看待中国、苏联、美英盟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等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1945年,雅尔塔秘密协定,以归还苏联在旅顺的特权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协定有效期为30年。1949年初,斯大林表示,一旦对日和约签订,美国从日本撤军,苏联就从旅顺撤军。  相似文献   

7.
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在察哈尔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蒋介石认为是赤化、割据,万不能容忍,是错误的。冯玉祥主张调全国百分之八十的精锐军队,由蒋介石亲自统帅立即收复东北失地,这显示了他对日本、对国际大局不十分了解。其抗战的精神是应该肯定的,但其急躁、冒进也是不可取的,必然会中日本“速战速决”的诡计。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答     
问:蒋介石在1946年什么时间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五项条件”?内容如何? 答: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前后,蒋介石曾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一系列蛮横的停战条件,史称“五项条件”。对其内容和提出的时间,说法不一。现据我们接触到的材料来看,“五项条件”并不是一次提出来的,而是蒋介石随着形势变化,一再加码,逐步提出而形成的。一、6月17日蒋介石提出了继续停战的条件。自6月7日东北休战实现后,双方开始停战谈判。蒋介石提出了一系列企图压迫中国共产党屈服的条件。据美国国务院1949年8月5日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透露,6月17日,蒋介石向马歇尔表明他所提条件的性质,请他转达周恩来将军。国民政府的建议中,要求中共军队在1946年9月1日之前撤出热河和察哈尔,山东的烟台和威海  相似文献   

9.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为抗日救国,在西安兵谏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12月25日,张学良又亲自陪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终身成为蒋介石的阶下囚。张学良为何有如此一举,史学界众说纷纭。笔者也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就教于史学界同仁。一、张学良发动事变的目的是逼蒋联共抗日,并没有加害于蒋的意图“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忠实地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致使东北大好河山落于日人之手。张学良也夫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军阀地盘。对于家国沦丧,流落异乡的奇耻大辱,张学良是不能忘怀的。为了有朝一日能打回东北去,他把希望寄托在蒋介石身上。在他  相似文献   

10.
1945年2月4日到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雅尔塔协定》是苏美英三国划分战后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斯大林把“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作为苏联出兵远东的先决条件提出来,美、英两国首脑为了自身的利益,满足了斯大林的要求。在同年6-8月举行的中苏关于签订友好同盟条约的谈判中,斯大林又以支持国民政府为诱耳,迫使蒋介石承认外蒙古独立。蒋介石为获得苏美两国支持,对付中共,曾于1946年1月5日发表声明,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  相似文献   

11.
战后初期 ,苏联对华外交特征主要是承认国民党政府的合法性 ,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 ;另一方面 ,在东北地区则又对国共双方采取矛盾的“等距离”政策。苏联实行这一对华外交方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受到当时中国国内复杂的形势 ,斯大林对中国国共双方斗争发展前途的错误估计 ,苏联战略重点选择的需要及斯大林对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的片面认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课本第 41页 :“在国民党五中全会上 ,蒋介石说 ,他的‘抗战到底’的‘底’ ,就是‘要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这种表示 ,意味着可以放弃东北和华北的主权……”193 1年“九·一八”事变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致使东北三省全部沦亡 ,全国人民怒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面对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 ,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 ,继续推行向日本帝国主义妥协的政策 ,进一步助长了日寇的侵略气焰。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东北后 ,对华北又发动了新的侵略扩张 ,193 3年初日寇占领热河省 ,并对山海关等长城…  相似文献   

13.
斯诺的蒋介石观值得研究。他对蒋介石的看法恰好与当时在中国的美国人相反,美国反蒋时,他同情和期待蒋,美国人同情蒋介石时,他开始厌恶蒋。美国人支持蒋介石时,他呼吁抛弃蒋。本文对1928—1931年斯诺对蒋认识的转变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4.
美帝国主义是全世界人民、也是中国人民的头号敌人.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近百年史当中,它是最狡猾最阴险最凶恶的一个.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它一直支持蒋介石集团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大举侵略我国东北时,美国采取了纵容支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杨杰是我国享有国际声誉的军事理论家及兵学权威,著有一百多万字的军事论著,当过国民党蒋介石的总参谋长、陆军大学校长、教育长、特命驻苏全权大使等职,陆军上将头衔.曾带兵参加过北伐、中原大战等战役,被斯大林赞誉为“军事战略家”、“蒋介石的智囊”,为蒋介石打下一统天下立过汗马功劳,但却最终死在蒋介石的手里.  相似文献   

16.
1945年初,德国法西斯的彻底溃败已经为时不远,在击败纳粹德国后,盟国如何协同对日作战成为当时急待解决的问题。雅尔塔会议前夕,美军已逼近日本本土,对日决战日益临近。美国三军首脑估计,在德国投降后,尚需18个月才能打败日本。倘苏联不出兵对日作战,美国需付出伤亡一百万人的代价。当时原子弹尚未试验成功,为了缩短战争进程,减少美军伤亡,罗斯福希望苏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罗斯福还担心,苏联可能趁美国对日作战筋疲力竭之时,长趋直入中国东北、华北以及西北广大地区,严重影响战后美国控制中国的计划。为此,他希望与苏联达成一项谅解。 1945年2月4日到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邱吉尔,在雅尔塔举行战时第二次三国首脑会议。 雅尔塔会议期间,罗斯福为争取苏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减少美军伤亡,竟然不惜牺性中国领土主权以满足苏联的要求。在2月8日罗斯福与斯大林的会晤中,基本同意了斯大林提出的条件,双方还约定对达成的协议保密。2月11日,苏方提出最后文本,当天,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在雅尔塔协定上签了字。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热河失守,张学良代蒋受过,被讥为“不抵抗将军”,这是一桩历史的冤案。“不抵抗政策”的制定者是蒋介石,张学良只不过基本上执行了这一政策。相比之下,前者是主动的,是历史的罪过,后者是被动的,是历史的过失。尽管张学良受到了“不抵抗政策”的掣肘,但仍率东北军展开了不抵抗的抵抗,演出了江桥抗战、双城阻击战、哈尔滨保卫战、榆关抗战、热河抗战、长城抗战等一幕幕抗日战争的历史壮剧。对张学良领导东北军和东北人民局部抗击日冠的英勇斗争应予公正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8.
《雅尔塔秘密协定》签订后,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杜鲁门政府不希望苏联通过参加对日战争的机会扩大其在东亚的影响;另一方面,太平洋军事战略又需要苏联的加入。1945年7月上旬中苏谈判开始后,斯大林对外蒙古特别是对中国东北的要求更是引发了美国官员的担忧。原子弹的出现恰逢其时,迅速成为美国政策逆转的契机。围绕中苏谈判,波茨坦会议期间的美国最高决策者不但积极支持中国抵制苏联的要求,试图以中苏谈判拖住苏联参战的步伐,甚至还谋求抢占中国的大连港口。二战还没有结束,美苏在东亚的竞争与对抗的帷幕就已拉开。  相似文献   

19.
蒋介石政权退到台湾之初,美国对台奉行观望政策,一是对蒋介石态度冷战,二是军事经济援助减少甚至停止。这一时期,美国对台之所以持观望政策,主要有这些原因:一是对蒋介石政权、军队、政党极端失望;二是台湾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美国认为蒋介石守不住台湾;三是美国国内对台政策有不同意见,当然,美国对台湾是不会轻易放弃的,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台政策的观望时期也随之结束,美蒋关系又进入一个亲密时期。  相似文献   

20.
玲玲 《老年教育》2009,(7):12-13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东北和华北局面已定,整个大陆的形势已很明朗。1月21日,蒋介石宣告“引退”下野,总统暂由李宗仁代理。当天下午,蒋介石在陈诚、汤恩伯、蒋经国、俞济时等人的陪同下,从南京飞抵杭州。是日晚,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陈仪在西湖“楼外楼”酒家设盛宴为蒋洗尘。宴会上,“不识相”的陈仪竟劝蒋“好好休养”。第二天,蒋介石一行回到故乡奉化溪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