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在坚持     
我是个残疾人,是个“半路出家”的农民通讯员。以前,我只是爱读书,喜看报,好写写画画。自1990年起,我订阅了《新闻爱好者》和《新闻与写作》等新闻写作的辅导刊物,受益匪浅。从此,我真正成为一名新闻爱好者。 我受《新闻爱好者》的启迪很深,对那些名作家、名记者的“新闻生活”很羡慕,决心扎根“通讯员园地”,深入“文字病院”,进行新闻写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在乡镇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已经10多年了。历届领导重视宣传工作,关心支持《新闻爱好者》的征订与发行,给我们通讯员每年都订阅了《新闻爱好者》。我从第一次阅读《新闻爱好者》开始就喜欢上她了,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她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是她使我走上成功之路,使我由一名农民通讯员转正为乡政府的一名国家干部。在这里,我代表广大基层通讯员由衷地道一声:谢谢你,《新闻爱好者》。《新闻爱好者》知识性强,内容丰富多彩,每个栏目都适合通讯员的口味,真可谓“知识库”。她给新闻工作者开阔了视野,开阔了心胸,增长了知识,工作…  相似文献   

3.
我的老伴袁秀英,今年75岁了,一辈子没进过学校门。但她却对《新闻爱好者》情有独钟。 1990年我离休后订了《新闻爱好者》,刊物上所登文章我篇 篇必读,从 而学 到了 不少 写作知识。10年来,我在各级新闻单位发稿千余篇,多次受到县、市领导部门表彰。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成了全县闻名的“优秀通讯员”、“特约记者”和“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当我把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好新闻奖杯”捧回家时,老伴笑眯眯地说:“你得这荣誉,可是《新闻爱好者》的功劳呀!” 一天,我想找一本《新闻爱好者》查个资料,翻箱倒柜,竟连一本…  相似文献   

4.
简讯     
开普公司为通讯员奖 《新闻爱好者》通讯员园地 日前,河南开普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门作出决定,给予1999年度在企业宣传报道工作中取得良好成绩的公司优秀通讯员奖订2000年度《新闻爱好者》。 优秀通讯员们认为,《新闻爱好者》是一份雅俗共赏的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它犹如一位纯朴的老师,每月定期给通讯员们带来方方面面的知识,详细指导介绍先进经验,是通讯员们每期必读的杂志。相信2000年度的《新闻爱好者》将会给通讯员们带来更大的帮助。薛书增 通许县新闻报道 工作成绩显著 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个新闻写作爱好者和初学者,去年开始订阅《新疆新闻界》。每期刊物来到,我总是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它是我的良师益友。特别是”新闻知识专题讲座”、“采写体会”、“通讯员园地”、“问题讨论”等栏目,对我的  相似文献   

6.
我是国内贸易部门的一位新闻写作爱好者,曾获得一些报刊奖励达10多次。 当我捧着一本本获奖证书,就不由得想起了《新闻知识》这位无声的老师。 由于自己酷爱新闻写作,所以经常学习《新闻知识》有关内容,特别是“爬格子”写不出来时,就翻阅《新闻知识》杂志。去年以来,我已有16篇稿件在《西安晚报》和《陕西财贸》上发表,使我写作的劲头大增,仍不舍得放下笔,我从内心感激《新闻知识》。我觉得这本杂志具有知识广泛,论理深刻等特点,它适合基层通讯员、业余写作爱好者,有所得、有所知、有所乐。 去年的一天,我到《报刊之友》编辑部去送稿件,看到了该刊出版的1993年第3期主编笔谈21页上有一篇题为《“主雅客来勤”——〈新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情系《新闻三昧》牛跟尚我是新闻爱好者,收藏和品阅新闻书刊是我工作之余的一大快事。旧书摊,是我双休日坐20多公里路程的公汽到市里观光的最佳“胜景”。经长期与摊主的“贸易”,我收藏了200多本新闻旧书刊。在这些书刊中,我对《新闻三昧》一往情深,情有独钟!我发觉她是咱通讯员的良师益友,是惟一为厂矿、企业职工报刊和广大  相似文献   

8.
我是《新闻爱好者》的读者之一,也是甘愿为它添砖加瓦的作者之一。我曾经多次向学生推荐《新闻爱好者》,这是由于它有如下优点。一、栏目丰富多采。它既有“每月一评”等具有指导性、方向性的栏目,又有“和通讯员谈心”、“采写体会”等业务性、技术性的栏目;既有“业务漫笔”、“通讯工作经验”等新闻写作方面的知识性的拦目,又有“飞花拾零”、“文学知识”、“修辞趣话”等触类旁通具确欣赏性的栏目。使人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感觉。二、内容有针对性,能解决新闻写作中的具体问题,非常实用。它真像许地山写的《落花生》中的“落花生”那样,不靠“鲜红嫩绿的颜色”,不是“好看而无用”,而是朴实而“有用”。特别是初学写作的通讯员,由于在新闻写作方面知识不够丰富,经验不足,有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一筹  相似文献   

9.
《新闻知识》今年开辟了“得奖新闻采写谈”的专栏,我所熟悉的通讯员和新闻爱好者看了后,都说:“这个专栏开辟得好”。我也  相似文献   

10.
读者之声     
黑龙江省萝北县江滨农场修造厂林世彩:《新闻与写作》之所以受全国各地新闻爱好者欢迎,首先是栏目的设置贴近实际,文章通俗易懂。像“新闻来稿评析”栏目。每期都刊登一篇作者来稿和编辑后的稿,作者还详细地分析原稿不足的原因及为何改稿,初学者很容易理解、接受。“地市县报经验谈”和“当好通讯员浅谈”把编辑、记者、通讯员的写作经验和体会介绍给大家,使人学有榜样。这三个栏目办出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第二,《新闻与写作》的内容既广而实。我是一名播音爱好者,因此我更喜欢看“视听之友”栏目中的文章。它具体介绍了“怎样播”,“播音员在话筒前的姿势”等等,  相似文献   

11.
良师益友     
三年前,我偶然见到《新闻爱好者》,一翻阅便爱不释手。其中“稿件评改”、“经验体会”和“通讯员园地”我最爱读。我连订三年,用从它身上所学到的知识、思想和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新闻写作实践,成效极大。三年中,我已在省内外20多家新闻单位发表稿件200多篇。  相似文献   

12.
接到《新闻爱好者》,捧读之后,觉得面孔可亲,实惠,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它对业余通讯员的辅导扶持是很得力的。我翻阅该刊1988年第一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章短小,深入浅出,确为广大新闻爱好者爱看,并非是办给专业记者和编辑们看的,照顾的是广大“爱好者”。看,笑容可掬的编辑们向广大读者致新年问候,自然也包括我这个外省新读者啦。我仔细品读之后,觉得它有股清新的气息,大门是朝通讯员开的。说几句心里话,并非是奉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全矿务局有52个通讯组,400多名通讯员。我们认为,不断提高通讯员的素质,是搞好新闻报道工作的基础,连年在这方面都下大功夫。《新闻爱好者》是培养提高通讯员采写水平的最好教材。她通俗易懂,介绍的实践知识多,许多文章就是基层通讯员亲身的体会,适合初学写作的新闻爱好者学习。通讯员带在身上,随时可学.比集中开会或办培训班,方便多了。说《新闻爱好者》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校”,是指导通讯员采访写作的“教师”,她是当  相似文献   

14.
我是从前年开始学写稿的,开始,写的不少,寄出去都“泥牛入海”,叫我丧气。宣传科的同志看我有写稿的热情,就送给我几本《新闻爱好者》。从此,我如鱼得水,下班后就读上几页,印象最深的是“通讯员园地”、“业务随笔”几个栏目,加上宣传科科长薛  相似文献   

15.
每期的《新闻爱好者》一到,我从封面到封底,从短篇到长篇,从新闻图片到新闻漫画,都不让它在眼前“溜掉”,而是细细地品味,我被那些辛勤耕耘者的佳作所折服。在刊物的帮助下,我的写作水平日益提高,仅5月份,就在县广播电台发稿10篇,《一个失败者的顿悟》在《战士报》刊登。贵刊不仅是我写作的向导,而且是周围战友的“抢手货”,其中“通讯员园地”和一些小言论、  相似文献   

16.
做为通讯员,我是一名新兵。一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共撰写稿件100多篇,其中有86篇被省市九家新闻单位采用。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成功的秘诀主要是一个“勤”字。一、勤学。工作之余我抽出时间认真阅读报纸、杂志,从中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研究各个时期的新闻导向。《新闻爱好者》是一本提高通讯员业务水平的专业性刊物,每期收到  相似文献   

17.
对代为征订《新闻爱好者》,我的确费了不少口舌。我们这里公安宣传起步较晚,尤其是不少基层单位对宣传工作还不很重视。但是我乐意这样做。为使我局的30多名业余通讯员人手一册《新闻爱好者》,我跑遍了全县20多个派出所和局直机关各单位.找负责同志谈公安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介绍《新闻爱好者》的出版、发行情况和各地对刊物的反映,并拿出样本供他们参阅,使这些长年战斗在第一线的老公安们对贵刊发生了兴趣。有的派出所一下子订好几本,甚至人手一册;有位所长想一下子订几年的《新闻爱好者》;县局办公室把《新闻爱好者》和《人民公安》、《河南公安》做为三大主要学习刊物,要求各所经常组织学习。目前,我仍在为扩大刊物的发行而“游说”着,力争再发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在人生之路上若能得到一位良师益友,则其人生将充满乐趣。今天我诚心感谢在新闻之路上给我以关心和支持的良师益友——《新闻爱好者》。我在文学和新闻写作这块百花园地中辛勤耕耘已有好几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先后被《通讯员报》、《我们这一代报》、湖南《青春报》、省中学生记者团、以及《青年导报》等聘请为特约通讯员或特约记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目前,经济新闻作存在着一般化,唱“四季歌”,就生产论生产等问题,通讯员迫切需要在经济新闻写作上得到指导。建议《新闻爱好者》能开辟“经济新闻讲座”专栏,它  相似文献   

20.
我这么说     
我是《新闻爱好者》的一位经常性读者,每一期都要认真地翻一翻。我们之间是通过好几个“渠道”沟通的。首先,我是个新闻工作者,干一行必须爱一行。爱好新闻者自然也就热爱《新闻爱好者》。而且也确是开卷有益,不只看到了同行们的新论,也感到了许多我所熟悉的通讯员朋友的奋发。常给我许多启发和鼓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