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有一首曾经很流行的儿童歌曲叫《种太阳》,歌词中提到要将"一个(太阳)送给北冰洋"。如今,北冰洋恐怕已经无法承受如此厚礼,因为北极正随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剧烈改变。据报道,北极地区格陵兰冰盖的总量已经降到自2002年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值。赤道地区的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也面临着气候困境,日渐上升的海平面  相似文献   

2.
曲建伟 《科技风》2014,(8):12-12
风能是一种洁净的可再生能源。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对风力发电工程项目在政策方面的扶持,风力发电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风电开发在缓解电力紧张、节能减排及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具有极重要的意义。风电场建设项目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主要为占用土地资源,表现为土地使用功能的改变,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将产生变化,风电场开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如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本文以某风电场为例,通过分析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的潜在影响,从植被恢复及生态建设角度提出了减缓不利影响的措施,从而减少风电场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好地保护风电场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保证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北方13省1982年~1999年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植被覆盖变化研究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占据着的重要内容。北方13省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明显,植被类型多样,是我国境内对全球变化反应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地带。研究该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总体特征以及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基于NOAA/AVHRR NDVI数据,气候和土地覆盖数据对北方13省地区1982年~1999年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8年间研究区植被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植被平均NDVI生长季增加了11.69%。春、秋两季植被增加趋势最为明显。植被变化与气温相关性显著而与降水无显著相关,气温升高引起的生长期提前和生长季延长是植被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类活动等非气候因子是影响植被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人类一方面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改善植被状况,另一方面不合理的活动又导致部分地区植被严重退化;研究区植被像元的NDVI有18.24%的面积显著增加,0.24%显著减少,其中耕地、草甸、草原和落叶阔叶林四种植被类型植被变化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1998-2011年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及气候因子驱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1998-2011年的SPOT/NDVI数据,结合海河流域土地覆盖数据分析了海河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然后利用海河流域30个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气候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8-2011年海河流域NDVI呈缓慢上升趋势,植被覆盖状况总体上在改善,但是在空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农田、森林、湿地改善最为明显,植被明显改善区域与植被高波动区分布基本一致,植被覆盖基本不变区域与植被低波动区基本一致;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受气候因子驱动的面积比例为31.7%,非气候因子驱动型分布于整个流域,占整个流域面积的68.3%,其分布地区土地覆盖类型主要是农田、建设用地,表明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濒海位置、地下水埋深、气候、人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土地盐碱程度高,开发利用程度低,极大制约着当地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本文拟结合黄河三角洲地区实际情况,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盐碱化成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盐碱土地整治方法,提出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地开发整治的具体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各措施的可行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土地面积唯一仍在增长的地区,土地资源虽然丰富但受当地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条件影响,土壤盐渍化严重,开发利用程度低,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恰逢国家实施蓝黄两大战略,对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国家层面上的全面开发,土地资源凸显战略意义,本文以东营市河口区为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现有土地整改科学经验,提出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开发基本思路及整改方案,为合理、科学开发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气候系统中的陆-气相互作用长期以来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直到最近,区域尺度上土地覆盖/利用变化对气候影响的统计分析仍非常少,模拟研究中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描述不足。本文系统研究了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尤其针对上面所提到的两个方面。通过对前期的植被覆盖状况和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为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提供了观测统计上的证据,并进一步分辨出中国北方过渡带可能是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最敏感地区。通过比较观测站点和再分析资料的年代际趋势表明城市化和其他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暖产生了贡献,使中国东部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12C/10yr。区域气候模拟还表明,中国北方过渡带及其附近地区的植被退化对表面气候和大气环流都带来了显著影响,它们的变化与观测的年代际异常以及我们统计分析的结果一致。暗含着地表退化可能是中国近几十年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我们探讨了准确参数化植被和动态植被在区域气候模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气候系统中的陆-气相互作用长期以来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直到最近,区域尺度上土地覆盖/利用变化对气候影响的统计事实分析仍非常少,模拟研究中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描述不足.本文系统研究了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尤其针对上面所提到的两个方面.通过对前期的植被覆盖状况和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为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提供了观测统计上的证据,并进一步分辨出中国北方过渡带可能是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最敏感地区.通过比较观测站点和再分析资料的年代际趋势表明城市化和其他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暖产生了贡献,使中国东部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12 ℃/10 a.区域气候模拟还表明,中国北方过渡带及其附近地区的植被退化对表面气候和大气环流都带来了显著影响,它们的变化与观测的年代际异常以及我们统计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地表退化可能是中国近几十年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我们探讨了改进后的动态植被参数化方案在区域气候模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融化的北极     
北极将对未来全球变暖造成重要影响。近几十年来,那里温度上升的速度几乎达到全球其他地区的两倍。北极圈委员会是由美国、加拿大、冰岛、丹麦、挪威、瑞典、芬兰、俄罗斯八国及几个当地组织组成的政府间机构。去年11月它发表了一份严肃的报告称:到本世纪晚期,北极地区陆地上冬天的平均气温将上升约4到5摄氏度,对海洋地区这一数字将达到7到10度,这将在世纪末带来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横断山地区系指四川省的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云南省的大理州、迪庆州、恕江州和丽江地区,包括7个州(地),86个县。这里地形地势复杂,气候多样,植被差异大。区内面积较大,人口相对较少,但农村能源问题十分突出。在高原牧区和河谷平坝农区能源紧缺,当地人民以牛马粪和作物秸秆为主要生活燃料,能源落后,不能保证供应,而且烧掉了肥料、饲料,影响地力的恢复和畜牧业的发展。在山区农村烧柴较为宽裕,但薪柴的大量砍伐,破坏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开发利用包括风能等气候能源在内的多种能源,是解决横断山地区农村能源供应,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发展生产,保持水土等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科技快递     
《百科知识》2009,(22):11-12
人类活动致三角洲下沉 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多数三角洲地面下沉,从而使这些地区更易遭受洪水及海洋风暴袭击,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在世界33个主要三角洲中,有24个正在下沉,其中85%的三角洲近年经历了严重洪灾,导致周围火片土地被淹。报告指出,造成三角洲快速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其中包括水库和水坝造成上游沉淀物增加、人工渠道及堤坝将沉淀物冲进海洋、因抽取地下水和开发天然气造成平原沉淀物大量增加等。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用数码相机拍照、ADC相机拍照以及人工观测,对拉萨周边及青藏公路沿线的土地利用、典型类型植被环境以及植被的高度、覆盖度等进行实地观测和调研。结果显示:随着当地气候、土壤等因子的影响,各地植被分布不一;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藏北一线主要以小蒿草为主,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草地植被较为丰富。海拔2900米位于格尔木市和都兰县之间的土地干裂,主要固沙植被是多枝柽柳,但覆盖度不高。环青海湖西路一带植被覆盖良好。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1],全球气候变暖将可能干扰地区的天气形式和生态平衡.影响地区的自然、生物系统.从而造成对人体健康多方面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气候     
正北极近期快速变暖使得全球变暖继续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罗勇教授团队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张向东教授、国家气候中心聂肃平副研究员等合作,重建百年北极温度,揭示全球变暖并未停滞,研究论文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该研究重新建立了一套时间跨度达百年以上、时空协调性强的北极地区地面气温序列,揭示了北极地区的快速升温可能抵消了近年来热带东赤道地区降温对全球平均气温的影响;全球升温的空间分布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趋势并未改变。北极地区观测资料的缺乏对全球平均温度计算的影响远大于南极地区。对新资料的分析澄清了当前对全球变暖是否停滞的争论,即全球变暖仍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作为"亚洲水塔",拥有广大的冰川、冻土和湖泊,是重要的储水区域,为陆地生态系统提供了最基本的水分资源。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水分资源主要来自自然降水,同时温度的改变会通过调节蒸发散而影响土壤湿度,从而影响生态系统过程。文章从生态系统群落组成和结构,植被物候、覆盖度和生产力,以及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等多个角度,综述近年来水资源变化给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旨在深入了解内部机制,为理论研究和环境治理提供参考。在群落组成和结构方面,水分条件改变引起群落盖度和多样性改变,影响草地群落物种的比例及其相对重要性,进而驱动群落演替。在物候方面,增加季前降水使春季物候提前,生长季降水的增加使秋季物候推迟,季前降水同时调节了物候对温度的响应。植被覆盖度和生产力总体态势为变好,但局部变化存在差异,增温和降水的非协调性变化对植被造成复杂的影响,体现在不同地区的生态控制因子存在差异。水源涵养功能是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到气候、植被、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未来需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式,关注气候要素和植被覆盖变化对水源涵养量的耦合作用,探究各组分的作用效果和强度。  相似文献   

16.
主要学术贡献 系统研究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对局地气候、水文的影响机制从全球视角研究中国土地利用及粮食安全问题探索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交叉融合  相似文献   

17.
泵站改造工程,临时生活区、弃渣暂时堆放,将占用一定土地,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一定程度水土流失。临时占地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是暂时的、可逆的,将随着施工结束而消失。对泵站建设和运行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近12年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对年内水热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翀  任志远  韦振锋 《资源科学》2013,35(10):2017-2023
基于1999-2010年SPOT-VEGETATION旬值NDVI数据,通过经改进的时滞偏相关等方法,并结合该地区降水量和气温数据,解释植被覆盖年内变化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 ①年内植被覆盖变化与气温的变化较为一致,气温较降水对年内植被生长影响强烈;②植被覆盖低、降水量小、气温低的地区与降水量的年内相关强,滞后时间集中于0旬~3旬;③植被覆盖与气温的年内相关程度不受降水量与气温空间分布的影响,滞后时间集中于2~3旬与8~9旬;④水热组合较好的植被覆盖高的地区,植被覆盖均对降水量与气温的年内响应敏感,相反则敏感程度降低,气温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年内影响占主导地位,农业生态区与山地森林生态区植被覆盖年内变化主要受气温的影响,降水影响不明显;⑤黄土高原西北部和西南部降水或气温的单独影响不利于植被生长,黄土高原西北部,环境干旱,植被稀疏,其植被覆盖与降水量的年内相关较强,但是植被生长相对于其他地区较为迟缓;黄土高原西部,植被覆盖与气温的年内相关程度相对不明显且迟缓.主要是由于黄土高原西北部和西部,降水或气温远低于黄土高原平均水平,而在单气候因素影响下植被生长会受到抑制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旅游地区的草原植被恢复工程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程。草原植被恢复主要考虑当地适宜生长的植物类型,气温条件,土质要求等等,我项目部对植被恢复工程做了详细的规划和安排,考察了夏河地区的气候条件后,对存放腐殖土的地点,方量、取土场、弃土场以及边坡等做了比较详细而全面的计算,采用最佳播种时间,保证了甘肃省旅游地区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是青藏高原与北部内陆荒漠地区重要的分水岭,是河西走廊绿洲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水资源形成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河西走廊地区土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垦和祁连山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在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祁连山区出现植被覆盖率降低、森林面积锐减、降雨量逐年减少、冰川储量下降,进而引发雪线后退、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加剧,造成黑河、石羊河下游土地沙化并发展成沙尘暴源地的严峻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