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字,本是名和字的合称。《礼记·檀弓》云:“幼名,冠字。”随着社会的发展,成年后的加冠礼不再举行,名字则指一般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别号是指人的名字之外的自称,如五柳先生陶潜。古代作家,大都喜欢在名字以外,另立别号,有些作家的别号名目繁多,似乎难于理解,倘我们对这些作家的生平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就能从中发现他们取名定号的用意,这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个作家的认识。“名”和“字”的关系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字”与“名”互相说明。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字“受之”。从“满招损,谦受益”而得名,行冠礼而加字为“受之”,实有  相似文献   

2.
古时士大夫阶层的人,一般有两个名字:一个叫“名”,一个叫“字”。《礼·檀弓》上有“幼名冠字”,“男子二十冠而字”的说法,即男子幼年时,父亲为其正式命“名”,它不同于“乳名”的什么“虎子”,“三毛”“铁锁”……,而是堂堂正正的称号了。到了二十岁,就行“成人礼”(加冠的礼节),并加“字”,有了“字”,朋友间不再直呼其名,只能称其“字”了。  相似文献   

3.
<正> 在中国古代人伦文化史上,成年的男女在本名之外多另取一别名,叫做“表字”、“配字”、“冠字”、“笄字”等。《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又《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这说明在周代,男子二十行冠礼和女子许嫁行笄礼,本名之外都要取字。人们这种命名上的特殊文化习俗,自周以后便沿袭下来,直到近现代。所以凡见于史传之人物,绝大多数都有名有字。推究起来,人们所以在本名之外乐于配字,大致原因有三:一是如上引《礼记》所云,说明其人已成年,男的可成家,女的可婚配。二是称其字而不呼其名,显示亲友间的彼此敬重。“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礼记·檀弓》疏)三是表明德操如何。“古者,名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之友》2013,(12):38-39
古今人物的符号除了“名”与“字”外,还有一个“号”,又称别号。《辞海》中说:“号,指人的名、字以外的自称。”名与字均是由父母或长辈给取的,往往受长辈理念、宗族辈分等种种因素的限制。而号一般由本人取,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号,自由地抒发感情或表明志向.所以又称“自号”。  相似文献   

5.
古人的名字,是“名”和“字”的合称,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字”又称为表字。二者既有区别,不可混为一谈,同时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人们在古书阅读中,对于遇到的大量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容易忽略。如果我们对古人“名”、“字”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值得提  相似文献   

6.
古人有一名一字,起源于周。《札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出生三个月予以名,弱冠之年予以字,五十则加上伯仲,死后定谥,这是周代的规矩。后来加伯仲的习惯逐渐没有了,而一名一字却一直保留到近代,如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名与字经常在意思上有联系,如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意思上相近。字比  相似文献   

7.
“名字”一词,古今含义不尽相同。因为今天的人大都有名无字,所以“名字”一词,实际上只是指的“名”,成了偏义复词了。古人则多有名有字,二者都可以作为称呼,只不过各有各的用场。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本文所说的名字从周代开始。《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所谓“幼名”,是说幼儿出生不久,由亲长为幼儿取名,以便称呼;所谓“冠字”,是说男子长到二十岁,要举行表示成人的冠礼。在举行冠礼时,由父兄的朋友为之取字。从此人们就应称之以字,不得再称之以名。这就是周代的称呼之道。《檀弓》这句话只是说的男子,其实女子也有名有字。《礼记·曲礼  相似文献   

8.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作为一个“旧国名”,现在使用起来大都在其前加上了一个“前”字,称其为“前苏联”。仔细想一想,这个“前”字有时似乎没有必要加,有时还真是非加不可。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古文的教学中,经常出现作者的名、字、号。同学们对我国古代文人名、字、号及产生的缘由、特点不甚了解,为此,笔者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做如下简要的概述。一、名、字、号的由来古人往往有名、字和号。什么叫名呢?许慎《说文解字》释:“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想见,故以口自名。”可见名是区别于他人的自称。“名”有乳名和学名,乳名为小名,是暂时的,一般比较随便;学名是大名,是正式的长期的,一般比较慎重和严肃。其命名大都是父母或老师所为。古人的名,不是一般人都能称呼的。只有君王、父母、尊长才能直呼其名。《礼曲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名和字孙玮古人有名,又有字,这与今人很不相同。现在所说的“名字”,是把名和字合二为一了。古时,名与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名一般只有一个,字可有两个,称“又字”.或“又号”。“名”:《说文》释为“自命也”。它是指一个人的称谓。《礼记·檀弓》:“...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称谓礼貌语中 ,有一类礼貌式 :用字、号称人 ,表示尊敬 ;用名自称 ,表示谦逊。古代以称人之名为不恭 ,是出于古人的忌讳。为了避免直接称出所讳之名 ,又出现了一种“讳称”形式 :以“某”代名甚至字 ;在人名之前加称“讳”或以“讳”代名的。  相似文献   

12.
一、积累文盲常识1.人名。古人与今人不同的是不仅有姓名,还有字。旧说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并利(结发加等)时取“字”。如屈原名平,字原;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名与字有时有意义上的联系,有时没有。古人名字连说时,通常是先称宇,后称名;如孟明规,“明”为字,’‘视”为名。也有特殊情况,如《游褒禅山记》有:“庐陵萧君圭君玉”是“地名十姓(萧)十名(君圭)十字(君王)”。对平辈或尊辈常称字,如记录《论语》的人对ILl’J弟子一般都称字。古代除名字外,有时另起称号。陶…  相似文献   

13.
“位”作为称人的量词,用法很明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⑤量词,用于人(含敬意):诸~|各~|家里来了几~客人.《汉语大辞典》第3卷的注释为:⑩量词.(1)用于称人.含敬意.《水浒传》第十九回:“弟有片言,不知众位肯依我么?”《二刻拍案惊奇》第十七回:“闻知有位景小姐,是老丈令甥.”又如:诸位;二位.两本词典都注明“位”用于称人时“含敬意”.用“位”,显得庄重、文雅,彬彬有礼.因此,“位”一般用于值得尊敬、恭敬、敬畏的长辈、专家、名人、客人、上级、同辈或晚辈的前头,而对于一般可恶、可鄙、可憎的人,用“个”、“名”、“伙”等量词.但是,在书报杂志上常见把“位”字用在可恶、可鄙、可憎人物的前头,并非含有讽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 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我们现在称某 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 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 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礼记·檀弓上》: "幼名、冠字,周道也。"  相似文献   

15.
巴金的原名     
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中介绍巴金的生平为:“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县人,原名李芾甘”,此说有误。巴金原名应为李尧棠。巴金先生所著的五卷集《随想录》封面上有极其醒目的个人小传:“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另外,我们从该书第三卷《病中集》第102篇《我的哥哥李尧林》一文中,也可得知巴金先生的原名是李尧棠。旧时代男人有“名”亦常有“字”,而“名”和“字”有别,不能混为一谈。古时小孩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自称称名,对长辈或平辈称字以表示尊敬或客气。巴金曾解释他的…  相似文献   

16.
多音字出现在古人的名字里,确定其读音就是比较麻烦的事。例如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字“子长”的“长”该读何音—— ch ng还是 zh ng?我认为这样的问题可以从古人的名与字的关系上寻找答案。   首先得从古人取名的习俗说起。上古时代,男子生下来三个月父亲就给命名。到了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再给他一个字。从此以后,只有君父和尊长以及他自称时称名,卑辈和平辈对他只能称字,不能称名。男子既有名又有字,这个习俗贯串整个封建社会。名与字之间还很有讲究,在意思上构成一定的联系。因此,当你决定不了其名读音的时候,不妨参…  相似文献   

17.
《礼记·檀弓》:"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意思是说,人年幼时称名,二十岁举行冠礼后称字,五十岁后用伯仲叔季的排行来称呼,死后称谥号。这种在周朝形成的称谓习惯一直延续了下来,形成了一定之规。  相似文献   

18.
有读者问:欧洲人所谓“教名”是什麽意思,对欧洲人一般的取名制度的问题也时常有人口头上或书面上提出,现在作一综合性的解答。我们中国旧日一个人有名又有字,欧洲人只有名而无字。从这一点讲,欧洲人取名的制度比我们简单。但专就“名”来讲,欧洲又较中国为复杂。在过去欧洲人都信基督教,儿童生後都要到教堂去受洗礼,受洗礼时正式命名。这个名当然是事先由父母或监护人所取定的,不过须要经过洗礼的仪式才算正式的定名。在最简单的情况下,一个人只有此名,连名带姓只有两个字。我们一般所知道的一些西名,无论是出自基督教的圣经的,男名如彼得、约翰(拉丁语及多数西欧语音,俄语为“伊凡”)、保罗、约瑟夫、摩西、犹大,女名如玛利亚、伊丽莎白等等,或出於欧洲各族的原始社会时代的,男名如威廉、查理(即“卡尔”)、罗伯特、亨利、路易(法语音;德语及俄语为“路督维克”)、菲德烈,菲迪南,女名如莎罗蒂等等,或宗教史及一般历史上浮出过而成了定型的名称,男名如尼古拉、乔治、巴西略(拉丁语及多数西欧语音;俄语为“瓦西里”),女名如加特林娜等等———这些名称都可作为儿童受洗时的命名。今日欧洲各国,信教的人愈来愈少,许多儿童都不再受洗,但所取的名仍与过去大致相同。因为此名在历史上为受洗时的取名,所以称为“洗名”(Baptismal name)或“教名”(Christian name)因为这是世传的“姓”以  相似文献   

19.
文言作品的注释中,除提到作者的姓名之外,还常常提到字及号,有的还有谥。这些名、字、号、谥有何作用?许多人往往不解。因为现在的人一般只用一名,取字、号的现象绝少。而从前的人,取名之后,还有字、号、谥等。这是因为它们各有用途,不得混淆。否则即失礼,或为人讪笑。从前的人,在名之外,还要有字,是因为名是自称的,字是人称的。也就是自称用名,称别人用字。如苏轼,自称为轼,别人称他为子瞻。号又近于笔名,大多是写文赋诗,或作画题字时所用。有的是自鸣风雅。如苏轼号东坡居士,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后人则称苏东坡、黄山谷之类。也有是为避祸避嫌,如“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他字豫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人的姓名和现代人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但现在我们称某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而死后有谥号。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名和字,也有意义相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