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学术界多以刘逢禄为今文经学家,但是,很少有人探讨刘逢禄今文经学的发展。本文依据刘逢禄《公羊春秋何氏释例》、《春秋公羊解诂笺》、《诗古微序》三部著作。来揭示刘逢禄的经学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其早年与晚年的思想是有差异的,早年并不完全排斥古文经学,晚年则激烈否定古文经学。  相似文献   

2.
酒圣:杜康,即少康。传说中酿酒的发明者。文圣: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尊其为圣人。史圣: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一书的作者。医圣;张仲景,名机,南阳群(今河南南阳)入,东汉医学家。所著《伤寒卒(杂)病论》和《金匾要略》两书,对我国医学发展影响很大。武圣: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临倚)人,东汉末年蜀国大将,重义气,精武艺,后人尊其为…  相似文献   

3.
<正>在古代浩繁的历史典籍中,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堪称一部因特立而卓越的史学巨著。习凿齿(317—383,一说328—413),字彦威,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晋书·习凿齿传》云其"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其著作有《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逸人高士传》、《习凿齿集》等,尤以《汉晋春秋》影响最著。《汉晋春秋》记述史事起自东汉光武帝,止于西晋愍帝,共281年,据《隋书·经籍志》史部  相似文献   

4.
浅说孙子与《孙子兵法》田旭东《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早、最著名的兵书之一,迄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由春秋末年吴国名将孙武所著。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全书不过十三篇五千多字,但其内容博大精深,具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老子》,又称《道德经》,为我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所著经典。在这部有5000字的著作中,虽没有专门论述语言理论的篇章,但他对语言的深切体悟,深刻的思考却贯穿在整个《老子》全书中,尤其在《道德》37篇中,竟有第一、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等8篇谈及“道”与“名”的关系,说明老子对语言问题的高度重视。老子的语言观念不仅是老子自己思想的基点,而且也为发扬光大其学说的庄子所继承,从而对《庄子》一书的释“道”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庄子选择寓言说理成为一种必然。了解这些,对我们正确理…  相似文献   

6.
姜慶剛 《中国文化》2012,(1):163-169
吴其昌(1904-1944),历史学家,字子馨,浙江海宁人。早年就读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师从唐文治等,毕业后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导师,后任教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1932年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逝世。其治学范围广泛,对于训诂、音韵、校勘等均深有造诣。著有《殷虚书契解诂》、《金文历朔疏证》、《金文氏族疏证》、《金文世族谱》、《宋元明清学术史》、《朱子著述考》等。  相似文献   

7.
一、释“后羿” 王“后”:甲骨文中有“后”字,作“ ”等形,刘兴隆曰:“象妇女产子之形,为毓、育之初文,典籍作后。”(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981页)“后”又假有“後”的意思,放在祖先的名字之前,指后来的祖先,区别于“高祖”。《说文解字》云:“后,继体君也。”段玉裁曰:“《释诂》、《...  相似文献   

8.
清代經學家曾發出“《大易》、《春秋》,迷山霧海”的嘆息。對於《周禮》這部經典,我們也不免有“迷山霧海”的感覺。但《易》和《春秋》之為“迷山霧海”又和《周官》略有不同,前者的迷霧主要是瀰漫在意義的解釋方面,如《易》有“一名三義”,又有象數和義理兩大流派,《春秋》有“微言大義”,董仲舒已謂“其指數千”。《周禮》一書在內容上是比較確定的,即所謂“體國經野,設官  相似文献   

9.
孔子作《春秋》之説始见於《孟子》,然而這一史實的真相如何,古今學者則始终存有不同的理解,使之成爲中國學術史上懸而未决的重大問題,筆者通過對相關史料的分析,以先秦時代著史制度立論,論證於孔子以前,作爲魯國史記的《春秋》實早已存在,其记事肇始於魯始封君周公旦,而孔子所修之《春秋》實際僅截取魯通史《春秋》中的十二公歷史以成篇,因此只是封魯史記的斷代編次而已,故直襲魯史《春秋》之名實致於原本《春秋》文本的正誤及内容之增損,孔子則未有任何作爲,孔子據其所编之《春秋》以説義,合於其"述而不作"的自我評價,适一問题的解决關乎歷史學、哲學史、經學史和文獻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相似文献   

10.
楚怀王的名字,在《诅楚文》中叫"熊相",而在《史记》中叫做"熊槐"。郭沫若先生认为,"相"和"槐"分别是楚怀王的名和字。本文赞同此看法,并在梳理夏商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相"、"槐"二字出处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1.
人参琐谈     
石云涛 《寻根》2002,(6):61-63
中国人早就发现了人参的价值。“参”古作“葠”,又作“葠”。在中国,至迟在汉代的文献中已有人参的记载,如《春秋运斗枢》、《礼斗威仪》、《异苑》等。南朝梁代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中称为“人微”,有人认为“微”乃“葠”字之讹。所以叫“人参”者,李时珍在他著名的《本草纲目》一书中说:“年深渐浸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葠、神草。”他说:葠“亦浸渐之义,葠即浸字,后世因字文繁,遂以参星之字代之,从简便尔。  相似文献   

12.
阮元(1764~1849)是我国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与教育家,他“博学淹通”,于经、史、词章、天文、历算均有很高造诣,所编著《经籍纂诂》、《十三经注疏》、《研经室集》在很长时期内被学界奉为“科律”,他本人也被学人尊为“泰斗”。阮元十分重视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3.
《春秋》义例的形成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今文家攻驳《左传》不传《春秋》,古文家为强化《左传》的传经性质,努力缔构左传家的义例体系,因此《左传》凡例成为春秋学的研究关注重点。《左传》凡例由《左传》作者采辑相关史料撰成,并成为左传家说解《春秋》大义的义例体系核心。如果从形式上追溯其产生来源,礼例是其直接渊源之一,律例则是秦汉厦其以后春秋家义例体系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字”的基本含义是指文字、名字(表字)等概念,本来与婚嫁之类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它们之间却偏偏扯上了关系,“字”被用来表示许嫁(有时也表示出嫁)之意,如人们常说的“待字闺中”、“妙龄待字”等。那么,“字”为什么会被赋予许嫁之意呢?换言之,许嫁缘何也被称为“字”呢?这恐怕要从“字”的本义说起。  相似文献   

15.
正汉字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变化,我们已经解析过"众"字(见本刊2014年2期),现在,又解析一个"亥"字。亥,篆文为,《说文》:"荄也。十月微阳起,接盛阴。从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一人女也。从乙,象褢("袖"之异体字,藏也)子咳("孩"之异体字),咳(孩)之形。《春秋》传曰:亥有二首六身。,古文亥,为豕,与豕同。亥而生子,复从一起。"亥,是汉字中很古怪的一个字,饱含着丰富  相似文献   

16.
高培华 《寻根》2012,(5):26-29
孔子据鲁国史记编纂《春秋》,不仅是编修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简略记述了春秋时期242年的历史,还常常以一字寓褒贬,借以表达其王道政治观点,以谨严的措词惩恶扬善,所谓“微言大义”。故《孟子·滕文公下》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有文献明确记载,“《春秋》三传”之《公羊传》《谷梁传》都传自子夏;至于《左传》,近现代学界有谓“子夏作”,有谓成书于“子夏门下一再传弟子”,可见子夏是《春秋》最主要的传人。  相似文献   

17.
王博 《中国文化》2012,(1):194-206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该知道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石头记》,但是对其它的几个名字就有些陌生。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有凡例说道: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來,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  相似文献   

18.
《史记·孝武本纪》云:“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颜师古注:“解祠者,谓祠祭以解罪求福。”“解祠”是以祭神为手段的祛除巫术。《集解》引孟康语:“枭,鸟名,食母。破镜,兽名,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物祠皆用之。”并引如淳语:“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从这些解释看,枭是因其“恶”而被用作祭祀用物。  相似文献   

19.
冯少波 《寻根》2010,(1):61-65
<正>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特别是有身份有文化的人,通常都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名字,一个名(有时还有小名与大名之分),一个字,有的人还有号。名与字相配,既说名,又说字,才是一个人完整的名字。  相似文献   

20.
华人华语里的新马泰──新马泰之旅散记王怀让扛起我们的摄像机,掂着我们的照相机,箱子里装着《李氏春秋》和《张氏源流》,背包里打着《寻根》和《一百个大姓的发源地》,向着蓝天我们出发了,向着蓝天以外的遥远我们出发了。我们一行18人,我们共同的名字叫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