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请大家一定要背诵《黔之驴》”! 话音刚落,教室后面不知谁冒了一句:“陈老师。你背背看!” 怎么,叫我背背?!是谁这么大胆,竟敢如此放肆!我脑中嗡嗡,面红耳赤,胸中冒火。循声望去,竟是表现较好的黄××同学!只见他舌头一伸,鬼脸一扮,钻到  相似文献   

2.
一天,我和爸爸在家闲着无聊,这时我看见爸爸穿着个大短裤,上身光着身子,没有穿衣服。光着背多像个没人要的流浪汉。于是我说:“爸!快穿上衣服吧!这样像个流浪汉会没有人要的!”“流浪汉就流浪汉!反正我是你爸,穿不穿都无所谓!”“穿上。”“不!绝不!”这时爸爸又说了一句:“不如你给我画件衣服吧!”  相似文献   

3.
《醉翁亭记》上完了,我要求学生把它背下来,并强调背不出的罚抄课文三遍。第二天,我首先点了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他除了把“伛偻提携”背成“区娄提携”外,基本过关。接着,我又点了一个中等水平的女生,谁知她仅背了第一句就不做声了。后面几个学生,除了一个背了一半以外,其余的全成了哑子。我有些生气。“能背诵《醉翁亭记》的请举手。”等了半天,六十六个学生中,仅有两双手犹犹豫豫地举起来了。“这篇课文就这么难背!?”“不难背你就试试!”一声嘀咕清晰地传遍了整个教室,冷不防将了我一军。“好吧!我背一遍。”“背不出也要抄三遍。”一…  相似文献   

4.
叔叔和阿姨星期六都要去上班,一大早就把弟弟妹妹送到我家里来,让我来带他们玩。我灵机一动,对他们说:“今天我们来玩老师教学生的游戏,好吗?”“好!好!”他们一听说有得玩,自然十分开心。准备了一下,我就开始上课了。“上课!”我故作威严地喊道。妹妹万雅还算机灵,愣了一下,喊了声“起立!”我学着老师的样子,在小黑板上写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请大家读题目。”我请妹妹万雅来背诵这首古诗,她还真不赖,背得一字不差。我又请弟弟徐睿来背,可能是他小的缘故吧,读都读不准。于是,我一句一句地教他,总算是有点样…  相似文献   

5.
王佩 《教师博览》2005,(8):48-49
曹雪芹写了一部大书,人们能背诵得几句来?有位朋友幽默日:“我只背得一句:‘女儿是水做的。”’引得在座之人皆哈哈大笑。友人之言是戏语,大家笑笑正好开怀解闷:但曹雪芹的这句“名言”为何脍炙人口?难道就是一个“登徒子”的“好色”的“审美感受”?若那样.《红楼梦》“风斯下矣”!  相似文献   

6.
"面具"     
昨天只学了两首古诗,有的学生还是不会背! 为了给他们施加点“压力”,我便随口定了个制度:“明天早晨抽查背诵,如果哪一位同学背不上来,全班都得挨罚。”教室里的空气顿时紧张起来,学生们都互相看着。“可别让同学们为了你而受到牵连。”我又补充了一句。  相似文献   

7.
泉水丁冬     
“上山,看泉水去!”外婆和表弟表妹这样子对我说的时候,我还将信将疑地问了一句:“这里的山也会有泉水?”“呵呵,只要是山,大山小山都有泉水啊!”外婆紧了紧背在背后的肩袋,把登山装向下拉了拉。看来,他们真的要上山接泉水了。  相似文献   

8.
“唉!今天只默写了10个。”我抱怨地说道“,为什么我每次背16个却只能写出10个?”我正纳闷时,蒋老师说“:背成语要先把词和意思读三遍,记牢,然后再背一遍,这样才能记住。背课文也是一样的,把一句一句都背熟了再连起来,那就会事半功倍了。”我按照蒋老师说的回家开始背了起来“:齐心协力,形容思想一致,共同努力······”果然效果不错,把每个词都记得牢牢的。我通过这件事,自己总结出了背诵的五种方法。第一是按谐音记,如5月28日可以记成我儿发,5月18日就看成我要发,还有5814我不要死……第二是熟读,大声读,如《疯狂英语》,而且最好是在…  相似文献   

9.
童年趣事     
每个人都有童年时的美好回忆,我也一样。我小时候的故事就像一颗颗耀眼的珍珠,陪伴着我成长。今天,我就挑一颗最美丽的“珍珠”献给大家吧! 记得那是我5岁时发生的事。有一次,爸爸让我背古诗,我背了几句就忘词了。爸爸笑着对我说:“媛媛,你肚子里的墨水也太少了吧,人家  相似文献   

10.
奇怪,人的下巴怎么会有“洞洞”呢?以前我以为这根本不可能,可是后来我才发现:人的下巴真的会有“洞洞”,如果你不信,就请跟我一起去看看我下巴上的“洞洞”吧!小时候我吃饭总是边吃边漏,弄得桌上全是饭菜。那时,我已经能够背几首古诗了,每当这个时候,妈妈总是要我背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是,我背完以后,米粒还是不听话地一粒粒地往桌上“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一天,我悄悄地走近穿衣镜,抬起下巴,左看右看,却没发现任何“洞洞”,难道我下巴上的“洞洞”能隐身?更让我烦恼的是,我下巴上的洞洞不仅会漏饭菜,竟然还会漏字词…  相似文献   

11.
挑战     
老师的办公室对许多人来说算不上一个令人心跳的地方,可它对我来说却是一个神秘而又让我畏惧的所在。上个星期,老师让大家背课文,我一听,很高兴,因为我全会背了,可老师偏偏又在放学时说了一句让我害怕的话:“今天,背得出的同学到‘办公室’找‘我’背!”我一听惊呆了,久久地呆在那儿。这句话让我忐忑不安,我不知道自己背得够不够熟练?不知道老师的办公室离我有多远?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有胆量进去?不知道?不知道?一大堆的不知道从我脑子里蹦出来,占据了我脑海中能容纳的所有空间。唉!我沉沉地叹了一口气。心想:反正背总是要背的,不如早点去背…  相似文献   

12.
吾班--快乐     
曾婷 《今日中学生》2004,(31):39-40
复习的最后一天最后一节课,大家却没有丝毫紧张的样子,虽说明天就要期末考试了。老师说了一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之后就走了,留下我们这群快乐的人。班上像炸开了锅,复习这么多天,都没轻松一下了,老师真好,万岁!老师一走,同桌就唱起歌来,我不甘示弱,也开始唱。可能是我嗓门太大,班上的人都朝我这边看。“谁在唱?”男生A在呼问。“她在唱!”男生B说,随后用手指着我。男生A瞪瞪我说:“五音不全不是你的错,但你放声大吼就是你的错。”接着好几个人都来围攻:“就是嘛,超级噪音!”“污染严重!”可能是政治背多了,前桌转过来说了一句:“谁污染…  相似文献   

13.
实习侦探     
《广东第二课堂》2014,(6):40-40
一个抢劫惯犯正用万能钥匙打开一个房间的房门。房里传出一个女郎的声音:“请稍候。”紧接着,她提高嗓音问了一句:“谁?”—会儿,门开了一条缝,惯犯随即用力推开房门,一闪身挤进房间,用背顶着门。女郎一见,惊恐地叫道:“你想干什么?快出去!不然我要叫警察了!”  相似文献   

14.
之一地理书教过,中国产煤最多的地方是辽宁抚顺,产铁最多的地方是辽宁鞍山,所以抚顺被称为中国的“煤都”,鞍山称为“铁都”。某次考试,试卷上:中国的煤都是(黑的),中国的铁都是(硬的)。考完还纳闷:老师怎么出那么简单的题目?之二小学,一同学背诗,前面三句背得结结巴巴,最后一句却冲口而出:“一行白鹭上西天。”全班晕!之三一次语文考试,诗句填空是白居易的《题大林寺桃花》中的一句“(),不知转入此中来”。正解应是“常恨春归无觅处”,我前排一个同学愣是填了“常恨村姑无觅处”。之四某次考试填诗词下句。上句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个…  相似文献   

15.
校园趣闻     
1摇一次语文考试的附加题,问普罗米修斯是什么文学作品里面的人物,一个同学填:哈里·波特。还有一次问左忠毅公叫什么名字,一个同学写:左冷禅。2一次考政治时政题:我国的()号考察船去北极考察。我的答案:泰坦尼克号。3语文考试。解释“逝世”一词。生答:去死”(本来想写“死去”)老师大怒……4小学一同学背诗,前面3句都不那么费劲。最后念一句:一行白鹭上西天”。全班晕!5高一语文摸底考试,填“何当共剪窗烛”的下句。我答:“夫妻对坐到天明”正确答案:却话巴山夜雨时”。6摇高中时候也是填诗词下句,上句:“洛阳亲友如相问”,我一个同学填下…  相似文献   

16.
“郭路浩来了,郭路浩来了……”听到这喊声,我们班的同学一拥而出,跑到了楼下,满怀喜悦地去迎接郭路浩。“我来背!”“我来背!”……同学们争着抢着要把他背回教室。“不用背了。”郭路浩的妈妈哽咽着说,“他已经不能再上学了,谢  相似文献   

17.
古文默写前     
“铃……”早自修的铃声响了。49个“木头桩子”拉长了脸,不情愿地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石钟山记》你们背出来了吗?”一位“公民”已经开始了“民意调查”,四周的同胞们苦笑,连连摇头。后排的几位正在互相提问:“第一句是什么?”“《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后面呢?”看来是真正的古文盲。此文少说也已读过四五遍。可这几位“混世魔王”连第一句都背不出。真是可悲! “Hi!亲爱的小组长大人,help,help!勿打小报告啊!”一个个纸团  相似文献   

18.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丰富的语言积累,能使学生在写作时信手拈来,笔下生花。教学时,我非常重视学生对经典语言的诵读、积累,要求学生每周至少积累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一段美文。可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并不高涨,总是等到我检查的时候才临阵磨枪,甚至有时抽查也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背诵下来。我陷入了深深的苦恼:怎样变“让我背”为“我要背”呢?  相似文献   

19.
我当小老师     
张君毅 《红领巾》2010,(2):43-43
“烦!”“烦呀!”“烦死了!”“活不下去了!”一句句奇怪的话语从五(4)班传出。咦,怎么回事?我来告诉你:是老师在让我们互相批改作文。  相似文献   

20.
邹雪晴 《教师》2012,(16):82-82
一、诗词教学的困惑 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了《唐诗宋词选读》,学生刚刚拿到这本书,倒也挺高兴,摇头晃脑读得不亦乐乎。但也有学生提出问题:“学诗歌除了读读读,还能做什么呢?”“还可以背背背嘛!”有学生调侃了一句,教室里一片笑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