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林运法 《文教资料》2011,(30):95-96
既教作文,又教做人,是魏书生作文教学艺术的核心。在作文教学中,魏书生让学生逐步地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激励自我和展望自我.进而达到作文与做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可塑性极大。教师教学作文,同时也在教学生做人。教师要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坚持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叶圣陶语)。那么,教学中如何做到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呢?一、指导观察,认识生活当前,学生作文中仍存在这样的现象:一写同学的外貌就是“苹果似的红脸蛋”、“弯弯的眉毛下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写天空就是“晴空万里,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学生作文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作为学生作文最重要的能力———观察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训练。小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事物的认识,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空洞雷同…  相似文献   

3.
文以载道。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是感情的流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有什么样的文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文如其人,作文和做人相一致,教文和育人相统一,在作文的过程中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作文,这便是作文和育人的辩证法。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作文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 下面就作文教学全过程如何进行思想教育谈三点做法。 1.在作文指导中育人 大千世界,万花筒般的社会现  相似文献   

4.
索民城 《农村教育》2006,(7):120-121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心灵锈迹斑斑,精神家园荒芜萧索。我每当批阅作文时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和不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面对学生作文中的“沉疴”.只有将“人”和“文”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实现做人素质与作文水平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认识与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5.
作文与做人     
曹金霞 《小学生》2012,(10):15-15
<正>作文教学必须为培养一代新人服务。叶圣陶先生说:"文当然是做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做人,乃是人生的首要一课。多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一手抓作文能力的培养,一手抓道德的熏陶,教育学生"作文与做人",优化育人环境,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更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我的做法是:一、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文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产物。作文的大量题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认识生活、  相似文献   

6.
教师通过批阅作文,可以看出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深刻,文风是否端正。老师的评语常关系到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有利于指导学生怎样"作文"和教育他们怎样"做人"。  相似文献   

7.
董健健 《学语文》2004,(3):4-54
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是感情的流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有什么样的文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文如其人,作文与做人相一致。作文与育人相统一,在作文的过程中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作文,这便是作文与育人的辨证法。  相似文献   

8.
李雪青 《中国教师》2010,(Z1):414-414
作文和做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文,不单单是语言的堆砌,文字的组合,更应该是率真性情的流露,完美人格的再现。然而,目前的作文教学把"作文和做人"结合完美的可以说是廖若星辰。强化"我手写我心",在作文中学习做人;强调"文道合一",用做人促进作文。这些是作文教学中的真切体验,希望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去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9.
作文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作文这个事情本身并不能影响做人,但以一种生活态度的观点去对待作文,会发现,作文的过程,不知不觉地建立了做人的价值观、世界观,这并不是作文形式本身的影响,而是生活态度对做人的影响.所谓生活即作文,所谓作文如做人,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0.
“做人—作文”教学实验活动开展快两年了。两年以来 ,从学术建构到教材编写以至教学实践 ,它已经在许多地方走进课堂 ,引起不少人的兴趣和关注。在这个过程中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 :“做人—作文”的特征究竟在哪里 ?这无疑是一个提得很到位的重要问题。试想 ,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自己的特征 ,它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倘若对一件事情的特征不了解 ,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好吗 ?“做人—作文”教学实验当然也不例外。实际上 ,参与实验的教师们通过教学实践和对比反思 ,对其特征已有所认识和感受 ,课题组的成员对此的认识也愈来愈明确和深入。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1.
写作文如做人。我在教学生作文时曾经引用已故的文学大师季羡林季老的一句话:"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古语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也体现作文与做人的同义关系。新概念作文的倡导者提倡:"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去关注、感受和体验生活。"表面说是生活与作文的同义关系,本质上仍然是在阐释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实质上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作文促做人"。作文是学生人格的物化形态,有什么样的人品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品,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2.
正当同仁在作文教学中左冲右突,探求救治“作文难教,学生难学”良方的时候,“做人·作文”绿遍神州,它适应了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追求人文的积极统一,使中小学生可以在提高作文水平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丰富情感世界,培养人文精神。“做人·作文”倡导树立“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理念,将做人联系于生活,将作文构建于生活,将我们从长期“为作文而作文”的死胡同中拯救出来,摒弃了作文教学知识化,技巧化的老套子,注重思维的整体激活。从而确立生命化、生活化的新思路、新方法,真正让作文教学达到了使师生“头脑开窍,瓶颈解…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好文,首先应学做人。”将“作文”与“做人”并列起来,教学生作文,就是教学生做人,学生学作文,就是学做人。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写作知识的传授、选材立意、写作技能的训练,还要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的思想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那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渗透德育呢?  相似文献   

14.
搞好作文教学,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四个方面的关系,即作文与做人的关系、作文教学与四化建设需要的关系、认识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关系、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关系。就一般意义上讲,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语文教学尤其如此。文章是人们思想品格、精神风貌的表现形式,即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文如其人”。学生学习作文,也就是在学习做人。通过作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忠诚坦白的道德品质、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辩证全面的思想方法,这应该成为作文教学份内的任务。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作文就是用  相似文献   

15.
袁崇福 《山东教育》2008,(12):27-28
传统的作文评语大多关注文章的篇章结构、遣词造句和行款书写等方面。这样的评语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或问题所在,但严重忽视了培养人、发展人的要求,可谓目中无“人”。“做人——作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作文评语要朝着“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的方向改革,并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边作文边做人。  相似文献   

16.
初中作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作文中主动表现自己,把自己的生活与情感真诚地倾诉在作文之中,通过教师有的放矢的批改,把"做人"与"作文"贯通和统一起来,以适应自身生存、享受和主动发展的需要,并反过来提高自己"做人"质量。本文结合作文批改教学实践,探讨了作文促进做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茆静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问题很多,这里只就作文教学内部的几种关系,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一、教作文与教做人作文是综合性训练,不仅有语言文字和写作技巧的训练,还包括认识生活、分析问题、表达情感的...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勇于并善于创造性地写作 ,并通过创造性的写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是贯穿在李镇西的作文教学中的坚持不懈的执著追求。从李镇西在近著《从批判走向建设》中对自己的作文教学所作的总结性的描述可以看出 ,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与做人必须统一的教诲 ,把作文视为做人的真实表现和促进做人的有力手段。他的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实践经验 ,对于“做人—作文”教学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 ,无疑是一个极有启示意义的范例。“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可以说是李镇西作文教…  相似文献   

19.
一、激发兴趣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把调动学生的兴趣贯穿始终,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1.讲解重要性。平时运用富有魅力的话语和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作文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文和做人密不可分,学作文就是学做人。尤其在当今的信息网络时代,要交流思想、表情达意,作文更为重要。学生对作文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那自然就有了写作文的心理要求和内在动力。2.树立自信心。不少学生一看到作文就害怕,就头痛。面对学生的畏难情绪,老师要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勇敢地去写,用“我笔”写“我心”,不怕写不好。学生的作文一…  相似文献   

20.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作文讲评中必须以人为本,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尤其针对学生作文中一些尖锐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正确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做人。那么,怎样做到评文与做人结合起来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