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解释性报道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深度报道形式并受到众多受众的拥护。较之传统纸媒和新兴网络媒体,电视媒体具有发展解释性报道的巨大潜力。本文主要探讨电视媒体发展解释性报道的优势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电视解释性报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归欣 《青年记者》2007,(16):112-113
传统媒体语境下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时代的产物,它首先以解释性新闻、专稿等形式在报纸媒体上出现,而后与电视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卫小林 《现代传播》2003,(6):110-111
一、电视传播的优势在时政新闻中的劣势表现电视的传播优点已有无数论述 ,然而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恰恰由于电视传播特性的凸显 ,反而使电视时政报道的一些优势成了劣势 :1 电视音像传播的特点使时政报道的理性传播难度相对较大电视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 ,以可视可闻的、具体的、现在的、进行式的报道见长。而由于电视的优势偏于传播感性认识 ,对于时政报道这类偏于概念的、无形的、抽象的、静态的、非事件性的事实的传播 ,电视媒体与纸介媒体相比显然见短。2 电视新闻的集中反映律使时政报道时长受制约一天只有 2 4小时 ,一个…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社会中,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会给社会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而在进行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过程中,电视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和沟通过程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相对于现代化的各种新媒体而言,在信息传播公信力以及信息获取资源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所以为了充分发挥出电视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和价值,需要电视媒体方面,对相关的内容报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保障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质量。本文对电视媒体进行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意义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了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移动终端设备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在网络融合以及5G技术等因素的助力下,我国已经顺利进入了多屏时代。电视重大主题报道是电视媒体报道的重要领域之一,如何利用多屏联动提升电视重大主题报道的传播效率,是现阶段广大电视媒体人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围绕电视重大主题报道的多屏传播路径进行了研究,期望能够丰富我国电视重大主题报道的多屏传播路径,为广大电视媒体人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体育新闻以其大众性、娱乐性、情感性以及全球性的特点,成为众多媒体追逐报道的领域。而电视媒体以其集图像、声音、文字、音响等多种符号形式于一体,动感、感染力强等优势,是体育传播尤其是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传播的主力媒介。由于中西传媒体制、受众观念、媒体实力等方面的差别,造成中西方电视媒体在体育赛事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本文以中国中央电视台、NBC的北京奥运赛事报道的差异为例,从报道理念、报道角度、报道内容等方面对中西电视媒体体育赛事报道差异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视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现场报道作为一种电视报道形式,已成为各家电视媒体提高收视率的突破口。电视现场报道的主体——出镜记者,在电视现场报道中将起到怎样的作用?本文从电视节目报道结构、形式、功能以及信息传播等方面阐述出镜记者在电视现场报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电视媒体促进了体育的全球化,拓展了体育文化。也为体育提供了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丰富了报道手段.全球的传播效果使电视在体育赛事报道中显示出强势地位。但同时.电视媒体工作者应利用提高赛事报道和转播水平.引入竞争机制.增加赛事资源,加强体育产业化和国际化意识等手段全面提高电视媒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温朝林 《今传媒》2009,(9):76-78
电视媒体促进了体育的全球化,拓展了体育文化.也为体育提供了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丰富了报道手段.全球的传播效果使电视在体育赛事报道显示出强势地位.但同时,电视媒体工作者应利用提高赛事报道和转播水平,引入竞争机制,增加赛事资源.加强体育产业化和国际化意识等手段全面提高电视媒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王薇 《东南传播》2013,(7):120-122
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如其来和不可预知,极易引发公众的信息饥渴,因此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往往成为媒体纷争的战场,一方面可以先声夺人,迅速扩大媒体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检验并展示媒体的综合实力。然而,在资讯渠道五花八门、传播网络四通八达的新媒体时代,特别是随着自媒体的崛起,个人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社交网络、手机等自媒体,迅速进行信息传递。从2008年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开始,新媒体传播对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就逐步产生着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原先曾经拥有直播利器的电视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也呈现优势不复存在的尴尬局面。以"5.20"福州五一路楼房倒塌的报道为例,通过对不同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的分析,思考在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如何更好地进行突发事件报道。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已经成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为广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2003年的"非典"不同的是,当下的舆论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媒体因为新媒体的发展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近些年来还出现了不少唱衰电视媒体的声音。但在此次疫情报道的媒体大军之中,电视媒体却是大放光彩,权威、科学的声音不断通过电视媒体发出。本文通过分析央视、卫视、地面频道在此次疫情报道中的具体做法,研究电视媒体的传播效能,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疫情报道的媒体融合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在媒体融合的发展实践中,可视化的融合产品是媒体深耕的领域,同时也是传统媒体融媒化转型面临的挑战。文章以央视频、央视新闻客户端为样本,分析电视类新媒体在抗击新冠肺炎融合报道和融合传播中出现的新趋势新特征,着重探讨电视报道的融合创新路径,为电视新媒体的融合传播提供一些粗浅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时期以来媒体法制报道整体的兴盛发展,我国电视涉农法制报道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虽然近年来电视媒体对农村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涉法涉诉案件等给予了大量的报道,但传播效果并不理想。据学界及我们课题组的农村实证调查,农民对涉农法制信息的关注率、理解度或接受程度普遍较低,对电视等媒体涉农法制传播的满意度总体不高。①这必然影响到农村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农民法治意识的提升,也不利于农民合法权益的维护和涉农法律制度的贯彻落实。因此,增强电视涉农法制报道的有效性就显得很有必要。笔者认为,电视媒体在涉农法制报道方面应有以下提升。  相似文献   

14.
李致君 《视听》2016,(12):104-105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后,解释性报道空前发展。解释性报道在报道手段、叙事模式以及传播形态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以及创新,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基于这个背景,本文以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为例,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解释性报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卫星传输的普及使用,电视直播作为最符合电视传播特性(声画合一、即时传播、覆盖面广)的一种报道样式,已经被国内各大电视媒体普遍采用。  相似文献   

16.
严自珍 《今传媒》2013,(2):30-31
健康传播的提出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属于应用传播学的范畴,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03年"SARS"事件的爆发,成为我国健康传播研究发展的一个契机,从此以后健康传播研究得到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关注,加上近年来的禽流感、基因安全、食品安全和各种医患纠纷,无不牵涉到健康传播,电视媒体加重健康报道的比例和投入,本文主要以电视媒体对食品安全信息传播为例,来分析我国电视媒体的健康传播的主要特征、优势、不足等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健康传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以短视频、新闻H5页面为代表的网络视听化新闻呈增长趋势,并且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电视视听新闻的特征。河北媒体新媒体平台上也大量存在这种视听化新闻,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转载率高、缺乏互联网基因、传播渠道单一等不足。为更好的发挥河北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建议河北媒体新媒体平台:一是强化专业的新媒体采编力量,引入UGC创作,提升原创性;二是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加强解释性和社会话题性内容,增强引导性;三是明确发展定位,拓展传播渠道,加强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18.
伊拉克战争为电视媒体的自我表现和价值体现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舞台。中外各大电视机构把握机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传播技术,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电视传播的优势和特长,在战争报道中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到现在,以日本NHK电视台涉中纪录片传播内容的变迁为研究对象,探索日本电视是如何来报道中国的.研究发现,日本电视媒体对中报道经历了初期、中日友好时期、友好延续时期、走向恶化初期、报道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及报道中日各种矛盾凸显时期,从中总结出日本电视媒体的报道与日本民众对中印象的评价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与写作》2012,(9):6-17
本报告是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新媒体中心根据有关数据和资料,对伦敦奥运会期间,包括电视、广播、通讯社与平面媒体、互联网媒体、自媒体以及移动媒体在内的中国媒体奥运报道进行的初步研究,目的是从新闻传播角度,分析中国媒体在奥运报道中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