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正>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基础。青少年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挖掘与培养,能够极大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目前社会生产生活中,青少年人数庞大,面对庞大的青少年群体,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现阶段投入的应用效率低。科技创新型青少年的培养规律探索与研究甚少,造成科技创新型人才资源浪费与流失。因此对青少年科技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培养探索迫在眉睫、意义深远。通过对青少年创新型人才成长培养的探索,可以通过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是社会向前发展的推动力。科技的创新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精心培育的。那么,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呢?课堂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是教育大厦的基石,数学是思维训练的体操。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北京市西城区教委把科技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出发,开展了大量的科普活动。学生通过科技普及活动体验科学魅力,  相似文献   

4.
邓薰 《天津教育》2012,(9):16-18
多年来,天津市实验中学在科技创新教育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方面深入探索,承担了多项市级科技创新实验项目,2008年承担的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天津市实验中学科学素质教育综合示范校建设"顺利结题,并通过市科委验收,为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正科技无所不在,科技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否将科技教育平民化、全民化、常规化,让青少年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践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我们科技教育工作者的目标,是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核心要义。科技教育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搞创新实验、制作科技作品、参加比赛,而是要切实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广州市首批科技骨干教师,近日我在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的安排下赴香港进行为期三天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实  相似文献   

6.
在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于2004年在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成立了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通过课程培育、课题研究、科学沙龙、参观考察、年会交流等形式为小研究员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具有创新潜力和科学实验能力的科技后备人才。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网址:http://sysi.secsa.cn.  相似文献   

7.
在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于2004年在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成立了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通过课程培育、课题研究、科学沙龙、参观考察、年会交流等形式为小研究员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具有创新潜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的科技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8.
<正>《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指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新世纪的主人,培养青少年的科技意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组织青少年参加科技活动,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那么,  相似文献   

9.
目前高校科技创新型教师在质量和数量上的不足,直接制约着大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高校科技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要以环境创新、制度创新为突破,实现培养科技创新型教师外部要素的最大优化,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教师思想素质的培育,使教师对自身成长提出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0.
张超 《人民教育》2024,(1):70-72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以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为视角深度阐释、挖掘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元素,从培养爱国精神、树立理想信念、鼓励探索创新、坚守学术诚信等方面探索在科学教育中弘扬科学家精神,立足我国科教事业实践构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价值观的培育与培养策略,为培养青少年核心素养、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科技活动充满趣味性、探索性、好奇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科技活动不仅是贯彻实施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让青少年对科学产生兴趣和爱好,帮助青少年逐步树立科学的观念和精神,初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还为他们今后创造性地参与科学技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创新之路,需要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走下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没有创新型人格,人的创新潜能很难充分发挥,而创新型人格的培育,需要对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进行理性反思。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对传统和地域文化进行择取,才能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和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3.
三亚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在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以实践为第一要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狠抓落实,经过四年的努力,青少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取得新的进展,打开新的局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绩显著。三亚市教育局主要从下列四个方面抓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176-179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现状入手,并对其实施要素进行了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元"定位法,分别从意识培育、思维激发、能力提升、成果转化等4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实施策略,并对"四元"定位法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5.
<正>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事关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肩负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树立科学志向的重要使命,对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科学教育这道加法题到底该“加什么”“怎么加”,成了答题的关键点。青少年接受的科学教育纵贯大学、中学、小学不同学段,并需要不同学段彼此衔接,循序渐进,协同合力。为深化科学教育发展,提升其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必然要统筹协调多方利益主体和社会资源,争取教育质量的最优化。因此,本文立足于“大学-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的视角探讨深化科学教育发展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创新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如何  相似文献   

17.
科学教育,是人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标志。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的今天,培育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成为了宝山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内涵化发展的关键与根本。2005年1月,宝山区成为全国首家"科学教育实  相似文献   

18.
<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途径之一。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无论是学校开展的科技教育工作,还是科技馆实施的科技教育活动,其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学校和科技馆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如果说培养未来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在描绘一条条栩栩如生的巨龙,那么在具体的青少年科技教育过程中,学校和科技馆则分别是在"画龙"和"点睛"。一、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有别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它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专一性。培养人是学校的教育职能,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学校教育的专一性主要表现是:一是任务专一,学校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培养人来进行的;二是工作人员的专一性---教师。  相似文献   

19.
坚持“实践、创新”的培养模式培育创新型人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不断增加先进的教学内容、建设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本科生提前进入科研实验室等3方面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对培养效果进行了分析。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及就业情况表明,"实践、创新"的培养模式对于培育创新型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获得了良好的成效,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重视培养创新人才,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践行"科技教育从娃娃抓起"、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青少年是放飞梦想的最佳时期,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科技教育,引导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提高科学素质,是利在国家、益在社会、功在千秋、势在必行的重要工程。一、科技先行,确立特色强校发展之路临沂沂州实验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教学班54个,在校学生3450名,在职教职工229人。近年来,在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