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学伦 《新闻窗》2010,(6):103-104
全国数字电视发展概况 我国数字电视从2003年起步,到2008年全面进入模拟信号改数字电视"后整转时代",至今已经走过六七个年头。按照国家广电总局构想,参照发达国家数字电视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2003年下半年,广电部门开通30多个数字电视频道,预计未来数年内将开办100多家数字电视频道。进入2004年,国内的广电集团、电视台和有线网和国内外节目制作商、内容业者频繁接触,都在酝酿着一个巨大的合作——运营频道,一场影响中国电视业和10亿观众的改革和发展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3.
电视频道专业化是电视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如何在频道专业化的背景下,维系稳定的受众群,已经成为电视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从受众分析的角度入手,探究专业频道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全球的电视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一场迄今为止最为深刻的革命——数字电视革命,中国的电视业同样受到了这场革命的洗礼。早在2004年,我国就已经进入了数字电视发展的蓬勃阶段,国家广电总局把这一年定为“数字发展年”,并且做出了2015年全面实现模转数的规划。体育频道作为一个专业频道,被许多广电从业人士和学者看作是最具市场前景的专业数字电视频道之一。  相似文献   

5.
《数字传媒》2004,(1):64-67
正当数字电视全面“起跳”之际,数十个付费电视频道纷纷浮出水面,表明数字电视将开始步入实际运营的阶段。由央视一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和北京广播学院适时联合推出了一份研究报告——《中国数字电视报告》,无疑这份行业研究报告为业界同仁的探路提供了有利的帮助。该报告中对业内的现状、发展与规划等都作  相似文献   

6.
在多频道共存的背景下,国际电视业走向频道专业化,进而实现频道品牌化发展的方向.人们已经越来越普遍地将电视栏目、电视频道看成一种文化产品,在完成一个频道的策划、制作等程序之后,还要将自己的频道进行包装,一个完整的电视文化产品才算真正完成.我们借鉴国内外的优秀频道包装经验,加快建设我国电视媒体的整体包装,提高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邵艳 《视听纵横》2008,(4):37-39
留学世界频道自2004年6月开播以来,依托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中数传媒)的强势营销,以及频道自主覆盖销售,目前已经覆盖全中国162个城市,用户数将近1850万,其中付费用户近28万户,分布于广东、山东、浙江、新疆、北京、重庆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162个城市和大型企业单位。  相似文献   

8.
张丹  温洪泉 《声屏世界》2005,(10):48-49
2004年.随着一些省级卫视频道品牌发展的初见成效,再加上数字电视平台的建立,电视资源集约化整合,电视观众分众化趋势的来临,各大省级卫视纷纷改版,迈出了深层次频道变革的步伐。而重庆卫视在这次改版浪潮中.以定位为“中国公信特色频道”为突破口,从省级卫视中脱颖而出.凭借其优秀的自办栏目和科学的编排及其独特的定位成就了重庆卫视覆盖排名全国第六、西部第一的辉煌。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显示:2004年5月后,重庆卫视西部地区收视持续增长,多项指标西部排名第一;2004年6月后.重庆卫视涨势迅猛,全国夜间收视一度跃居省级卫视第四;重庆卫视在26个中心城市入户率超过60%,在西部11个省会城市人户率与本地频道相当。  相似文献   

9.
王炯 《视听界》2005,(5):17-19
6月26日至30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有线电视研究委员会与数字广电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广网媒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策划与展望”系列座谈会在从湖北宜昌至重庆的游轮上召开。以下是部分与会的网络公司和付费频道负责人的发言摘要。数字电视要双改:节目供应商从电视台剥离;网络公司改制,资产剥离出来。(湖北楚天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征)由于广电网络的特殊属性,发展数字电视产业不能头脑过热,现在数字付。费电视的“有行无市”的状况更需要广电网络运营商警惕头脑过热,一旦头脑过热,就容易把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广电行业在付费频道和数字电视齐头并进的工作中,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误区,一个弊端就是两者常常被混为一谈,发展付费频道往往淹没在推广数字电视的汪洋之中。使得付费频道无法在各地“模转数”的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成为数字电视形式上的附属产物被闲置着。如何让作为内容提供商的付费频道在数字电视网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需看到付费频道和数字电视这两者的共生关系,两者各自的服务方向决定了不同的责权利关系。这一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广电行业未来一段时期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经营频道     
马俊 《视听界》2000,(3):57-57
今天,没有人怀疑中国电视已经取得的巨大成果和综合实力。然而,站在21世纪的制高点上,我们却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理由,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电视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有明确的历史定位。这是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在他的《新千年中国电视的历史方位》中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12.
当前,频道品牌化成为中国电视传媒发展的方向,塑造频道品牌,打造频道特色已经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薛城电视台2010年底开始对三个频道全新改版,半年来,频道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个频道确定了各自定位,频道包装从零散到整合,内容编排从随意性转变到按编播季编排,加大了对引进栏目的投入,增加了自办栏目的数量,开展了品牌推广活动,频道品位有了较大提高.薛城综合频道形成了一小时自办栏目时段,新闻性更强;薛城综艺频道以影视剧和戏曲为主,增强了娱乐功能;薛城远教频道增加了新闻专题、知识专题播出量,教育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第一个少儿频道是于1979年4月在美国开播的“尼克罗迪恩”。研究和借鉴境外少儿频道发展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少儿频道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标观众的细分虽然都是未成年人,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4个不同年龄段的少儿群体在审美特征方面的表现差别还是挺大的。因此,境外电视机构会针对少儿不同的成长阶段,根据少儿生理和心理特征,开设相应的少儿电视频道。如Cheebies(婴幼儿频道)和CBBC(儿童频道)是BBC旗下的两个少儿数字电视频道。其中,Cheebies主要针对6岁以下的孩子,CBBC则主要针对6-12岁年龄段的少年;英国独…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城市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开始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全国从中央到各省(市)的上星频道纷纷落地,本省省台的所有电视频道进入本地有线网络,可供当地受众选择的电视频道一下子从几套增加到三四十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好时光一去不返,城市广播电视原来的收听收视份额被外来频道蚕食瓜分;二是凭借高科技具有巨大优势的数字电视和新媒体咄咄逼人,正在迅速发展,更加无情地侵蚀传统广播电视本来就已经有限的地盘。这些都对城市广播电视构成了直接的巨大威胁,城市广播电视的生存、发展空间一下子变得十分逼仄。以致有人惊呼“狼来了”。  相似文献   

15.
一目了然     
《声屏世界》2004,(2):59-60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四大“关节点”数字电视作为一项新技术,成为网络技术之后被传媒热炒的又一热点。在这场数字电视热中,如果做一些冷思考,不难发现,即使对于全球传媒市场而言,数字电视仍处于“热身赛”阶段,而中国发展数字电视所面临的困难可能远比想象中的多,中国数字电视产  相似文献   

16.
数字电视付费频道运营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国内数字付费频道的营销模式的分析,阐述数字电视价值链中不同层次上的合作与联合及营销特点。对于这个庞大开掘潜力的传媒市场,通过一种怎样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方法引导付费频道是当前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数字电视迎来了整体转制。传统的电视媒体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和蚕食,地方电视台的市场占有率日趋严峻。本文基于电视新闻频道发展背景和现状,结合其自身的新闻特性和市场前景,对新闻综合频道在新媒体冲击下的品牌定位及竞争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国数字电视付费频道自推行以来受到了高调的行政推动和学术反应,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运营问题和尴尬。基于麦肯锡的"4P"营销理论,并根据我国特殊国情,增加考察政策性因素对付费频道的重要影响,即从节目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及政策5P方面探索我国数字付费电视的运营途径,以期推动我国数字电视付费频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丁璐 《今传媒》2016,(4):88-89
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依赖性广的纯媒体时代即将成为过去,以自频道为中心,依赖粉丝的时代已经到来.如今,网生内容的流量已经超过传统内容,成为视频媒体的主体内容,自频道的普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本文试图分析自频道的特点和优势,并以目前发展较好的自频道——《关爱八卦成长协会》为案例,结合相关数据,分析新媒体环境下自频道的生存,希望对自频道的发展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光线传媒早在2003年1月份的时候就成为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最早的参与者之一。目前,江苏是全国第三大电视市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全国第一大电视市场。光线传媒对江苏电视市场—直密切关注,也与江苏电视界同行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合作。数字电视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热点,每位电视人都受到国家广电总局所制定的发展规划的鼓舞。两个月以前,有记者采访我的时候,我还对数字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