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采访对象主体论》的著者靖鸣,曾长期在新闻媒体从事采访报道活动,对采访对象的重要性深有体会。他在研读中外新闻学和传播学的著作时,却发现没有人把在新闻传播事业中占据基础性地位的采访对象作为专门的学问深入、系统地研究过,只是在新闻采访学中作为记者工作的客体有所提及,这合理吗?这符合新闻传播活动的实际吗?社会上每个正常的人都有可能成为采访对象,采访对象纷繁复杂、流动性和变动性大,能否对采访对象进行科学研究,使对采访对象的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过去不曾有这门学问,现在建立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流程中的第一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又是新闻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呢?  相似文献   

3.
余鹏 《新闻世界》2012,(2):143-144
媒体在对"杨武事件"的报道中,存在着伤害采访对象心理、侵犯受害人的隐私、进行道德审判等不足和失当。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同时,本文认为,从事新闻传播活动首先要具备人本意识,即尊重和平等对待采访对象,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人"给予人文关怀,这既是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由新闻传播活动的人文本性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新闻信息的获取,有利于媒体和记者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  相似文献   

4.
姚莉 《新闻窗》2011,(3):50-51
作为信息传播者的新闻记者,其获得新闻信息的最根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新闻采访,事实是第一性的,只有通过采访,事实才能进入记者的视野,之后经过其"加工",最终成为被受众所接收的新闻;而面对同样的新闻事实,擅长新闻写作的与不会写的记者把事实报道出来,传播效果的差别可能很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者的看家本领就是新闻写作。作为新闻记者,只有处理好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新闻传播方面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5.
冷梅 《记者摇篮》2014,(7):17-18
现场采访是新闻记者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通过观察、记录、提问、倾听等深入了解新闻事实的一种采访方式。现场采访的优势在于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可信性,给观众更加真实、直观的报道,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用镜头加话筒采访当事人、目击者、见证人,并且把他们的语言及图像传播出去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是记者置身事件性新闻的现场环境中,伴随事态的发展进程同步进行,边观察、边叙述、边提问、边倾听的采访  相似文献   

6.
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传播是一种人类社会信息的交流方式,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向社会公开传播各种信息。如何通过传播彰显地级市的地域特色?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和撰写新闻稿件时加以细致研究。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新闻从业经历,浅谈怎样在传播中彰显地级市的地域特色,从而提升地级市的新闻传播和文化魅力,希望对新闻工作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微博不仅带来新闻传播的新格局,也让新闻采编方式发生了改变,其之所以传播作用凸显,与它的特点和传播模式不无关系。一、随时随地发信息简明扼要易阅读微博的最大特点是微小迷你,而新闻最基本的特征则是讲求时效,如果在新闻现场,还能够随时对现场情况进行直播,无需任何写作技巧就可以轻松叙述新闻现场。与传统  相似文献   

8.
吴雁 《新闻传播》2005,(11):41-43
同期声原本是指与画面中人物同步出现的声音。它包括记者在现场报道、提问、采访的声音;被采访对象叙述事实、提供情况、表达观点的声音,以及新闻现场的效果声。同期声作为电视传播系统的基本元素,不再是电视画面的一种点缀,而是和所有表现主题息息相关的一个有效的信息文本,作为新闻事实的一部分,它的运用使新闻内容更具真情实感,同时给受众以充分的信息感受,增强了新闻的准确性、权威性和说服力。可以说,同期声从它诞生起,就成为电视新闻传播中最具魅力的声音,它以来自现场的真实的声音减少了传播过程中把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袁颖 《新闻窗》2014,(3):10-11
新闻采访是新闻行业工作中比较重要的环节,而现场观察则是记者在采访中不可忽略的环节之一,对记者取得真实材料、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加上记者勤跑、善观察,仔细留意身边的新闻线索,才能在采访时得心应手,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做出可读性强、新闻价值高、真实而具震撼力的新闻报道。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怎样观察现场新闻事件,从中寻找新闻线索?如何与被访者进行交流与沟通,从中挖掘出重要的新闻信息?采访中需要注意些什么?掌握哪些访问方法、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10.
武欣博 《新闻窗》2012,(3):22-22
博客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它的诞生和发展愈来愈凸显出其在新闻传播方面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目前,博客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媒体形式,博客作为一个大多数人都能使用的媒体平台,使大众能够自由地参与对新闻的提供和对新闻的评论,改写了以往那种由传统媒体播发新闻信息,受众只能接受新闻信息传播的历史。随着博客群的不断壮大,博客新闻传播已经发展成为新闻传播的新视点,备受瞩目,那么,作为一种新媒体,博客新闻的特点及其价值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只能有所选择地发布部分新闻信息。这就使传播过程中的新闻信息,随着传播节点的步步前移,会出现新闻信息依次递减的趋向。这种递减,会对传播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研究传播环节的信息递减现象,对于我们更好地整合新闻资源、选择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进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吴信训 《新闻界》2001,(5):30-31
研究21世纪的新闻传播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回答:在21世纪,应当培养怎样的新闻传播人才,应当怎样培养新闻传播人才?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应当弄清,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人才?众所周知,当人类社会叩响21世纪大门的时候,正值由工业化社会演进到信息化社会。风靡世界的信息革命实质是信息传播的高新科技革命。令人目不暇接的传播高新科技的应用,使总是最先沐浴高新科技成就洗礼的新闻传播业界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整个人类社会惯常的传播规律及传播秩序也发生强烈地震般的巨大震荡。在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竞争空前激…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采访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理念开始深入中国新闻人的意识之中,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主流中的一个亮点。在电视新闻采访中,人文关怀缺失会带来怎样的危害,如何在采访中彰显人文关怀呢?  相似文献   

14.
广播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对新闻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和报道,运用实况音响和现场解说来描述新闻事实和现场情景的报道形式。当主持人或记者在现场把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播报出去时,听众立刻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现场音响、报道、直播室的配合就会同受众融为一体,使新闻的传播效果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现场感的营造对于现场报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的保存和信息传播取决于讯息技术的进步,在当今新闻信息传递中,新闻传播不再局限于人力的传播。在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电视摄像技术在新闻传播中显得特别重要,近年来,电视传播已经广泛应用到新闻传播中,成为传播主要的手段,同时电视摄像技术通过对新闻现场的进行真实面貌还原,从侧面为电视新闻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本文主要通过对电视摄像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从而为电视摄像技术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消息报道是新闻采访活动中简明扼要地传递信息的常用文体。这里提到的消息报道,专指电视消息类新闻节目。电视消息节目在叙述新闻事件、传播新闻信息上,往往以简短、快速、鲜活、广泛取胜,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轻骑兵、突击队。  相似文献   

17.
现场短新闻是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以短小的篇幅再现当时的景况,并把新闻事件传播给受众的一种新闻体裁。现场短新闻是一种常用体裁,是受众喜爱的一种报道形式。由于它同时具备了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篇章短而精等特征,适应人们对信息的需要,适应了信息大爆炸的知识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如何消除受众的逆反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杰  侯志强 《青年记者》2006,(22):36-37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与受众之间的矛盾产物,它作为一个新闻现象和心理现象,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值为零或负值,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作为传播都在努力避免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克服这两种效果的产生,但效果并不理想。究竟该如何应对呢?让我们从了解逆反心理概念说起。  相似文献   

19.
《网络传播》:地方新闻网站对中国互联网建设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占据什么地位? 钟瑛:地方新闻网站由于数量多,分布广,犹如神经末梢遍布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在新闻资源、政策资源、本土资源等方面具有多重优势,在中国互联网建设和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心中之规"最具道德权威——新闻职业伦理规范问题答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5月,美国北卡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赵心树教授在中国政法大学讲授《民主、法治与传播》课程。作为他的助教,该校人文学院新闻系讲师阴卫芝博士围绕着“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命题,对他进行了几次采访。此后,把当时采访的资料加工整理,并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请赵教授修订。希望能把一位域外学者的观点介绍给大家,在新闻伦理的研究和实践方面有所启迪。这里刊登的是他们之间对话的部分内容。[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