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启”与“发”湖北宜昌师专陈声洽“启发”一词来自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语,这愤、悱、启、发是什么意思呢?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注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悱都是一种心理状态,是“...  相似文献   

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告诉我们:受教育者处于“不愤不悱”时不要去“启发”,那会启而不发;只有受教育者出现“愤”与“悱”时,才是启发、诱导的最佳教育时期。可是,“愤”和“悱”在什么情势下产生,我们又怎样才能准确及时地捕捉这一信...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教育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启发。孔子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这两句话的解释是这样的:“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孔子这两句话表明他既注意在教学中进行启发,又注意进行启发的时机和条件。当然,我们不能等着学生愤和悱了,才去启和发。而应该通过教学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愤和悱的境地,创造启发的时机和条件。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所谓“愤”,就是当学生心求通而未达的时候才去开导他;所谓“悱”,就是当学生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才去启发他。那么,在启发式教学中应如何主动地引导学生“愤”、“悱”,着力于“愤”、“悱”状态的构建呢?试作肤浅论述。(一)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愤”、“悱”状态  相似文献   

5.
“启发”二字在我国源于《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郑玄作注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朱熹也作注:“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即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即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乃是教师当学生想弄通而未得,想说出而未能,即在他们“心愤  相似文献   

6.
梁桂 《广西教育》2004,(1B):24-25
“愤”“悱”源于孔子的《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当学生学习时,不到苦思不解要求解答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中有了体会想说而又说不出口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实质就是恰到火候的启发,它要求教师不能坐等学生的“愤”“悱”,而是要充分调动  相似文献   

7.
启发式教学,顾名思义,必须在“启发”二字上下功夫,但为什么有的教师往往会碰上“启而不发”的情况呢?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愤”、“悱”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愤”和“悱”,是在一定境遇下反  相似文献   

8.
张守文 《课外阅读》2011,(7):139-139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一个重教育思想。何为愤悱?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辞”。即是说,只有当学生想求明而不达的时候,才去开导他,想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而说不出来的时候,才去启发他。抓住时机启发诱导固然重,但这仅仅反映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学生不愤不悱怎么办?  相似文献   

9.
1 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质 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法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启发”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以后,  相似文献   

10.
启发式教学探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孔子在教育史上的一大贡献,至今兴盛不衰,逐渐形成世界性的一大教学原则,以至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众所周知,“启发”一词原出自《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十三经注疏》何宴(三国·魏)“集解”引郑玄注曰:“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邢(宋)疏曰:“此章言诲人之法。启,开也,言人若不心愤愤,则孔子不为发明……”①朱嘉在他的《论语集注》里注曰:“愤…  相似文献   

11.
启发教学来源于孔子的“愤”、“悱”说,如今已成为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当今语文教学语境下,“愤”与“悱”的内涵有了新的延伸。把握学生“愤”、“悱”的度的原则关键在于判断学生的心态和能力;“愤”、“悱”不足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愤”、“悱”恰好时运用灵活的启发方法;“愤”、“悱”过度时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引导。  相似文献   

1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是伟大教育家孔子总结的教学经验,也是最早提出来的启发教学。它为当今不少教育工作者所认可。这句话是什么意义呢?宋代的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通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朱注《四书》)就是说学生对事理没有达到求通而不得通,想说而未能说的时候,就不要急于去启发。可见孔子的启发是有条件论。的确,孔子是善于把握时机的,如他的学生子贡问。“穷而无谄,富而无骄,  相似文献   

13.
课堂提问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强调的就是学生的内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促使学生产生“愤”、“悱”,发生疑难困惑,精妙提问则是激活其创新求异思维之催化剂。陶行知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好的提问能使学生开动大脑,探求问题的本源,提问不当或满堂问则违背了  相似文献   

14.
启发学生思维,是当前各科教师的热门话题。但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启发,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呢?孔子早就提出了启发思维的教学原则,这就是“心愤口悱”和、“举一反三”。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七》中具体论述了他提出的教学原则: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对孔子这段教学的精辟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首先是孔子提出来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郑玄注:“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也,如此则识思之深也。”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某其意;发,谓达其辞。”后人根据郑、朱注释,理解这两句的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在他想明白却明白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样的讲法,似乎没错;但未免有点简单化,孤立化了。全面研究孔子的教学方法(实在是教育方  相似文献   

16.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倡导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就由此而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呢?按照它的原义,所谓“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发愤用功,一心想把知识弄懂却没有弄通的意思。而“悱”则是指“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即学生经过思考想要表达,而又讲不清楚的样子。所以从字面上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学生没有达到“愤”、“悱”状态,就不必去启发。反过来说,应该“愤”则“启”,“悱”则“发”,在学生“心愤愤”、“口悱悱”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是指通过学习者苦苦思索而未能有所收获之时;“悱”是指通过学习者的钻研思考达到一种想说又说不出的境界。在教学时.要待到学生到达“愤悱”之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时,才恰到好处地进行知识点拔,使学生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8.
一、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实质  “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中“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其本义包含四个基本观点 :其一 ,“启发式”教学要选择最佳的施教期。所谓“愤、悱”。按朱熹的解释 :“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状 ;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 ,发谓答其辞” ,即学生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 ,很想说清但又无法说清。处在这种“愤、悱”心理状态的学生 ,其大脑思维异常积极活跃 ,也亟须教师引导。如果教师此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和“发”的引导 ,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陈克元 《湖南教育》2004,(11):33-33
要提高化学教学的感染力,关键是创设化学知识与教学情感相结合的美妙情境。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这些话告诉我们:“悱”、“愤”之境十分重要,而入境离不开赋情。化学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一)概述 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有人作为一条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总之,它是相对立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学生在“心愤”(心求通而未得)、“口悱”(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教师给予“启”和“发”之意,可见在古代教学中就已经注意到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作用。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