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上坟     
永远忘不了1972年的清明节. 那年清明节前夕,我为给病故一年的前妻上坟发了愁.新婚妻子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一天晚上,她问我:"两个孩子咋都不给他们的娘穿孝呢?"我说:"不给他娘穿孝、上坟,这是孩子他娘的意思."我把往事慢慢讲给妻子听:"孩子他娘死时,老大五岁,隐约有些记忆,老二两岁,根本不知  相似文献   

2.
韩宇 《辅导员》2010,(17):49-49
年年都有清明节,而今年我家的“低碳”清明却让我记忆特别深刻。 今年清明节是我祖母逝世一周年的日子。按照习俗,我们一家要在清明的当天为祖母上坟烧香。为倡导低碳生活,我向爸爸妈妈提议,今年清明节我们要过一个“低碳清明节”。爸爸妈妈高兴地接受了我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相貌丑陋的女人嫁到了这个山村,人们嫌她长丑,都叫她“丑媳妇”。后来她有了孩子,人们便叫她丑娘”。她的孩子们就是在“丑娘”的呼唤声中长大的。是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丑。直到有一天,她的孩子穿“丑娘”衲的鞋去外地求学,在一次体育课上,老师夸说:“你的鞋这么漂亮,娘一定长得不丑。”可同乡的同却说:“村里人都叫他娘‘丑娘’。”这时,孩子才领悟“丑”的含义。从此,他开始嫌弃娘丑,不敢把同学带回……几年后,一件偶然的事情让他改变了对娘的看法。年,娘有病卧床不起,住在医院时,她的孩子…  相似文献   

4.
爱,很简单     
小时候,去唤二伯家的融融一块儿上学,不巧,她不在。我正下台阶,听见二伯说:“妮儿,先别忙了,我兜里装着刚摘的甜枣儿,你吃。”我以为对我说呢,正要搭话,就听到融融娘的答应声:“哦,成啊,等我放着给孩子吃。”我好生惊奇,回家一五一十地给娘学舌“:娘,二伯唤俺大娘妮儿呢,还给俺大娘摘甜枣子吃。”娘说:“那是好,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好。”  相似文献   

5.
可怜的外婆     
又是一年清明节,我和妈妈来到外婆的坟前,为死去一年的外婆上坟。麦苗儿青青,柳条吐绿,淡淡的春色掩不住妈妈和我的悲伤。妈妈点着了一包纸钱,边哭边说:“娘,俺给您送钱来,不要舍不得花,想吃啥就买啥,想穿什么衣服就买什么衣服……”听到这儿,我的眼泪忍不住地涌了出来。天人两隔,外婆,您能听到妈妈的呼唤吗?小时候,妈妈因为上课忙,把我送到了外婆家。因为年纪小,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家、想妈妈。有一次,我又想家了,倚在门板上默默地掉泪。外婆看到了,说:“娃又想家了?噢,乖,娃不想家,外婆给你拿好吃的。”那时候的外婆,总能像变戏法似的“变”…  相似文献   

6.
刚能记事时,我常患小病。娘抱着我,通宵达旦地拿着木棍敲水缸:“伢,快回来啊,娘在,一路上你莫怕!”娘是在喊魂,古老的乡村就以这种方式传承着千年不熄的亲情。记工分年代,“黑五类分子”的娘从淤泥过膝的稻田赶回家,煮一小锅稀饭,喂面黄肌瘦的五个孩子,自己喝两碗清汤就往回赶。要是去晚了,娘又得戴尖帽游街罚站了。我要上小学时,怯怯地不敢去学校,娘说:“莫怕!有娘在。”娘缠着校长说:“我的伢也是伢啊,为什么别人的伢能上学,就他不能,请您一定收下他,我给您磕头了。”学校半推半就才收留了我。我知道,娘为了这一天,托尽了人,说干了嘴。她…  相似文献   

7.
清明踏青     
今天是四月五日,正是周末,也是中国民间为祖先上坟扫墓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上午,妈妈要我和弟弟帮忙她做包子,买纸钱香烛,准备下午上坟用。包子蒸好了,香喷喷的,煞是诱人,我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可妈妈是“老封建”,硬是不让我先尝尝,说是这样对祖宗不诚心,是大不孝。没办法,我只好把口水往肚里咽。唉,暂且忍一忍吧。  相似文献   

8.
刘墉 《教师博览》2012,(9):36-37
今天文章一开头,我又要说个“没良心”的故事给你听,我朋友的狗死了,她在电话那头哭:“狗死了!我比当年死了娘还伤心。”学生收养了一只流浪猫,从捡来那天就开始给猫看病,不知花下去多少钱。他非但没怨,居然还说:“奇怪!为猫花钱,我一点也不心疼,比给我妈还不心疼。”怎么样,够没良心吧!但是先别骂,他们的没良心是有原因的。  相似文献   

9.
《家庭与家教》编辑部: 我是一名教师,前日家访时,一家长告诉我,她的14岁的女儿强行“霸占”了一间闲置的小屋,并在小屋的门上贴上“告示”:早上7:00之前父母不得入内;晚上7:30~10:00家长不许打扰,有事请敲门。这位家长对孩子的做法非常不理解,认为孩子大了不要娘了,讲述时甚是凄凄然。无独有偶,我一位朋友不久前搬进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居住条件改善了,全家人都非常高兴、但他15岁的孩子的要求却让他为了难:孩子要求给他一个独  相似文献   

10.
有问有答     
我该怎样管教蛮横的儿子? 我儿子上小学六年级,有一件事情让我很气愤:孩子现在很不尊重父母,甚至已经到了打骂父母的地步。比如,有一次我给他打了洗脚水,按理说他应该说句“谢谢”吧,但是他什么表示也没有。我问他:“你为啥不谢我?”他说:“我就不谢你,怎么着吧!”我说:“你咋不尊重父母?!”  相似文献   

11.
儿是娘的心头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手中怕掉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牵扯着每位父母的心。我的孩子长得面黄肌瘦,像根豆芽菜。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尤其烦人的是每天那三餐饭,连哄带骗,每餐还吃不下半碗。带他去医院.结果一切正常。朋友建议,你老家在农村,何不发挥“优势”,送他下乡“带职锻炼”?我点头赞同,妻不放心:瞧孩子那么“苗条”...  相似文献   

12.
师爱≠施爱     
15年前,我在一所村小任教,班上有个小名叫苦瓜的孩子,3岁没了爸爸,妈妈扔下他和一个男人走了。苦瓜跟年老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学习成绩还不错,就是脾气犟。对于我的特别照顾,他并不领情,甚至冷漠和反感。有一天,在学校“大扫除”时,他不小心将沟里的污水弄到同学方圆的裤子上,方圆便挥着扫帚唱自编的儿歌:“菜花黄,苦瓜苦,3岁没了爹和娘。见到叔叔叫声爹,见到阿姨叫声娘。”  相似文献   

13.
一位作家一直为自己的孩子只喜欢读书却不爱写作而头疼。一次在他和几个文友鉴赏一篇佳作时.孩子突然插口:“我也能写出这样的作文来.”作家立即鼓励:“我早就知道这一点,只要你每天坚持练笔。”这天晚上孩子还真的写出了一篇记叙文,尽管有很多缺点,水平一般偏下,作家还是给了极高的评价,给他打了99分。  相似文献   

14.
《辅导员》2003,(16)
早晨送小女上学的时候,拐进学校旁边的一家商店去买橡皮。店主家也有一个孩子,该是上六年级了,不知哭闹着要什么东西。店主或许正忙得心烦,边给我找橡皮,边愤愤地对我说:“你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我不知道是什么事,就随口问他:“怎么了?”店主说:“明天不是清明节吗?正好是星期六,学校就安排在今天去  相似文献   

15.
在华东师范大学进修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犹太老人,是一位退休的心理学工作者。纳粹分子鼓动一群孩子去骚扰老人,在他的屋外大叫“犹太佬”。老人想了个办法,他拿了一些零钱去给这些孩子,并对他们说:“我一个人挺寂寞的,以后你们每天来喊几声,我都付点钱给你们。”就这样过了几天,老人又与这群孩子商量:“我的退休金不多,只好少付一点给你们了。”见此情形,这些孩子挺不乐意,他们说:“不干了,就这么一点钱,谁高兴天天来叫!”就这样,老人的奖赏使这群孩子改变了对骚扰行为意义的感受,本来是自己取乐,后来变成了为别人卖力,将自主性的行为演变成了受控制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成彪 《教育文汇》2004,(4):25-25
最近,接到一位学生家长的电话,他让我记下他的地址或电子信箱——请我把孩子的“操作评语”寄(发)给他。我问为什么,他说他孩子不肯给他看。我拒绝了他的“请求”。我告诉他,我的“操行评语”不只是写给家长的,首先是写给孩子看的,孩子看过之后才让家长看。那住家长对我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  相似文献   

17.
许多父母都懂得给孩子立规矩,但做起来却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难题:说好一天只能吃一包零食,可是不给孩子就哭,—哭我就拿他“没辙”“孩子看电视太痴迷,不让他看就对我拳打脚踢,然后场面就失控了”“孩子不守规矩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吼他,现在他都‘免疫’了”……家长们经常发些规矩立了却不管用的抱怨,可能是以下这三个方面出现了纰漏。  相似文献   

18.
教孩子学点历史知识的想法缘于一件小事。一天。孩子一个人在玩,只见他拿着两个小玩具兵自言自语地说:“张飞和韩信打起来了。”我听后不禁哑然失笑。见我笑他;孩子很不高兴:“这有什么好笑的,相声里就是这么说的。”我告诉他,这两个人不是一个朝代的。孩子很好奇,问我什么是朝代,我简单地给他解释了一下,告诉他韩信是汉朝人,张飞是三国时人,韩信比张飞大四五百岁呢。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应该教孩子学点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19.
我老公很爱孩子,但他自己还是个孩子;爱玩游戏,爱 睡懒觉,还常常说:“我就这么一个缺点。”有了孩子 后,感到无比的后悔,一次累得瘫倒在沙发上说:“咱们终 于给自己找了件干不完的活。” 坐月子的时候,正好赶上国庆放假,我心中暗想,老公可以帮我带几天孩子了。可谁曾想他老先生,把电脑搬到凉台上,开始玩“帝国”,还一个劲儿地解释“夜里孩子一哭,我来换尿布。”结果,凉台上凉,孩子一冷一热的,得了感冒。后来,孩子夜里醒来,我也不叫他了,收拾完尿布再喂奶,在地上转几圈,我也晕了,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委屈地哭了。 …  相似文献   

20.
很多心理杂志都曾引用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来看心理医生。这位母亲说:“我生这孩子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这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这不,这孩子9岁了,和别的孩子确实不太一样。因为先天不足,他脑子太慢,有学习困难,成绩一直倒数。我真担心他会有智力低下的问题。”母亲越说越激动,“我带他去过好几家医院,做了很多检查,可都没查出什么毛病。”“但他肯定是脑子有问题,我生他的时候落下的病根。”母亲一直在反复强调。而当医生向孩子本人询问时,孩子竟也不假思索地说:“我脑子有问题,所以学习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