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的老屋要拆迁了,那个我曾生活了十九年的老院要拆迁了,我那记忆中逼仄的老街和古朴的老城都要在地球上消失了。老屋的交割手续已了,但母亲迟迟不想搬家,一天天地拖延着,为此找了许多借口:天气、时辰、吉日、人手……其中的原因谁也明白:母亲是留恋这个住了五十年的老屋、老院、老街。  相似文献   

2.
老屋情深     
我搬离老屋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可我还时时惦记着它。十多年前,我和妻子与父母一起生活在老屋拥挤的空间中。因经济的略微宽裕,在自己的故乡购买了一栋新房。就这样,我和妻子搬出了老屋,而父母却依旧留居,坚守在老屋。去年父亲过世了,母亲也于四年前惠了脑血栓,因不能自理而搬出了老屋,  相似文献   

3.
捣臼声声     
一次打扫老屋,在厨房的柴草堆里,我又见着了那只尘封已久的石臼。那一刻我静立了许久。记忆中母亲捣臼时那铿锵的咚咚声似乎在耳畔回响,眼前随之浮现出母亲春谷时的情形。在我童年时,每天吃过晚  相似文献   

4.
站在老屋的门口 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而我徘徊在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他喜欢坐在门口.一口又一口优哉游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而当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便急急地招我给他捶背。那场景重复了几年。  相似文献   

5.
捣臼声声     
一次打扫老屋,在厨房的柴草堆里,我又见着了那只尘封已久的石臼。那一刻我静立了许久。记忆中母亲捣臼时那铿锵的咚咚声似乎在耳畔回响,眼前随之浮现出母亲舂(chong)谷时的情形。  相似文献   

6.
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而我徘徊在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他喜欢坐在门口,一口又一口优哉游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而当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便急急地招我给他捶背。那场景重复了几年。而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阳,落了又起,起了又落。  相似文献   

7.
老屋     
周翊 《初中生》2009,(11):46-47
又要回去给爷爷扫墓了。想起那故乡的老屋,我便陷入美好的童年记忆中…… 那时,老屋并不老——才与爷爷奶奶共度十几个春秋。十几年间,老屋被修葺了多次。童年时的除夕是快乐的——厨房里热热闹闹,大人们忙碌着,  相似文献   

8.
捣臼声声     
吴建 《师道》2002,(11):61
一次打扫老屋,在厨房的柴草堆里,我又见着了那只尘封已久的石臼。那一刻我静立了许久。记忆中母亲捣臼时那铿锵的咚咚声似乎在耳畔回响,眼前随之浮现出母亲舂谷时的情形。在我童年时,每天吃过晚饭母亲如果没有针线活儿做了,她就会从柜里舀出一畚箕稻谷倒进屋角的石臼里,再搬出粗粗的舂棒,然后坐在矮凳上舂起谷来。此时,坐在煤油灯下做作业的我便会停下笔,凝视着母亲:她才三十出头,却颧骨突出眼角布满了鱼尾纹。在灯光的映照下,板壁上母亲的身影显得特别瘦长,像一根挂在藤上的丝瓜。她双手紧握着舂棒,一上一下费力地舂着有时还…  相似文献   

9.
吉祥的燕子     
我家搬进新房的那年春天,房檐下来了一对燕子。那是清明过后的一个周末,我从镇上的中学回来拿一周的饭食,刚走进院子,就听见优美的呢喃声,抬眼看见一对燕子站在阳台的晾衣绳上亲昵的交谈。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过路的“客人”在此歇脚呢!母亲说:“这是我们老家的那对燕子,看我们搬家了,也跟着搬来住了!”我朝着母亲手指的方向看去,发现窗户上面的房檐下,燕子已用细腻的灰泥垒了一道浅浅的房基了,但我不知道它们是不是我家老屋檐下的那一对儿。母亲说;“肯定是!不信你到老屋去看看那对燕子还有吧?”我去了老屋,果然不见了多年一直在老屋檐下居住…  相似文献   

10.
最后一次回到老屋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感应.久不回家的我清晨醒来满脑子尽是老屋的记忆.各种久违的人和事一起涌上心头,驱使着我一定要回老屋看看。乘坐的班车缓缓驶离了我生活了多年但仍不属于我的城市.风呼呼地从耳边吹过。  相似文献   

11.
老屋     
母亲说老屋被拆了,说话的时候,眼圈微微有些泛红。于是在一个下雨的黄昏,我,母亲,还有祖母撑着小伞伫立在那片废墟前。雨默然地打在脸上,却冲刷不了断墙上那个用红漆书写的“拆”字留给我们的血一样的烙印。回去的路上,祖母滑了一下。这小巷里的青石板遇上微雨便如涂了一层薄乳油般的滑腻,祖父在他的文章里却说“滑腻的石板真是可爱得像母亲的手”,大抵数十年在这小巷、这老屋中居住,一草一木,一板一瓦,都融成了身体中的血,骨中的钙,刻骨难忘了。不必说祖父母,就是我,又何曾忘怀过老屋天井里的秋千“吱呀呀”晃出如银铃一般美妙的响动!当然,…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纺车     
孙德明 《老年教育》2008,(12):30-30
在我眼里,母亲的纺车是个有灵性的圣物。每当看到它,都仿佛看到岁月的车轮在旋转。我尘封已久的记忆闸门,也便訇然开启。1921年,母亲出生于山东临淄一个小山村,20岁时,嫁给了我的父亲。第二年秋天,奶奶去世之前,郑重地将家里的纺车交到母亲手上。  相似文献   

13.
老屋情思     
樊中杰 《老年教育》2014,(12):34-34
<正>老屋,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无论岁月流逝,世事变迁,只要老屋在,心就有了归属,回忆往事便有了支点。在老屋里,我曾有一个多么温馨的大家庭啊:父亲、母亲、弟弟、妹妹,还有我和妻子、孩子。随着时间推移,弟妹们相继成家,母亲两年前离去,老屋变得空空荡荡。可任凭风吹雨打,岁月磨洗,它依旧倔强地矗立在那里,似乎在向离去后还会回来的主人宣布:老家还在!近日,我几乎每天都去  相似文献   

14.
素菊犹美     
<正>金秋十月,菊花开了,清幽的菊花,在秋风中摇曳着,清新而质朴,花香四溢,就像我的母亲一样。母亲很爱美,但在我记忆中,徘徊最多的身影却是她穿上围裙的样子。自从我上了初中后,奶奶便甚少来家中,而母亲的事也就越来越多。从早到晚,又有多少时间能为自己精致打扮一番呢?  相似文献   

15.
中秋小记     
刘青瑶讲述第一个故事:中秋前夕,雨淅淅沥沥下了一整夜。第二天清晨,我还赖在床上隔窗听风雨时,奶奶急急地来到床前:"瑶瑶,莫睡了,快起来,你家老屋进水了!"我们连忙赶到老屋前。爸妈常年在外务工,我在外地读中学,每次放假回来待不了两天便走。因受不住自家老屋的潮湿与孤单,我回家时,往往睡在隔壁爷爷奶奶家。自家的老屋就这么荒废着。老屋的房子是砖瓦构造,并且夹杂着几墩泥墙。屋旁有一棵虬  相似文献   

16.
咸菜     
吃早饭的时候,寝室的一位拿出一罐从家里带来的咸菜,大家都凑上来。我似乎见了久违的“朋友”,感觉到一种别样的亲切。细细的咀嚼中,感觉到的除了那淡淡醇香,似乎还另有一些韵味。其实,我与咸菜曾有过一段很深的情缘。小时候,记忆的餐桌上便常常有一碟咸菜。那时候,勤劳的母亲每年都要自制好多咸菜。在平凡的母亲身上,除了那种勤劳质朴的品质之外,似乎便没有了其它的东西了。母亲每每将一碟咸菜匀匀地切碎,再拌以简单的佐料,便成了我喜欢的一份佳肴了。于是常常引诱着直淌口水的我,趁母亲不备时,悄悄地捞起一片放进嘴里。那一…  相似文献   

17.
母亲与绿竹     
我家竹园里的绿竹是母亲一手栽培成长起来的。竹子有粗有细,层层叠叠,好像织成了一把天然的巨伞,郁郁葱葱地围绕着我们的老宅,为我家寒冬挡风,夏天遮阳。翠绿色的竹叶把白墙黑瓦的老屋点缀得别致而美丽。走进这恬静舒适的家,就让我想起母亲,母亲有着绿竹一样的品格,质朴淳厚,高尚大气,母亲与绿竹是紧紧地连在一起的。记忆中,不管怎么忙,母亲都会抽时间打理家里的竹园。一夜春雨过后,在小鸟一片唧唧喳喳声里,母亲早早起来,手挥锄头,精神抖擞地在竹园里挖竹笋,直到装满两竹筐。母亲撩起衣襟往脸上抹一把露珠和汗水,然后迈一双小脚,有韵律地走…  相似文献   

18.
母亲招呼我和她一起到老屋里去搬些冬储的大白菜。我闷闷不乐地放下书本,跟在母亲身后向老屋走去。母亲打开老屋的门,门发出一阵沉闷的声响。老屋很黑,没有灯光,我努力地睁着眼睛,眼前仍是一片黑暗。母亲利索地  相似文献   

19.
母爱的味道     
韩连庆 《山东教育》2013,(7):118-118
当我呱呱坠地时.是那芬芳而甘甜的母乳滋养了我,使我度过生命最脆弱的时期,但这温馨诱人的味道在记忆中并没留下什么印记。后来我渐渐长大,母亲告诉我,断奶后就开始喂我面条,但那时白面太少了.母亲就咀嚼一些花生米或煎饼喂给我吃.虽然我难以想象那是怎样一种艰难.这毕竟也是母亲的一种味道啊!但这也消失在记忆的深处了。  相似文献   

20.
虽然已近深秋,但我记忆中的春天仍未远去。灿烂的桃花喧嚣了那棵树,也染红了我记忆中的老屋。时光倒流,我又成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小鬼头,外婆也没了满头银发,站在那老槐树下,一如在我小时候那般唤着我:"雯宝,今天烧了你爱吃的糖醋排骨,来,多吃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