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网络事件看网民力量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年12月初,全国15家主流媒体联合评选十大网络事件.从评选出来的十大网络事件中,不少事件的发展都离不开网友的关注和推动.正是在网络言论开放的平台上,正是在网友坚持不懈的质疑下,最终,遭遇"钓鱼执法"的孙中界得到道歉,张晖获得胜诉;正是在网友群策群力的人肉搜索下,周久耕的名烟名表无所遁形,最终锒铛入狱.  相似文献   

2.
回顾2011年来的网络风云,风头最健的莫过于郭美美事件,网络上微不足道的一朵"浪花",最终在网友的围观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演变成一层层巨浪,甚至连大名鼎鼎的郎咸平教授也被"拉下了水"。2011年6月,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  相似文献   

3.
近期,罗尔"卖文救女"事件火爆微信朋友圈,从一开始的感动到后来网友得知存在瞒报财产时的愤怒,再到最后罗尔和腾讯达成协议退回捐款,在短短的几天内民意发生了巨大的反转,虽然这一事件暂时得到平息,网友也趋于理智,但这件事情可以作为微信互联网公益在我国慈善法正式实施后的一个经典案例来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万名网友声讨"虐猫事件",通缉"上海外教博客",再到"重庆钉子户维权",网络受众的角色已经由原来的"看客",逐渐变为了事件的"集体参与者",参与新闻学初现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小百合BBS反对"汉口路工程"的网络事件为例,采用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调查问卷等综合研究方法,研究网络论坛中网友的符号表达,发现网友在论坛类社区通过集体力量制造热点话题、进行社会参与的规律。本文认为网友通过多媒体灵活运作象征符号唤起了对社区共同利益的广泛认同;网友无意识或无意识地利用各种表述技巧,企图唤起更多人的集体认同感,并赋予群体以多层次的意义和合法性,以便共享命运和行动;在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下,网民的表述中常呈现出更多的"讨好国家"、"借用主流价值观"特征。  相似文献   

6.
臧燕 《新闻知识》2008,(3):56-57
去年10月12日起引发的"华南虎事件",从官方发布信息,到网友提出质疑,随后是各路媒体跟进,追问事情的真相,走过了备受争议的"三部曲"。时至今日,"虎照事件"已不仅仅是一个真虎假虎的问题了,拨开事件的表象,网络背景下媒体的责任以及  相似文献   

7.
<正>在一些引人注目的网络事件中,"网络恶推手"促生了网络事件的发生,又将网络事件推向了高潮,从而引起众多网民的注意,并在虚拟和现实的环境中对当事人产生影响。本文拟以被天涯网友评为2007年度十大网络事件第一名的"3377事件"为例,对"网络恶推手"的特征进行分析,以实证的研究方法来说明"网络恶推手"是"3377事件"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8.
喧闹一时的"华南虎事件"(或称"华南虎照"事件),继陕西省林业厅致歉信之后,暂无后续消息。然而,"华南虎照"引发的一场网民总动员,却至今为不少人津津乐道。从发现虎照年画,到重建拍摄现场,正是网友提供的信息揭开了"华南虎照"的  相似文献   

9.
2014年12月21日的"手术室自拍事件"在网络上一石激起千层浪。起初,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转载报道和微博网友的谴责,让事件中的医患矛盾与医生职业责任缺失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事件的持续发展和报道,真相逐渐明朗,网络话语更多趋于理性。本文就此次事件发展中的官方微博、传统媒体和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1月26日,署名为"魑魅魍魉2009"的网友在国内某知名论坛发表了题为<我无意中捡到的某市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清单>的帖子,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是为"出国考察门事件".[1]紧接着,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以及央视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东方早报>、<信息时报>对此事进行了报道.从本事件可以看出,公民新闻对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带来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2013年以来新闻乌龙事件频发,每年媒体都会评出"XX年十大反转新闻".当一个事件被曝出后网友似乎都在搜集信息,以待事件反转来"打脸"新闻曝光者.本文通过对"罗尔诈捐门"事件以及2017年(1月—8月)部分网络热点事件中反转新闻案例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来分析反转新闻的传播路径、成因及其负效应.  相似文献   

12.
晏伟 《新闻传播》2012,(6):246+248
"卢美美"事件发轫于网络,源于网友的无心搜索之举,由于刻板成见下的舆论趋同、匿名状态下的群体模仿以及"把关人"的缺位,引发了网络传播的链式反应,演变成为网络暴力。在网络时代的复杂背景下,要妥善处理此类网络危机事件,必须做好合理适当的危机公关。  相似文献   

13.
赖黎捷 《新闻界》2007,(1):129-129,134
网络“通缉”是2006年网络流行的重要关键词之一。影响较大的网络“通缉”事件有虐猫视频事件、铜须门事件、流氓外教事件、牙疼妹妹事件等等。在虐猫视频事件中,某女郎残忍虐杀小猫的视频短片在网上迅速流传并引起网友极度愤怒。随后,网友在网上发出“追杀令”,并在短短十数天里将虐杀小猫的主角身份查出;而在牙疼妹妹事件中,两网友口诛笔伐,各揭身世之谜,引来众网友观阵助威,结果错牵无辜,将湖南一居民推上“网上审判席”,严重破坏了该居民的平静生活。  相似文献   

14.
事件回溯与群氓的理论基石 2009年7月16日上午10点59分,是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在百度"魔兽世界"帖吧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帖子,它只有标题:<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点开却没有内容,可算是一个公认的"水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水帖",竟然在短短一天之内创造了710万的点击量和30万的回帖数,成了中文网络上一个匪夷所思的"奇迹". 帖子在短短五六个小时被390617名网友浏览,并已有17028名网友跟帖回复.一名自称是"贾君鹏"的网友在跟帖中回复称, "我今天不回去吃饭,我现在在网吧吃饭呢.你帮我给妈妈说一下."不过该名自称是"贾君鹏"的网友却很快被其他网友戳穿,发现该ID的注册时间为7月16日11点,比发帖时间晚一个小时,"肯定是恶搞的".其他跟帖的网友说.  相似文献   

15.
"微突发事件"的形成:首先是发生一个小范围的事件,当事人或者其他网友在网络等传媒上将此事披露,引起受众关注与讨论,事件开始在社会上传播;事件经媒体传播,受众情绪、意见不断高涨,影响越来越大,形成公共事件。"微突发事件"的特征:一、直接参与讨论者人数众多、多元化。数以万计的网民都可能通过网络对事件发表评论和看法,参与对象跨地域,涉及面广,既有来自事件发生地的,也有来自千里之外甚至国门之外的,而参与者的社会身份则几乎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很多时候,参与者可能和事件本身毫不相干。二、媒体造就了"微突发事  相似文献   

16.
2009年的网络"寂寞党"和"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风波还未结束,2010年的"小月月游世博雷人记"又被网友追捧,这样的现象将当今互联网的喧嚣与浮华显露无遗。从传播学视角来看,网络推手如何"推进",受众盲目追随的成因在何处,而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面对此类媒介事件时又如何应对,本文试图通过"小月月事件"就此做一些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一个突发事件发生,由于传播报道引起的舆情讨论和事件应急处置中存在问题,可能会衍生出“次生事件”或造成“二次损伤”,这会使得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更加艰难。本文以“方大国殴打空姐”事件为例,通过对整个事件中主要舆情和二次损伤的分析,概括了突发事件中二次损伤的一般成因,并对如何有效地减少突发事件中的二次损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2014年9月4日,在北京电影学院开学典礼上,网友戏称"脸盲症"犯了;无独有偶,中央戏剧学院2014年的新生军训照,被网友吐槽全班女生复制李小璐。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想成名靠"拼脸"更容易一些,这就不难理解现在艺术类院校学生"千人一面"的现象。然而,综观如今的娱乐圈,已成名的许多明星不是争相上演"监狱风云",就是道德缺失。这些事件的"新闻主角"都特立独行,大多过分享受自由、权利,  相似文献   

19.
10月5日,一则由天涯网友"蓉荣"发布的帖子-<感谢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深度八做留念>--在短短的几天内迅速蹿红网络,引来千万网友的围观和口水战.而随着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以及传统媒体的加入,一则由普通网民发布的信息迅速演化成一起网络事件,演变为社会的集体"狂欢".  相似文献   

20.
前一段时间,两张照片吸引了国人的眼球,一张是老虎的,一张是羚羊的。"藏羚羊"事件已尘埃落定;一些网友还在瞪大眼睛,等着看"骑虎难下"的责任人如何尴尬收场。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老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