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同学们,上节课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血管的搏动与心脏的跳动有关。心脏和血管是相通的,里面流动的是血液,那血液在身体里究竟是怎样流动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了解一番。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检查身体时 ,往往要测量血压 .所谓血压就是血液在动脉血管内流动时 ,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强 .血压是怎样产生的呢 ?除了血液的重力外 ,主要是由于心脏的收缩 ,使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 .心脏收缩时 ,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强最大 ,叫收缩压 .当心脏舒张 (即心脏扩大 )时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十分缓慢 ,这时血液对血管壁也有一个压强 ,这个压强叫舒张压 .正常人的收缩压是1 0 0~ 1 4 0毫米汞柱 ,舒张压是 60~ 90毫米汞柱 .血管和心脏相当于一个连通器 ,在这个连通器内的每一个部位的血压一般来说是不相同的 ,上部压强小 ,下部压强大 .所以…  相似文献   

3.
鳄鱼的心脏     
瑾瑜 《初中生学习》2011,(10):41-41
血压是血液流动时作用在动脉管壁上的压力。心脏收缩时。心室把血液压进动脉,产生一股压力,让血压达到最高。然后心脏舒张,来自心脏的压力没了,动脉血管由于弹性回缩,血液仍然会继续慢慢地流动,还会对血管产生一定的压力。医生在测量血压后会记下两个数据,例如“110/70”,就是分别代表在心脏收缩和舒张时血压让汞柱升高的高度(毫米...  相似文献   

4.
师:同学们,上节课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血管的搏动与心脏的跳动有关。心脏和血管是相通的,里面流动的是血液,那血液在身体里究竟是怎样流动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了解一番。在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几千年前,人们就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直到1800多年前,一位著名的  相似文献   

5.
观察小鱼鳍血液流动的一个方法在讲述《血管和心脏》一节课时,先是描述血管的种类,动脉和静脉及毛细血管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进而叙述血液流动的方向。若按着课文单一说教,学生感觉平淡无味,认识肤浅,借助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动脉、静脉和...  相似文献   

6.
在市电教站的指导下,我们探讨了如何应用电教手段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是《心脏与血管》。一、课堂教学梗概 1.复习引入新课首先提问:血液中血浆的功能是怎样的?血细胞中红细胞的功能是怎样的? 讲述: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氧气、养料的输入以及所产生的CO_2和废物的排除需靠血液的运输完成,是怎样运输的呢? 放电影《心脏》,看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相似文献   

7.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第一大动力是来自心脏的节律性舒缩,它一方面促进血液在动脉中流动;另一方面造成心房内压力降低,促使静脉回流加快。主动脉、大动脉有规律地舒缩,推动血液由动脉流向毛细血管,汇集到小静脉,此时,血压已降到大约10~15mmHg。从小静脉流向腔静脉或右心房的过程中,压力进一步降低,最终接近于零。这种压力差是血液回流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8.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测压力,是心搏出量、周围血管阻力、血容量、动脉弹性与其他血液动力学变化的综合反映。通过测量血压可以了解心脏的机能及动脉管壁的弹性,以及小动脉的阻力和循环血量、血液粘度等情况。因此,血压测量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测量血压过程中,人为和器械造成的错误是很多的。下面对影响测量血压的因素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1用手势做比喻1.1以双手及双臂比喻三种血管双手伸于胸前十指相对接触。相连的十个手指比作毛细血管;左臂比作动脉;右臂比作静脉;把躯干比作心脏。问:血液是从心脏出发到动脉的再往前怎样流呢?……这样不但能使学生理解了三种血管的关系,而且也使学生清楚了血液流动的方向。1.2  相似文献   

10.
心脏的功率     
问题正常人心脏在一次搏动中挤出的血液约80mL,在一次搏动中推动血液流动的平均压强为1.6×104Pa,设心脏每分搏动70次,由此可推算出心脏推动血液流动的平均功率为____W.(取两位有效数字)  相似文献   

11.
在初二《生物》的第四章“循环系统”中讲到,静脉是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返问心脏的血管。有的静脉位置较浅,在身体表面可以看到,如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就是静脉。既然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就是静脉,那么怎样让学生亲眼看到静脉里流动的血液是从身体各部分向心脏流动的呢?方法很简单:1伸出左手,手心向上,手掌向后倾斜,使脱关节处的皮肤细展,可以明显地看到脱关节处的两条静脉血管(图1)。2把右手的大拇指按在其中的一条血管上,稍微用力地向肘部方向推动1~2厘米左右.使推压的这段血管暂时断流1秒钟左右,然后松开拇指.只见一股血…  相似文献   

12.
1 教学目标及有关要素一览表表 1课题 知 识 点学 习 内 容学习水平教学媒体选择知识能力事实 概念 原理 观察 实验 推理识记理解应用电脑幻灯录像电脑动画挂图模型实物教 学 目 标血管三种血管的概念√√√三种血管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三种血管的分布√√√√血管内血液流动的情况 √√√√√√心脏心脏的位置√√√√心脏的结构√√√√√√√√√心率√√√√√心输出量√√√心脏的锻炼和保健√√√  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心脏的位置和结构。了解心率和心输出量以及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 ;饮…  相似文献   

13.
1教材分析 完整的血液循环系统是由血液、血管和心脏共同构成的.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血液组成、血细胞的分类和功能的基础上,以"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为载体,重点探究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本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的血液知识有一定联系,与下一节心脏结构及血液循环的联系更紧密,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在用"受伤后出血情况不同"引入人体有不同种类的血管后,便开始实验,要求观察血流情况,并尝试分辨不同的血管.之后再从血流方向、管壁厚薄、弹性大小、流速等方面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4.
《血管和心脏》演示实验的改进黑龙江李维卓在讲述《血管和心脏》一课时,要做演示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依照教材上写的方法去做,由于培养皿底部的玻璃有水纹,且玻璃的厚薄也不一样,所以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看不清楚,造成教学效果不好。为此...  相似文献   

15.
《生物学教学》1999年第5期发表了杨居一文所用的简易方法,本人在实验和教学中感到不太合理,不能说明静脉血从身体各部分向心脏流动的道理。下面谈谈不合理之处,并简述一下自己的方法。1不合理之处1.1本实验不应选择手腕关节,因此处肌腱较多,实验中可能会阻挡血管内血液流动,给实验结果带来误解。1.2作者所作的腕关节处的两条静脉血管图不合理。因为静脉血是从身体各处汇集流向心脏的,所以血管应该是逐渐走向汇合,而作者却把分叉向着血流方向。从现象上看,这两条血管似乎是在手腕处向血流方向分叉的,但我认为在此处它…  相似文献   

16.
文蓓 《母婴世界》2014,(10):78-79
小知识:静脉和它的瓣膜 在我们人体里有三种血管,分别是:静脉,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负责把血液带回心脏,所以,为了防止血液倒流造成心脏缺血,在一些静脉中会有瓣膜。当血液流向心脏时瓣膜张开;血液流走后,瓣膜就会闭合。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血液循环”一节引导学生读图时,学生普遍反映血管互相交错,不容易读懂。为了帮助学生快速读懂,我是这样导读的:(制作投影胶片,也可用磁性贴图)1出示图(1)让学生辨认心脏四腔的名称。2出示图(2)门)让学生明确A1;A2、A3。代表的意义(如A1表示腹腔内各器官,如胃、肠、肝等处的毛细血管网)。(2)用箭头表示出血液流动的方向,得出:血液在心脏与身体各器官之间的循环是体循环。(3)让学生明确血液由左心室出发经过哪些血管(用序号表示)和器官(用符号表示)回到右心房(左心室、5、AI、AZ、A3、6、7、右心房)…  相似文献   

18.
1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血液循环”这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生物》第二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是教材的重点章节。因为人体内细胞与环境之间不能进行物质交换 ,必须依靠循环系统的运输才能完成 ,因此是学习人体其他生理活动的基础。该节课是在承接“血液的成分、心脏和血管的构造”的基础上 ,对血液在心脏和血管构成的管道系统中流动的特点和意义进行深入的学习。内容上与上节课相互呼应 ,构成一体 ,并为以后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气体交换、废物排泄等内容打下基础 ,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中这样的安排符…  相似文献   

19.
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人体的各组织需要不断地得到氧气和养料(氨基酸、葡萄糖、脂类、无机盐等),并把二氧化碳和废物(尿素尿酸等)不断地排出体外,这个过程是由循环系统来完成的。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血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它们组成一个遍布全身的封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系统里川流不息地循环流动着。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结、脾、扁桃体  相似文献   

20.
郭道胜 《生物学教学》2009,34(12):57-57
输送血液进入一个器官的血管是动脉,血液从一器官中出来后,输送血液返回心脏的血管是静脉。但是.在学习“排泄系统中‘肾脏的结构与功能”’时。许多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肾脏中有一个结构——“肾小球”,输送血液进入肾小球的血管称为“入球小动脉”,血液从肾小球出来后的血管则称为“出球小动脉”。为什么在这里“进”“出”血液的血管都成了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